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话与国语(1 / 1)

历史,不规矩 张鸣 1015 字 15天前

当今的普通话,追根溯源,跟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是满人统治,的确有那么点关系。满人在入关之前,其实很多人都会说汉语,但说的大抵是那时的东北方言。所谓的东北方言,就是融合了众多北方话形成的,很接近今天的普通话。当然,满人也说满语,这个满语,经过努尔哈赤引入蒙文,制成满文,已经形成了满人自己的国语,或者叫清语。

入主中原之后,满人统治者一度要求做官的人,无论满汉,一律要学清语,不仅识满文,而且会说满语。就像在全国推行剃发一样,实行征服者的文化改造。然而,剃发令虽然在镇压了反抗之后,强行推行开了,但清语的推广,却不了了之。原因是满人自己,包括皇帝也不喜欢“自己的语言”。因为这样的文字,仅仅是最高层出于政治目的生造出来的,没有多少群众基础。这个文字里,没有传说,没有诗歌,更没有故事。相形之下,汉语里什么都有,特别是有满人极其喜爱的三国演义。在没入关之前,满人就是双语并用,受汉语的影响越来越大。入关之后,生活在汉人的汪洋大海里,即便极力抵抗,还是抵抗不了。论武力,他们是征服者,论文化,他们则是被征服者。皇帝从小读书,就是只重汉文,不重满文,教满文的谙达,根本没有地位。皇帝尚且如此,满人的奴才们自然更绷不住,时间一长,别说汉臣不能说清语,就连满人大臣也不会说了。大家都在说官话,所谓的官话,就是今天东北话和北京话的混合体。清朝是满人当家,只能如此,进入民国,北洋政府时代也如此,定都南京的国民党政府,高层大多为南方人,还是如此,那时的国语,跟现在的普通话,基本差不多。

几千年中国的文字,都是统一的。这首先要归功象形字,音义可以分开,虽然中国人都说方言,方言之间,很多都风马牛不相及,但不耽误用同一种文字沟通。其次,要归功于科举考试,如果不是持续一千三百多年科举考试,无形中在文化人中贯彻了“书同文”的意志,即使是象形文字,也一样会在使用中出现歧义,有些地区,会逐渐根据自己的方言,造出自己的汉字来,别的地方根本就不认识。每次科举,虽然取士不多,但大士绅带小士绅,所有习文之人,读的都是一样的书,写的都是同样的文章,写出的东西,自然同文同义了。不可能出现广东读书人写的东西,跟山西人不是一种文法的情况。

文字如此,说话也类似。做官的人,必须说官话。当年本省人不能做本省的官,一省的官场,官员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如果各说方言,漫说同僚之间无法沟通,就是上下级之间,也没法对话。再说,清朝的规矩,官员上任,皇帝必定要召见一次,哪怕小小的县令也是如此,如果被召见的时候,一口土语,那么你说什么皇帝都不明白,没法留下好印象。所以,不会官话,对仕途很不利。

戊戌维新期间,梁启超办《时务报》,声名大振,光绪皇帝召见,然而梁启超一口广东新会土话,皇帝努力听了半晌,一句不懂。按清朝惯例,举人接受皇帝召见,得赏翰林的,最次也得给内阁中书,但梁启超却什么也没得到,只给了一个六品衔,在当年,等于什么都不是。其实,当年康有为的官话也说得不怎么样。他接受召见,自己后来吹嘘说是跟皇帝讲了两个多小时,其实不到一刻钟,就这一刻钟,皇帝也没听懂几句。

这样的官场沟通悲剧,此前也发生过。乾隆初年,浙江德清人章有大,进士及第之后,以知县分发福建候补。到省见上司,一口德清土话。福建巡抚,恰好是满人,只听得懂官话。闻听一串的土语,十分不爽,言语之间,未免带着讥讽。章有大不会说官话,但官话是听得懂的,一生气,官也不要了,找了个借口,说是生病了,离开了福建。家里有钱,一面请老师教官话,一面花钱买官,做了某部的郎中,几年之后,巴结得好,外放福建乡试副主考,接受皇帝召见之后,不知怎地弄得龙心大悦,改副为正。此时,福建巡抚,还是那个满人。当年,乡试的正副主考,相当于钦差,地位很高,上任时,巡抚得率文武众官到接官亭迎接。接下来接风酒宴上,章有大满口德清土语,一个劲儿地对着巡抚喷,喷得巡抚一肚皮不痛快,但今非昔比,又无可奈何。其实,这一箭之仇报得虽然爽快,但能报此仇,前提是章有大还是得学官话。不会官话,皇帝也不会派他做主考的,连副主考,都可能得而复失。

一个国家,必定得有一种通用的语言,否则一国之民,交通往来,通商行旅,都非常不便。方言虽好,但毕竟人们不可能以方言相沟通。无论南方人怎么不舒服,中国采用北方味的语言作为国语,就适用人口和通行性来说,还是合适的,不好因为有清朝的背景,就一笔抹杀之。历史上,中国北方地区的长期民族融合,胡人汉化,汉人胡化,这样的融合,使得北方各地方言,有了最大的相似性,不像南方,每个县的方言都不一样。反过来,如果采用粤语作为国语,广东境内就未必能统一,放到外面除了广东人谁都不懂,推行难度会大上不知多少倍,以至于根本行不通。所以,即使孙中山做总统,民国也不可能用粤语作为国语,连孙中山自己,也学官话,否则,他根本就成不了同盟会的总理。从留下来的录音看,他的官话,说得还相当地道,至少,我这个一句粤语不懂的人,完全听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