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先后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是亲生的,做了同治帝的载淳,另一个儿子是抱养的,她亲妹妹的孩子,做了光绪帝的载湉。这俩儿子,十六岁亲政之后,都挺积极地要修园子给他们的母后。载淳要修被英法联军烧了的圆明园,而载湉则另起炉灶,修颐和园。按说,修园子慈禧都很乐意,毕竟,皇宫里过于逼仄,住着不舒服。但是,其实更乐意修园子让老佛爷进去住的,其实还是这俩年少的皇帝。
慈禧不满三十岁,就守了寡,这个看起来性欲很强的年轻“太后”,垂帘听政之后,对政务极其热心,其实是把性欲转换成了权欲。权把子一沾手,没有人乐意放下,更何况这种君临天下,说一不二的权势,尝到甜头,就会像吸了鸦片一样上瘾的。清朝的传统,原本就没有太后垂帘这一说,两宫太后的垂帘,其实是打着恢复议政王的招牌暗度陈仓出来的,同时,众多满族亲贵,又因为肃顺秉政,对满人排抑过甚,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干掉了肃顺,大快满人的人心,所以,垂帘这种不合祖制的做法,也就没多少人异议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慈禧和奕訢的祺祥政变,也算是满人政治的一种反弹。
既然是这样,那么,到了小皇帝亲政的时候,太后就得还政,不能再管事了。可是,掌权的手,怎么可能轻易放开?放开之后,你让年富力强、精力旺盛的慈禧太后干什么去?成天打牌,绣花,写字,看戏,怎么可能比得上弄权过瘾?太后不肯放权,太后的儿子们,就比较地难受。清朝的皇帝,不见得个个都很明白,但绝对都不肯做傀儡。不想做傀儡,按当时的情形,守着个多事而且强势的老妈在宫里,无论如何都是没办法的。唯一的辙儿,就是另修个园子,请这位老妈去颐养天年,不在耳朵边唠叨。
但是,偏偏这圆明园就是修不成。
我们知道,圆明园很大,也很华丽。用法国大文豪雨果的说法,就是万园之园。一听说要重修圆明园,户部首先急了,众多御史也急了。有几个拍马屁、急皇帝之所急的,很快就被众人的吐沫给淹死了。因为,钱,确实没地方弄去。这种时候,偏偏内务府还被扯进一桩诈骗案里去,冒出来一个捐班的候补知府李光昭,假借捐献修园子的木材,招摇撞骗,骗大了,惹出了外交纠纷,还是直隶总督李鸿章给擦的屁股。
事情是这样的,同治十一年十一月,内务府上奏,说有这么一个广东籍的候补知府李光昭,经商多年,有一批价值几十万的楠木香樟之类的优质木材,储存在云川贵闽和两湖等地,想要报效皇上,用做修圆明园之用。需要报请皇帝特批,好让沿路关卡放行,方便运到北京。有这样的好事,急于修园子,又缺钱的同治皇帝,没有不同意的道理。但是,这事皇帝批了,可木材却迟迟不见踪影。原来,这个李光昭手里根本没有一根木材,无偿奉献是假,只是想通过这个由头,得到办理修园木材的名义,好去云贵川采伐,从中渔利。于是,不知采取什么办法,就收买了内务府的两个司官,说通了内务府把这事上奏,同治刚刚亲政,又急于修园子,也没查清这人的底细,就贸然批了。批了之后,李光昭没想到,这事不那么好办,一打听,才知道云贵川三省的好木料,方便砍伐的,早就没了,想要巨型楠木,非得进到深山里面才行,采好,运出来,十年工夫都不够。一个小骗子骗钱,哪里有这样的耐心?干脆,从国外买好了。于是,李光昭转道香港,在香港招摇,说自己是圆明园李监督。不知怎么,在香港生意没做成,跑到福州,通过美国旗昌洋行,以皇帝的名义,跟法国商人,订购了一批木材。自己呢,只交了十块银元的定金。报内务府说,这批木材,值三十万两银子。
原本,李光昭是想先从内务府那里把银子骗到手,但是,内务府想的是李光昭无偿捐献,别说木价,连运费都不肯出。可是这边,法国人已经把木材运到了天津。这下,西洋景被拆穿了。法国人拿不到货款,一个状子告到了法国使馆,法国使馆兴师问罪,总理衙门犯了难,最后只能是李鸿章出面。李光昭被拿,问了个死罪。幸好,那笔木材款,才五万两银子,内务府也赔得起。
刚刚亲政的小皇帝,劈头就吃一个小骗子骗了,修园子的钱,依旧没有着落,众多的臣子,又纷纷上奏劝阻,那份急切,也就淡了。小皇帝的孝心,从修圆明园,改成了修三海,即北海、中海和南海(今天的北海公园和中南海)。三海离皇宫近在咫尺,太后想要干政,方便,花钱也不多。所以,也就修了。不久,小皇帝得了说不清道不白的病,翘了,这圆明园,也就从此荒在那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