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论上说,科举不排斥农民。但是,有能力参加科考的人,多半须有点资产,一边种地一边复习考试的人,能考上的概率相当低。《儒林外史》里范进这样的人物,只是小说家的创造。小说里讲,他去考试,家人饿了三天。那么,不考试的时候,他以什么为生呢?好像小说里没交代他的生计,靠教书吗?显然不行。一个童生,靠教私塾是过不了日子的。洪秀全、冯云山他们都是一边教书,一边种田,教书的收入,仅仅是种田的补充。当然,边种田边教书这样的境遇,复习水平自然不高,所以屡试不第。有人说,洪秀全很有文采,只是万恶的考试制度不合理,考官眼瞎,这是不对的。洪本人留下那么多文字,平心而论,真的不怎么样。给乡村文艺宣传队(如果当年有这样的组织的话)编编歌谣、快板书也许还凑合,论考试,无论如何也难入考官的法眼。
不过,造反的农民,一旦成了气候,却特别喜欢开科取士。连大老粗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之后,都开科取过士。只不过取的状元,长得实在俊美,美得让张献忠自己看不过去,喜欢得紧了,结果给杀掉了。
闹事之前屡试不第的洪秀全,没有这样奇怪的逻辑。建立太平天国之后,他的开科取士,至少从形式上,做得很认真,也很隆重。清朝的科举,事实上分成三级:秀才、举人和进士。而理论上,秀才考试,仅仅是入学,考取一个进入官学读书的资格,还不算科举。洪秀全对这样一个把他挡在门外的制度,看来是不大满意。不满意之后的表现,不是把这个制度废掉或者简化,而是弄得更加繁复。
太平天国的科举,分为五级,各有各的说法。第一级,乡试,即乡级考试,由乡官军帅主持。文的考中,叫信士,武的考中,叫艺士。第二级,县试,县级考试,由县监军主持。文的叫秀士,武的叫英士。第三级,郡试。郡试又分两次考试,由郡总制官主持的考试,文的取中的叫贤士,武的叫能士。而由提学官主持的考试,文的叫俊士或者杰士,武的叫毅士。第四级,省试,由提考官主持。文的叫博士(约士),武的叫猛士。最后一级叫天试。跟清朝科举殿试类似,有正副总裁,阅卷和磨勘官。这一级,分元甲,即前三名,状元、榜眼、探花;二甲,第一名叫传胪,统称威士;三甲,第一名会元,统称达士。
这么许多的“士”,令人眼花缭乱。而且等级如此之多,不能破格越级,只能一级一级地考,似乎应该很难,其实未必。尽管太平天国的科举,排场大,等级多,但应试的人却不多。天国那种“破四旧”的反传统风格,洪秀全做梦鞭笞了孔夫子,说他的书教人多错,使得众多的士人裹足不前。尽管天国的科举,名义上不考四书,只考基督教的《圣经》,用太平天国的说法,就是新旧遗诏圣书,但实际上考题都很泛泛,跟《圣经》关系不大。像“同顶天父兄纲常”、“能正天所视”、“真道未知须醒悟”、“大孝终身继有虞”之类,即使没读过《圣经》,也一样可以胡诌几句。文体,也还是八股文。只是,太平天国始终吸引不了多少士人加入,科举也就没有多少吸引力。太平天国癸好三年,东王考试,当时东王杨秀清如日中天,但应试报名者不到五十人。东王脸上挂不住,把报名期后延十日,不应者斩。结果也就是来了不到三百人,还有不少是朝官。这么少的人参加考试,录取率肯定高。加之考试的考官,文化程度也不高,事实上无法评判,断不出高下。所以在太平天国实际的科考中,凡是格式正确,能填满三百字的人,基本上都能过关。等于但凡识文断字,能来参加考试的,都能拿到太平天国的功名。就算最顶级的“天试”,如果一次没得到三鼎甲,已经中了二甲三甲的,下次考试还可以再来,直到把自己变成状元、榜眼、探花而后已。除了天王的天试,早期的太平天国,还有东王杨秀清的东试、北王韦昌辉的北试和翼王石达开的翼试,各自也批发状元、榜眼、探花。这个天国,送功名就跟送爵位一样,敞开大门大甩卖,有求必应,弄得状元都一队一队的。
这样的科举,当然起不到取才的作用。不管形式上多么繁复,内容都是捣糨糊。似乎,这个天国,也没打算通过这个渠道吸纳人才,录取的士人,即便是状元,顶多也就是让他们做点杂七杂八的文字工作。开科取士,不是为了取士,仅仅是为了让洪秀全过瘾。当年自己低三下四去考试,今天看着众多的士子,低三下四来考试,而自己成了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