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题是个难事儿(1 / 1)

历史,不规矩 张鸣 1518 字 15天前

在八股取士时代,出题是个难事儿。为什么难呢?因为由明至清两代几百年下来,绝大部分的试题,都从四书里出。从五经里出题的时候不是没有,但非常稀少。所以,八股文,又被称为“四书文”。四书是朱熹编的,他编书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会成为后世考试的题库。四书号称四本书,其实只有两本小书加两个残篇——《礼记》里的两段文字。整个四书,算上朱熹的注释,也不过不厚的一小本。出题的时候,注释的文字还不能出。正文满打满算,也就是二十来万字。当年除了秀才、举人、进士三级考试,还有拔贡、举人大挑,以及秀才的平日考试,名目繁多。年年考,每个省都考,出题范围,就是这二十万字,用不了几百年,几十年下来,所有的四书章句,就都出完了,后边的人就只好重复。

这样狭窄的出题范围,给复习考试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就像现在高考复习资料满地都是一样,当年坊间的书商,对于编辑出版科举复习资料,也相当的上心。他们不仅编辑了历代历届的乡试、会试的考题和中试的试卷,而且分门别类把各种类型的题目列出来,配以优秀的范文,然后逐一加以批注。就跟今天高考或者托福考试的中英语文范文一样,考生只要肯下工夫背,碰上了类似的题目,套上去就是。只是,今天的范文,范围大,而当年的范文,范围小,背起来要容易得多。

从古至今,没有考官出题高兴被人猜中的。如果考试都变成背题大赛,那么对于出题考试的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挫败。在那个时代,考官们大抵还比较认真,真的希望通过考试为国家选拔人才。即使目的没有这么正大,退一步说,是个考官,都希望能难住考生,难住的越多越好,考不住考生,无论如何也是一种不幸。出题的范围,又不能超过,所以,出题的人,就挖空心思出难题。一种思路是,不用一句整话,半句,甚至两个字。比如“学而时习之”,只出“学而”,或者“时习”。让考生多费点心思,找这两个字出自哪个章句。如果不幸哪个倒霉鬼找错了,判卷的时候,哈哈一笑,相互传阅,几天饭都吃得香(八股取士,是要代圣贤立言,写出来的文字,要假装是圣贤孔孟写的。所以必须沿着四书里面的话演绎,答题的时候,第一步是要找出来题目出自《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的哪个章句,上下文如何)。另一个思路更狠,是出截搭题。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一句话,出题变成“学而时习之不”,看你怎么答。还有把隔着老远的两句话,各截半句拼到一起的。总的来说,这样的题目,漫说不通,根本就不叫话。当然,考试答题,也就真的犯难了。

当年陈独秀考秀才的时候,最后一关院试,碰到的就是一个截搭题。出自《孟子》梁惠王章句,题目叫做“鱼鳖也材木”。原本那一段话是这样的:“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意思是说,不用特别密的网打鱼,鱼鳖会多得吃不完的,不乱砍乱伐,木材也会用不完的。但是,把两句完整的话,各弄几个字拼在一起,是什么意思呢?天知道。当年陈独秀记性好,《尔雅》《说文》里的生僻字记得不少,于是他就把他大脑里储存的有关生物植物的所有字眼,都找了出来,稀里糊涂地填满了考卷。考官阅卷的时候,好多字都不认识。看不懂的文章,都是好文章。于是感慨万千,给了他一个案首(第一名)。

当然,出截搭题的人,也不总是那么命好。考生不挑眼,老老实实答题还好。如果考生闹事,事情也有麻烦。清末的大学者俞樾,一生的仕途,就栽在了截搭题上。

俞樾是被曾国藩看上的。会试的时候,试帖诗一句“花落春仍在”,考官曾国藩击节赞赏,由此得中。以至于后来俞樾的园子曲园中的主建筑,取名为“春在堂”,以示对老师的知遇的感激之情。俞樾中了进士,点了翰林,不久就外放河南学政,仕途眼看一片光明。可是,在河南学政任上,却因为出题考秀才们,出了事儿。

