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怎么一来,上头开始注重民意了。开听证会,就是有关部门注重民意的一个表现。凡有涉及民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开个听证会,征求一下意见,从形式上看,当然是好事。国外也有这样的事,但是,听证会落到我们中国的土地上,居然变成了这样的东西——凡是有关部门的决策要损害民众利益的时候,就必开听证会,听证会上,一般来说,拥护政府决策(一般都是公共物品的涨价)必定占多数。当然结果必定是,逢涨必听,逢听必涨。
这几天,网上爆出一个成都老太,据传是七次参加听证会,每次都跟政府站在一边,属于政府的托儿。成都方面做出了澄清,说是老太只参加了四次,政府没托儿。听证会不是逢听必涨,而是逢涨必听(听完必涨的话,其实一个意思)。但也承认了,实际上参加听证会的民众是有组织听证会的政府部门挑选的(比如发改委)。当然,政府有关部门都说,他们挑选参加听证会的人选,都是随机的。但奇怪的是,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多数的听证会政府部门怎么那么命好,都能挑选出那么多跟他们意见一致的民众。比如像前些年北京出租车涨价,问十个司机,有九个半不乐意。打车的民众,自不必说,谁乐意多出钱呢?然而,到了听证会上,居然民众的意见一边倒,从开车的到打车都说该涨。
这样的神奇听证,神奇的结果,问题的关键,在于听证会参加者的选择权,在政府有关部门手里,而这个有关部门,恰是决策的利益方,是涨价的获利者。开成这样的听证会,组办方说是没找托儿,只消是有正常智力的人,没法相信。
从政府有关部门角度,听证会真是个好东西,听证一下,官意就变成了民意,我要涨价,就变成了民众自己要涨。我不过是顺从民意,多么的美妙。可是,凡是有托儿的会,民众都知道,那就是骗局。在这个世界上,除了傻子,没有人多掏钱还高兴地热烈拥护的。骗局设了,骗一次两次也许行,骗多了,也就没人信了。曾经很火的听证会,已经变成了笑话。也就是说,官府已经没法通过这个程序,把官意变成民意。骗,也只能骗上级。但在网络时代,骗上级也不大容易,除非上级乐意装糊涂。
这种官意变民意的操作,本质上无非是一种拙劣的戏法,玩弄民意的戏法。历史证明,玩弄民意,如同玩火,从来都是要遭殃的,更何况如此拙劣地玩。玩多了,不仅自己的公信力全搭了进去,还必然会引起民意的反弹,给本来就劣化的官民关系,多加一条裂痕,多拱点火。现在网上逢官必反的状况,不能不说,都是这些年官方自己折腾出来的。不思改善,还继续折腾,我们看了都害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