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报的命运(1 / 1)

历史,不规矩 张鸣 804 字 15天前

现在所谓的小报,一般是指比较娱乐化的都市报,偏娱乐,花边新闻多。但是,这个词如果放在古代,指的则是另一种东西,跟现在的报纸,其实关系不大。做新闻史的人,一般都把王朝时代的邸报,视为报纸的先河。其实,邸报这种东西,不过是官方把一些需要地方官知道的朝廷事项,经专人抄写出来,然后传给各个衙门,顶多属于政情通报。跟后来的报纸(新闻纸),没有多少相似之处。这种邸报,又叫“宫门钞”。负责抄传邸报的人,或者他们的下属,私下将邸报的内容抄出来,卖给所需要的人,这种货色,被称为小报、小钞。

邸报的内容,有皇帝的诏令,也有处理过的奏章,更有人事任免的消息。这样的东西,在那个时代,不仅做官的人需要知道,即便是商人,也需要知道。在一个政治权力高于天的社会,宫里的消息,价值最大。这也是为何有人会抄小报的原因,抄出来,就能卖钱。从明朝开始,在出版业蓬勃发展的刺激下,经过商人的运作,朝廷允许民间开设报房,在政府的监督下,翻印一部分邸报的内容,这样的印刷品,人称京报,卖给需要的人。当然,经手的太监,肯定享有相当的报效。只是有了京报,小报还在,因为小报的抄者,都是邸报的传抄人,人们期待着,从他们那里可以知道一些京报上没有的消息。

明清之际,小报的需求量很大,而且,官场对其的依赖很强。邸报太正式,不易得到,而京报又太简略。对于地方官来说,朝廷的动向,皇帝的好恶,往往都得依靠小报,通过小报的消息进行判断。但是,那个时代,朝廷不是每天都有消息,即使有消息,邸报也未必每天都报。但抄小报的人,买卖做大了,一天没有消息,买主不满意,自己手也痒痒。于是,就瞎编,道听途说,胡乱拼凑出一些宫里或者官场的消息出来,应付买家。当然,这样编造出来的消息,一般都是不痛不痒的,没有多少实质性的内容,因为他们也怕暴露,这样做的目的,无非就是多骗点银子。

但是,这样的做法,是很容易露馅的。明朝的朝政比较马虎,传抄者发点小财,无关大局,大家睁只眼闭只眼。清朝政治比较严肃,都老爷(御史)也比较认真,这样的事,就频繁地被纠治。雍正四年五月,一份小报居然被搁到了皇帝的案头,上面的内容写的是皇帝某日在圆明园赐宴王大臣,而且还一并登龙舟,在舟上作乐赐酒,君臣俱欢乐。然而,那天皇帝并没有出宫,所有的热闹,都是编小报的人编出来的。看到这样的东西,一向严苛的雍正皇帝勃然大怒,下令兵刑两部严查。当然,查这样的案子很容易,因为抄小报的就是那些固定的人。查出来之后,相关人犯被判斩立决。还好,最后皇帝开恩,变成了斩监候,类似于今日的死缓。其实,所编的故事,按今天的标准,是一点政治不正确都没有,不过是扯了一点闲淡而已。

当然,皇帝要查的案子,属于钦案,判得重一点,理所当然。但是,这样的事儿之所以惹得皇帝龙颜大怒,关键是犯了皇帝的某种忌讳——皇家的事儿,不能不经授权随意编。不管编好编坏,要编,也得皇帝授权。这里,最要紧的,是有关政事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和唯一性。严格来讲,在一个专制社会里,有关政事的消息,来源只有是一个,而且是唯一的一个,就是皇帝自己。专制必然独裁,而所谓的独裁,在很大程度上,是信息的垄断。最高层的消息,无疑是这种社会最要紧的信息,必须由皇帝亲点的御用机构来发布。发布什么,当然有讲究,但更有讲究的是谁来发布。私自发布涉及高层的信息,说轻点,有泄露机密之嫌,使得九重之内,不再神秘;说重点,则破坏了信息控制的大局。这样的政治,就是黑箱政治,严格地说,什么都需要保密,即使邸报可以报的,也只是通报给各级政府。能透给商人的,只是有选择性的那么一点(京报上的内容)。如果任由小报流行,那么邸报的内部性也就消失了,信息控制自然名存实亡。

黑箱政治,是不能有舆论、有媒体的。所能有的,一边是干巴巴的正式消息,一边是发达的小道消息。介于两者之间的小报,根本无法发育成真正的报纸。所以,中国的报纸,只能是从外国人在租界里才能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