刚毅这个人(1 / 1)

小狗也要叫 张鸣 975 字 15天前

说到义和团,不能不提的一个人,是刚毅。如果没有刚毅为之鼓吹,义和团断然不会有那么大的声势。戊戌政变之后,新政全废,朝政向后转,加上顽固派的挑唆,西太后跟西方列强的关系骤然紧张。无计应付西方压力的老佛爷,尽管一直听顽固派的大臣们说义和团如何神勇,如何有神术,刀枪不入,但多疑的老佛爷却还是将信将疑。若不是派刚毅和赵舒翘到义和团的基地涿州查看,她一块石头怎么也难以落地。可是,一辈子精明的老佛爷,自以为派了一个可靠的人,但没想到这个刚毅实在是太喜欢义和团了,也实在太希望中国有人可以刀枪不入了,眼为心所蔽,所以,居然让义和团的大师兄给蒙了,真的相信他们玩的戏法是真的。有人说同去的赵舒翘其实看出了破绽,但慑于刚毅的气势,却没敢说。如果说了的话,没准就像徐用仪、联元、袁昶和许景澄一样,当即就被当二毛子给砍了。不过,不说下场也不好,等到八国联军打进来,赵舒翘还是被当祸首给办了。被迫令自尽,这哥儿们身体好,吞金不死,饮药不死,最后还是被人强行也用毛头纸闷死。虽然多活了几天,但声誉可差多了。

按道理,西太后是该相信刚毅的。刚毅这个人,是满人里面比较有主意,也乐意跑腿办事的人。出身贫寒,没有靠山,在刑部从不入流的笔帖式做起,一直熬到刑部郎中(相当现今司局级的官员),著名的杨乃武小白菜案,就是他经办的。硬是把一个做实坐死了的案子,生生翻了过来,从此声名大振,深获老佛爷的喜爱。他和赵舒翘两人,都是当年知名的法律专家,死刑终审把关的刑部秋审司的成员,人称八大圣人。此后外放,刚毅官声也一直不错,颇有清廉刚正之名。

只不过,这个清廉刚正的刚毅,却是个不读书的人。那年月,满人读书的本来就不多,一个从办事员混出来的满人官员,没上过什么学,更没有参加过科举,入仕就一头扎在刑律里面,接触的,尽是法条和案例,文化素质的确不怎么高,也高不了。刑部的人,那时候都喜欢师宗皋陶,这个皋陶,传说是舜的司法官,两字读音gao yao,但刚毅却读成gao tao。研究过古代探案名著《洗冤录》,但将书中所有的“瘐死”,都写成“瘦死”。官当大了,人家抨击他刚愎,他还以为是夸他,只是不解,为何不说他刚直,而说刚“复”。当时京师流传一首讽刺他的诗,是这样写的:“帝讲为王尧舜惊,皋陶掩耳怕呼名。举贤能举黄天霸,远佞能驱翁叔平。一字难移惟瘦死,万民何苦不耶生。”说的就是他说白字的故事,明明尧舜是五帝之属,他非称尧王舜王,皋陶前面已经说了,而黄天霸的事,是说他推荐一位武将龙殿扬,说是他的黄天霸。翁叔平即翁同龢,跟他是死对头,翁被逐,刚毅乐死,以为从此远离佞人。瘦死之事刚才也说了,而耶生,即聊生,把聊念成耶,也是一个他著名的白字范例。

也许,刚毅不一定像人们传说中的那样不识字,但读书不多却是肯定的。刚毅喜欢小说戏剧,平时“引经据典”,都是这些货色。也难怪,当年的满人,几乎个个都喜欢戏曲说唱,否则,《三国演义》不会那么火。满人君臣,在正式的奏折和朝廷对话中,引用《三国演义》者,比比皆是。甚至连说岳故事,也跟着走红。整个清朝,关羽和岳飞,是两个最牛的人,号称武圣人,堪比孔夫子。满人全然忘记了,岳飞实际上是满人的祖先女真人的对头。喜欢戏剧说唱,也以清官自命的刚毅,也喜欢清官的公案——《包公案》、《狄公案》、《彭公案》,这些戏剧小说,都是他的最爱。外放做官,也喜欢提拔一些一勇之夫放在身边,权当是自己的黄天霸。做官办事,一副戏剧人物的派头。常对人言道,天下没有难办的事,只消每天两盅小酒,穿着坎肩,把辫子盘起,再找一个小童打扇子,什么事都能办。而他在官衙,据说就这副模样办公务。

这样的人,很忠君(严格地说是忠于太后),很爱国,死活看不顺眼洋鬼子,一身不沾洋务的边。爱死了义和团,至死都相信真的义和团能刀枪不入,当然也死活弄不明白,为何洋人打进来了,真的义和团却没了踪影。西太后西狩逃窜,他一路跟着,餐风露宿,走到太原得了病,一病不起。也有人说他是故意吃了泻药,连泻数日,把自己拉死了,实践了“君辱臣死”的信条。后来议和惩罚祸首,虽然他在名单上很靠前的位置,但人已经死了,也只好免了。

不读书,不明大势,却要强出头。自以为发现了可以力挽狂澜的力量,全身心投入其中。虽然有点死心眼,这样的人在满人中,其实算是有责任感的,比那些一群群只知道拎鸟笼子闲逛,看戏打架斗蛐蛐,说闲话,拱闲火,整天吹牛起哄的旗人,在人品上要强得多。这些人闹义和团的时候,跟着闹的最凶,整天嚷嚷要杀一龙二虎三百羊,到了八国联军一来,都温顺得像绵羊,天天盼着他们眼中的大汉奸李鸿章来解救他们。可惜,刚毅这样的人,其愚昧程度,却跟这些旗下闲人处于伯仲之间。力量大,也勤快,再加上愚昧,结果坏事也坏得大。别人是起哄的,他却是领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