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嗣庭是清朝雍正年间一桩文字狱的主角。此公贵为礼部侍郎,皇帝一句话,就进了监狱。人们传说,是因为他在做江西主考期间,出题“维民所止”,而“维”、“止”两字,正好是“雍正”断头,所以倒了霉。然而,这种传说,不过是齐东野语,传说而已,因为他当年出的考题,就不是这个。另一个传说,是说他偷偷在写一本书,名曰《维止录》,记载了雍正时宫廷斗争的事情,所以贾祸。但是,如果真有这样的书,三法司在罗织查嗣庭罪名的时候,一定会写上,即便有关碍文字,这样的文字不露即可,断不能一字不提。所以,这个传说,也不成立,依旧是故事。
查清朝的档案,查嗣庭的罪名,是这样几条,主要是从查嗣庭的日记中得来的。第一,说他所出的策论试题“君犹腹心,臣犹股肱”,“不称元首,是不知君上之尊”。第二,在内廷之年,未进一言。不关心政事。第三,有条日记,前面记的是康熙升天之事,然后隔了几行却写他怎么拉肚子,所以大不敬。第四,记录朝会祭奠之事,总记有大风、大雨,属于讥讽朝政。第五,对多处朝廷举措加以批评。其实,所谓的批评,也无非是翻阅日记的人罗织出来的。
显然,这样的欲加之罪,换了任何一个大臣,都是逃不过的,绝对属于没事硬找事。即使这样找出来的事,也没有一件像样的。大概连雍正也觉得这样定罪有点扯,于是密令浙江巡抚李卫,火速到海宁查家,将所有带字的东西,“尽行搜出”,连墙壁窟穴都不能放过,挖地三尺。一个读书人的家里,有字的东西当然很多,累着了李卫,做了挖土工、搬运工和打包工,毁屋拆墙,然后将查来的所有书籍、手稿、信札,甚至草稿,统统打包、加密,火速送往北京。刑部的官员们,费尽心思一件件查过,还是什么有价值的文字都没有搜到。但是,此时,早就押在刑部大牢的查嗣庭,已经因经受不了拷打和折磨,瘐毙了。
死了的查嗣庭,依然得到了严惩,本人戮尸枭首示众,已经成了尸体的人,还是要被再杀一次。其子查秋云秋后处决,子侄妻女皆充军发配。但查嗣庭到底犯了什么罪,谁都不清楚,雍正的上谕,说得含含糊糊。找不到罪证,累得老子查了许久,也真是该死。
以一个含含糊糊的罪名,居然得了身死戮尸、株连亲族的重罪,未免令后人死活都想不通,想不通硬想,于是就有了“雍正去头”的传说。今天看来,这样的说法,无非是替雍正这个暴君开脱。其实,在今天看来,查嗣庭无非是得了该死罪,有罪在先,然后找罪名。只是,翻遍了日记、书稿、信札,什么也没找到,牵强附会罗织出来的罪过,只好骗鬼。但是,既然已经被认定为该死罪,不死也得死,死了,还得再死一次。
“**”发生在雍正死后两百多年,但是整人的招数,雍正时就具备了。先定人有罪,然后从他的文字,尤其是日记中找罪证。实在找不到,就东拉西扯、张冠李戴、胡乱拼接,最终,总可以找到你“大不敬”、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蛛丝马迹。罪证找出来,交给上面,人家乐意定你个什么罪,你就是什么罪。“**”中,种种针对个人的大批判的文章,一次次的批斗会,以及“**”结束后,从发还的被批斗关押者的日记和笔记本上的各种红道道和批注上看,大体就是上面所罗列的查嗣庭的罪证认证套路。以前,总觉得“**”特别具有革命的首创精神,现在才知道,这套把戏,早就有人玩过了。
但是,为何查嗣庭好端端的要被皇帝视为该死呢?事情过去将近三百年了,雍正的心迹,也没有个日记什么的可以披露,说不清。但是,经过“**”,这样的事,其实也好理解。需要整人的时候,上面只要看你不顺眼,你就危险,其他的,都不需要。当初,雍正大概就是想整人了,尤其是整那种出自江浙的官绅,谁叫清初这个地方绅士们反抗最激烈呢?即使一点像样的证据都没有,照样往死了整,谁又敢说点什么?平白无故整人,别的人什么都不敢说,文字狱的效能才能发挥到最大。这样的皇帝,多少年后,居然有文人把他写成贤君,在电视上热播,真是一点天理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