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京剧界,一说起京剧起源,动辄是乾隆年间的徽班进京。其实,京剧成气候,应该归功于老佛爷西太后。老佛爷当家,大权在握,但识字不多,不能在南书房跟书生们说书谈天。平日消遣,只能听戏。而过去宫里唱戏,以昆曲为主,而且由宫里的班子来演。昆曲太雅,没文化的人听不大懂。而宫里的戏班子,多由太监当家,戏演得也不好。做后妃之时,诸事只能忍,现在当家作主了,就要寻自己喜闻乐见的玩意儿。西太后入宫之前,见识过民间的戏乐,知道什么东西好玩。于是,频繁宣召民间戏班进宫,就演民间花部的高腔。虽说唱词儿鄙俚不堪,但好听,也听得懂。一来二去,融合了徽戏和汉调高腔的京剧,就这样成型了。现在京剧所谓的同光十三绝,基本上都是在老佛爷的栽培下成长起来的。同治光绪年是什么年?就是慈禧太后年。
老佛爷西太后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聪明人。虽然论当家治国,短点见识,看不到世界大势,没有及时改革,但论知人善任,还真就不差于清朝多数的皇帝。一旦迷上京剧,还真就相当地懂戏。谭鑫培的新腔,王瑶卿的改革“幺蛾子”,都能得到她的肯定。由于她的奖掖,京剧是越唱越好了。从宫里的新宠,变成了民间的喜好——满城争说叫天子。京剧,成了流行歌曲。当然,唱得好的十三绝们,也得到了西太后的恩宠、赏赐、荣耀还有官职(孙菊仙被赏三品顶戴)。昔日被人看不起的下九流,扬眉吐气。
然而,西太后手里的两个皇帝,一个同治一个光绪,对京剧倒没有这样的热情。同治的喜好,是外出游冶,而光绪皇帝似乎喜欢安静地读书。同治死得早,而且他是西太后的亲儿子,放肆一点无所谓。但是,光绪陪伴西太后的时间比较长,这个养子,无论在养母那边,还是在自己这边,都要对人展示孝顺的一面。于是,陪太后观戏,就成了皇帝必须履行的功课。而且,为了重现老莱子娱亲的故事,每次开锣演戏,光绪都得先上台走一遭,做样子当当孝子。然后坐下来,老老实实地陪他的皇爸爸(满语,亲娘)看戏。即使戊戌政变之后,母子闹翻,西太后刻意演雷劈不孝子的戏《天雷报》,多加雷公电母,光绪也一样得坐在底下看,看完了,还需发表观后感言。
显然,戏子们进宫演戏,对于光绪皇帝来说,是一种折磨。所以,尽管西太后对演员们十分优容,得宠的,还可以当着西太后的面开玩笑,但光绪却没有什么反应。老艺人后来的回忆,说起老佛爷,都眼泪哗哗的,却很少有人提及皇帝。但是,当年却有御史,就优伶进宫,给皇帝上了一本,批评皇帝不该这么做。事情发生在光绪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1893年2月7日)御史王濂奏曰:“优伶质贱,不宜近至尊。有‘小叫天’、‘十三旦’者,闻尝召入。又有‘俞庄儿’者,闻尤得亲近。此等污秽之人,岂可令其出入宫禁?”还说,皇帝接近这样的人,会有损道德。
御史上奏的时候,光绪已经亲政,但我们知道,整个朝政,还牢牢掌控在西太后手里,只是日常琐事,由皇帝操劳而已。相比光绪亲政前,西太后空出了不少工夫,得以看更多的戏,宣召民间戏班,大演特演。用今天的话来说,太后也是人,也需要娱乐。从1860年开始,这样的戏,都演了几十年了。好多王公大臣,都被邀请进宫看戏,是个人,都知道这是老佛爷的爱好。可是,偏偏这个王濂,如此直谏,却把板子打在了皇帝屁股上。王濂的奏折,里面提到的小叫天,指的是谭鑫培,十三旦,指的是演梆子戏的旦角演员侯俊山,当年他也是进宫演戏的供奉,跟李莲英关系特磁。俞庄儿,我查了许久,不知指哪位。请教了章诒和大姐,才知道此人应该是余玉琴,当年著名的旦角,小名庄儿,经常跟谭鑫培搭班演戏。这些人的确都经常进宫演戏,但跟光绪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这些人进宫演戏,都是西太后的主意,看戏,也是西太后主看,皇帝充其量是个陪客。看徐慕云的《故都宫闱梨园秘史》,说光绪迷上了余庄儿,一日小太监打扫房间,见一张纸上写满了“余庄爱我,我爱余庄”。依情势看,只能是一种传说,那个年月,深宫里的光绪,怎么可能用“爱我、我爱”这样的现代词儿?退一万步说,爱戏子、招戏子进宫演戏的,也不是光绪。亲政那些年,也只见西太后在颐和园招戏子,没听说光绪在宫里安排演戏。
尽管被冤枉了,但从情理上讲,光绪却不一定会生气。因为无论是按理学家的古训,还是清朝的规矩,御史讲的,都无懈可击,也讲到了光绪的心里。自古以来,优伶都是不得参与科举的下等人,亲近优伶,等于误国,《资治通鉴》上是说得明明白白的。可是,谏章上来之后,光绪却大怒了。不仅怒,而且要军机大臣追究王濂的后台主使。没有查出后台,皇帝还是要治他的罪。军机大臣为之求饶乞恩,也只能暂时压下,然后请示西太后老佛爷,老佛爷当然不便下令治罪,于是王濂王御史,就没事了。
光绪跟军机大臣以及王濂,演了一场戏。观戏的,当然是西太后。光绪知道,他在宫里的一举一动,都是有人汇报给西太后的。无论他多么冤枉,御史讲的多么有理(理学的道理),他却只能大怒,只能追后台,追不出来,报知西太后,让她定夺。潜台词是:这家伙这么说,可跟我没有任何关系,而我,则是坚定捍卫母后利益的。当然,他也未必不想通过这个事件,让他的母后有所收敛,别再疯狂观戏了。只是,这点小心思,还是落了空。
一场小风波,就这样平息了,但更大的风波,还在后面。第二年,正当西太后六十大寿,大张旗鼓演戏之际,中日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