传说,他出了这样几道题。第一个题目是“君夫人阳货欲”,来源是《论语》季氏章句和阳货章句衔接的两句话。头一句是“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是说一邦之主的妻子,被自己邦的人称为君夫人,而不是这个邦的人,也称之为君夫人。而“阳货欲”三字,则来源于这样一句话:“阳货欲见孔子。”把这六个字连一起,倒是有意思了,可这意思太暧昧也太色了。如果俞樾真的这样出题,分明是在糟蹋孔圣人嘛。但是,这还不够,还有更狠的。传说中俞樾出的第二道题是这样:“王速出令反。”题目源自《孟子》梁惠王章句“王速出令,反其旄倪”。原本的意思是齐宣王伐燕,孟子劝其行仁义,赶紧下令,把俘虏的老人和儿童给人家送回去。然而这样一拼,就成了王出令叫人造反了。第三题也相当够劲儿,题目是“二三子何患无君我”。同样源自《孟子》的梁惠王章句,孟子跟滕文公的对话。原文是“二三子何患无君,我将去之”。说的是西周的祖先,当年在邠这个地方,被狄人侵扰,于是弃邠而去,走之前跟部属的对话,说的是他不当头儿了,要离开这个地方。然而这样一拼接,就可以解释为众人(二三子)可以无君,但有我。

在那个时代,有哪个官场科举出身的官场中人敢出这样的题呢?这种侮辱圣人,叫人造反,无父无君的题目,别说翰林公俞樾,就是当时已经崛起,而且也开科取士的太平天国的洪秀全也出不出来。有人说,出了这样的怪事,是因为河南学政衙门里,有狐仙盘踞,历任学政,都会拜祭狐仙,唯独俞樾师从曾国藩,做理学家,坚持不肯。所以,出题之后,题目被狐仙给偷偷换了。这样的解释,实在是太“狐仙”了,没法让人信服。唯一可能的解释是,当年的俞樾,根本就没出过这样的题。这种题目,分明是有人,多半是河南的秀才们自己弄出来的,编造得过火了,所以反而让人没法相信。实际情况应该是,在河南学政任上的俞樾,对自己的职务过于上心,安了心要整顿河南的学务,岁考、科考一本正经。而当年的中国北方,学风一贯不佳,河南的秀才们,混日子的太多,每年的例行考试,无非走过场。俞樾这么一整顿,大家一片叫苦。整顿的内容,就包括考试出题加难度,难免会有截搭题。如此这样考来考去,秀才们的方帽子不保。士子们受不了,要赶走这个阎王学政,于是顺着截搭题的思路,想出了这么些大逆不道的东西,一股脑栽在俞樾头上。再通过关系,找御史闻风弹奏。当时正是太平天国方兴未艾,席卷全国之际,同时,英法联合,对中国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已经焦头烂额的咸丰皇帝,哪里有精神去仔细核查。有人闹事,而且是群众闹事,至少说明负责的人惹了事儿。军情紧急,平息事端要紧,唯一的办法,只能把俞樾罢免了事。如果皇帝真的觉得此事当真,就算皇帝喜欢俞樾,就算朝里有人保他,他有几个脑袋也是不够砍的。在举国上下遍地烽火的情况下,公然鼓吹造反,哪里有这样的朝廷命官?如果真的有,应该去投太平军才是。

俞樾的倒霉,八成倒霉在他过于认真了。铩羽之后,闭门思过,再也没有心思做官了。按道理,被罢免的官员,过一阵儿就可以找个茬子寻求开复。最方便的途径,就是投军,做某个大人物的幕僚,然后积军功,过不了多久,就会官复原职。俞樾的恩师曾国藩正在办湘军,如日中天,曾国藩也不是不想让俞樾去,他只要去了,用不了多少年,就会跟李鸿章一样发达起来。然而,俞樾却从此谢绝官场,专心学问,成就了一代宗师的范儿。曾国藩感慨,他门下的两个弟子,一个李鸿章拼命做官,一个俞樾拼命做学问。这一拼命,都做到了极致。

大概俞樾明白,像他这样过于认真的人,在官场上是没有好结果的。众多混日子的官儿们,早晚会用吐沫星子把他淹死。拿这个认真劲儿,潜心学问,倒是可以结出些果实来。这一做学问,也就告别了八股,再也没有出题的烦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