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
当园长两年有余,虽然我很年轻,但是我对工作充满了热情。虽然工作中可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是我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我的心中充满了无限勇气。
但是,最近我也遇到了非常棘手的难题,已经开学一个月了,中一班班主任竟然要辞职,说是家里人希望她在家全职带孩子。这还不算,保教主任竟然也提出辞职,原因竟是家里需要她接管生意。原本稳定的开学状态,一下子因为人员流动造成我处处捉襟见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啊,一时间,我不知道如何是好。
一名园长,需要得力的中层管理队伍,需要稳定的教师队伍。但是,幼儿园工作繁重,工资一般,教师们在面对选择时,经常会把幼儿园作为人生棋局中的“弃子”。如何打造一支稳定的教师队伍?如何留住教师的心?一个个问题,使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复。
——一位年轻园长的苦恼
成就教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教师有归属感、责任感、安全感,教师处于一个团队当中,是否能够全身心地向着一个共同愿景努力,这就需要园长把握好教师专业发展与思想认识的关键点,稳定队伍,夯实基础,留住人心,持续发展。
由于多种原因,一些幼儿园的教师流动性比较大。新来的青年教师鉴于人事关系、职称评定、住房、医疗保险、养老保险等方面的忧虑,很难安心在幼儿园长期执教,一旦找到更理想的工作,就会辞职而去。因此,教师频繁变动和调整,师资队伍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有的班级一学期要换好几个教师,对教育质量造成消极影响。教师队伍的稳定与幼儿园的质量发展密切相关。教师的态度、教育责任、教育教学水平是幼儿园的质量名片,因此,作为一园之长,保障教师队伍的稳定对幼儿园的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借鉴国内外相关的实践管理经验,我们发现,在我国,早在1985年的《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就明确指出“建立一支有足够数量的、合格而稳定的教师队伍,是实施义务教育,提高基础教育水平的根本大计”,其中,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一直备受关注,只有保持教师队伍的稳定,才能更好地提升教育质量。国内学者姜文义,在其文章《试论教师队伍稳定与教师合理流动》中提出,保持教师的职业心理稳定,才能保证教育事业的繁荣和发展。教育之所以改革步步深入,事业大大发展,与拥有一大批爱教育、志愿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教师是分不开的。 如果教师的职业心理发生动摇,其工作态度、责任感便可想而知。因此,只有保证教师队伍职业心理的稳定,教育才有希望。
美国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认为,激发人的动机的因素有两类,一类为保健因素,如企业政策、工资水平、工作环境、福利和安全等,这些因素带有预防性,可以保持人的积极性,维持工作现状;另一类为激励因素,如成就、认可、责任、发展等,这类因素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激发人们的进取心。美国华盛顿大学福斯特商学院终身教授陈晓萍女士在其《幸福的决定因素》第二章“管理的悖论”中提到,“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善待员工,关心照顾员工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出对员工成长发自内心的关怀,并希望员工因此更加热爱工作,敬业守职,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绩效,对工作有更多的创意和思考,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价值。
与此同时,早在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人类激励理论》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依据国内外实践与理论研究的成果与经验,我们认为稳定教师队伍的核心是人的管理,由传统管理中的管人、用人过程,逐渐演变为发展人、成就人的过程。稳定教师队伍,需要园长关注教职工内在和外在的需求,采取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既要留人,也要留心,既要提高教师当下的专业水平,又要着眼教师未来的发展,激发个体发掘潜能,最终成就每个人的精彩,成就园所的精彩。作为园长,应当具备稳定教师队伍的能力,让教师踏踏实实、积极努力地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