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困惑的优先照顾(1 / 1)

小狗也要叫 张鸣 590 字 15天前

但凡有点余钱剩米,对于孩子的教育,家长总会希望能得到优先照顾。根据胡适的自传,他的母亲,在他不满四岁的时候,就把他这个没爹的孩子送进了族学。入学之后,就悄悄塞给老师一点钱,希望老师能够特别照顾一下。当然,那个时代,这样给“小费”的家长不多,老师也真的就特别照顾,偷偷多教胡适一点。可怜天下父母心,有哪个父母不希望老师多看顾自己的孩子呢?现在,给老师送礼的家长,越来越多了。每逢教师节,或者别的什么节日,家长们都发愁,该给老师送点什么呢?送东西,人家都不稀罕了,直接塞钱,又太露骨,于是,最流行的教师之礼是有钱的卡。当然,真正有权的家长是不需要送的,利用权力给老师办事就行了。

但是,现在所谓的优先照顾,跟当年胡适的老师不一样,当年得了胡适妈妈钱的老师,不过是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给小胡适开点小灶。而今天老师的优先照顾,无非是拆了东墙补西墙,用损害一些人的方式,照顾某些人。比如安排座位,不是按照需要,而是谁的家长给了钱,就照顾好座位。安排班干部,不是让孩子们选举,而是谁的家长给钱了,就安排谁做干部。甚至批评和表扬,评三好学生,都跟优先照顾挂钩。跟社会上的所谓照顾一样,无非是损害一些不该损害的人,特别优待另外一些人。一些人的优先,就意味着另外一些人的滞后。也就是说,优先照顾,不是老师额外做蛋糕,而是在既有的蛋糕的情况下,人为地故意把蛋糕分得不均,优先多给一些人。说实在的,对于中国人而言,这样的优先照顾,每每让被照顾的人特别受用。他们不喜欢做大蛋糕,大家都多分点,就是喜欢一个小蛋糕,自己多得一份,最好这一份是从同伴那里抢来的。

这样一来,给老师的礼物,或者说贿赂,渐渐就变了味。因为人们固然喜欢得到优先照顾,但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宁肯选择保险的办法,用贿赂来保证自家孩子别受欺负。最后,人人都给老师送礼,都是为了让老师别反向特别照顾自己的孩子。到了这个地步,给老师的送礼,就变成了交保护费。等于承认老师拥有合法伤害孩子的权力,家长认可这个权力。这样的老师,跟市场上勒索保护费的黑社会人士,有区别吗?

说起来,每个人都渴望公平公正,但在实际行动中,却偏偏用自己的行动,鼓励不公平,不公正。最后,沦落到为了让自家孩子能得到他原本就该得到的待遇,不得不持续地贿赂老师。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老师堕落了,学生本该得到的公民道德教育,也**然无存。无论中学小学,甚至幼儿园,只要存在这样的送礼之风,老师在课堂上教些什么,都没有多少意义了。教的内容越是高尚,效果往往越是相反。因为这样理论和现实的反差,反而让学生滋生虚伪,从小学会说一套做一套。

西方人说,暴政或多或少是被统治者惯出来的,只因为我们跪着,人家才这样跋扈。同理,现在学校的问题,或多或少也是家长们惯出来的。家长们爱自己孩子的私心,最终害了自己,也害了孩子,当然,也害了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