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就意识形态表现为自在的存在、“独立性的外观”而言,它是虚假的;就意识形态与现实社会生活的必然关联而言,它又是真实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形而上学就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或者说,是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发挥其政治功能,从而为统治阶级政治统治辩护和服务的。形而上学之所以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因为形而上学中的抽象存在与资本主义社会中“抽象统治”具有同一性。“个人现在受抽象统治,而他们以前是互相依赖的。但是,抽象或观念,无非是那些统治个人的物质关系的理论表现。”[48]“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不过是以思想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49]
这就说明,现实社会中抽象关系的统治与形而上学中抽象存在的统治具有必然关联性及同一性。用阿多诺的话来说就是,形而上学的同一性原则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同一性原则不仅对应,而且同源,正是在商品交换中,同一性原则获得了它的社会形式,离开了同一性原则,这种社会形式便不能存在。所以,形而上学的同一性就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或者说,形而上学的同一性以意识形态的方式在资本主义社会发挥其政治功能。
“哲学只有通过作用于现存的一整套矛盾着的意识形态之上,并通过它们作用于全部社会实践及其取向之上,作用于阶级斗争及其历史能动性的背景之上,才能获得自我满足。”[50]哲学总是以抽象的概念体系反映着特定的社会关系,体现着特定阶级的利益和价值诉求。哲学既是知识体系,又是意识形态,追求的既是真理,又是某种信念。马克思自觉地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在马克思那里,形而上学批判进行到一定程度必然展开意识形态批判。在这种双重批判中建立起来的历史唯物主义,不仅是客观认知某种规律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批判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我们不能从西方传统哲学、“学院哲学”的视角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而应从形而上学批判与意识形态批判双重批判的视野,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这一新的实践出发去理解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留给(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的任务就是去创造新的哲学介入的形式,以加速资产阶级意识形态霸权的终结。”[51]
在马克思看来,无论是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还是对意识形态的批判,都应延伸到对现实生活过程的批判。这是因为,“意识在任何时候都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如果在全部意识形态中,人们和他们的关系就像在照相机中一样是倒立呈像的,那么这种现象也是从人们生活的历史过程中产生的,正如物体在视网膜上的倒影是直接从人们生活的生理过程中产生的一样”[52]。在马克思的时代,对现实生活过程的批判首先就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即资本批判。
在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视野中,“资本被理解为物,而没有被理解为关系”,而在马克思的视野中,“资本显然是关系,而且只能是生产关系”。[53]“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54]资本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但它却“采取了一种物的形式,以致人和人在他们的劳动中的关系倒表现为物与物彼此之间的和物与人的关系”。[55]这就是说,资本不是物本身,不是物与物的关系,但又是通过物而存在,并表现为物与物和物与人的关系。同时,作为一种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资本赋予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是最基本和最高的社会存在物,它自在自为地运动着,创造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社会的现代社会:“在土地所有制处于支配地位的一切社会形式中,自然联系还占优势。在资本处于支配地位的社会形式中,社会、历史所创造的因素占优势。”[56]“如果说以资本为基础的生产,一方面创造出一个普遍的劳动体系,——即剩余劳动,创造价值的劳动,——那么,另一方面也创造出一个普遍利用自然属性和人的属性的体系,创造出一个普遍有用性的体系,甚至科学也同人的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属性一样,表现为这个普遍有用性体系的体现者,而且再也没有什么东西在这个社会生产和交换的范围之外表现为自在的更高的东西,表现为自为的合理的东西。因此,只有资本才创造出资产阶级社会,并创造出社会成员对自然界和社会联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由此产生了资本的伟大的文明作用;它创造了这样一个社会阶段,与这个社会阶段相比,以前的一切社会阶段都只表现为人类的地方性发展和对自然的崇拜。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自然界才不过是人的对象,不过是有用物;它不再被认为是自为的力量;而对自然界的独立规律的理论认识本身不过表现为狡猾,其目的是使自然界(不管是作为消费品,还是作为生产资料)服从于人的需要。资本按照自己的这种趋势,既要克服民族界限和民族偏见,又要克服把自然神化的现象,克服流传下来的、在一定界限内闭关自守地满足于现有需要和重复旧生活方式的状况。资本破坏这一切并使之不断革命化,摧毁一切阻碍发展生产力、扩大需要、使生产多样化、利用和交换自然力量和精神力量的限制。”[57]
资本是一个不断自我建构和自我扩张的自组织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不仅改变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资本家不过是资本的人格化,而雇佣工人只是资本自我增值的工具;资本不仅改变了与人相关的自然界的存在属性,而且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存在形态,创造了“社会因素占优势”的资本主义社会。“这种有机体制本身作为一个总体有自己的各种前提,而它向总体的发展过程就在于:使社会的一切要素从属于自己,或者把自己还缺乏的器官从社会中创造出来。”[58]这就是说,正是资本使资本主义社会总体化了。在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具有支配一切的权利,资本本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社会存在,就是现代社会的根本规定、存在形式和建构原则,构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建制。
因此,马克思以商品为起点范畴、以资本为核心范畴展开的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本质上是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批判。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本体论的重建、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是通过资本批判实现的。正是在这种批判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扬弃了抽象的存在,发现了现实的社会存在,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秘密,并由此“透视一切已经覆灭的社会形式的结构”[59];发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以物化方式而存在的秘密,并透视出人的自我异化的逻辑,从而把本体论与人间的苦难和幸福结合起来了,开辟了“从本体论认识现实的道路”,使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得到了本体论证明。
这表明,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不仅具有重大的经济学意义,而且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同时,马克思的资本批判不仅存在着哲学的维度,而且意味着“政治经济学理论的严格表述所不可缺少的理论(哲学)概念的产生”。[60]我们既不能从西方传统哲学、“学院哲学”的视角去认识马克思的资本批判,也不能从西方传统经济学、“学院经济学”的视角去认识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实际上,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已经超出了经济学的边界,越过了政治学的领土,而到达了哲学的“首府”——存在论或本体论。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哲学形态的意义只有在同马克思资本批判的关联中才能显示出来;反之,马克思的资本批判只有在历史唯物主义这一更大的概念背景下才能得到真正理解,只有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这一更大的意识形态背景下才能得到真正理解。“就这种批判代表一个阶级而论,它能代表的只是这样一个阶级,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最后消灭阶级。这个阶级就是无产阶级。”[61]意识形态批判与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融为一体,这是马克思独特的思维方式,是历史唯物主义这一哲学形态独特的存在方式。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2、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1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7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2、81页。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32、11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0] 马克思、恩格斯:《费尔巴哈》,1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
[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28、2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291页。
[1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5] 《列宁全集》第55卷,23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16] [英]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伦敦版,44页。
[17] [英]罗素:《我们关于外在世界的知识》,纽约版,33页。
[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52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1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8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3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6页。
[2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2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5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97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2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126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0]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34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1] [美]玻恩:《我这一代的物理学》,英文版,190页。
[32] [美]玻恩:《我这一代的物理学》,英文版,189页。
[3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8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10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2页。
[3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26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3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3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89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9] 马克思:《资本论》(根据作者修订的法文版第一卷翻译),71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4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4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7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70—171页。
[4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61—162页。
[4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86页。
[4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212、5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938、44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9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111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9]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9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0] [法]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238—239页,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51] \[法\]阿尔都塞:《哲学的改造》,载《视界》第6辑,168—169页。
[5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7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212、5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920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5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2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
[5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7]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392—39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5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235—236页。
[59]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43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60] \[法\]阿尔都塞:《读〈资本论〉》,215页,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6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18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