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恢宏气象,对纪传体史书的发展以至整个史学的发展,都有深刻而长久的影响。
《史记》是一部通史,它“述历黄帝以来至太初而讫”[48]。司马迁写通史,为什么从黄帝开始?他在《史记·五帝本纪》(下引《史记》或文中夹注,只记篇名)后论中对此有明确的阐述,其要义是:《尚书》只是从尧讲起,而“百家”记黄帝事又不正确可信,就连荐绅先生也难说得清楚。孔子所传的《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这两篇重要的文献,儒生们也不传习了。我根据《春秋》(疑为《春秋左氏传》之误)和《国语》所阐发、印证《五帝德》、《帝系姓》一些明证,说明后者的记载并不是虚构的。我选择其中最正确的记载,著为专篇,作为本书的起始。——司马迁的这些论述是很重要的。他实际上回答了中国历史应当从什么时候写起这个重大问题,这是他的卓识所在。
在司马迁看来,中国历史从黄帝写起,这不仅有文献上的根据,有民间传说的参考,而且寄寓着史家本人对于历史的深厚的感情。司马迁笔下的黄帝时代是:“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时播百谷草木,淳化鸟兽虫蛾,旁罗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劳动心力耳目,节用水火材物”[49],等等。这个时代,象征着力量、智慧、勤劳、统一。
《史记》以黄帝开篇,这是意味深长的,其历史影响历时愈久而愈强烈。
《史记》下限“至太初而讫”。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下距司马迁逝世只有十几年,说明《史记》是一部记述从远古贯穿到作者所处时代的历史进程的通史。那么,司马迁为什么要断至“太初”呢?因为这一年西汉皇朝在历法上实行了大的改革,即颁行新历《太初历》,乃改元封七年为太初元年。《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我国历法史上第一次大改革。司马迁是《太初历》的制定者之一,深知此事的重要,故在《史记》中屡屡提到它。如“……五年而当太初元年,十一月甲子朔旦冬至,天历始改,建于明堂,诸神受纪”;“五家之文怫异,唯《太初》之无论”[50],意谓黄帝、颛顼、夏、殷、周五历皆有误差,只有《太初历》最为准确,在《史记·历书》中他还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改历的经过。
司马迁以《太初历》的颁行为《史记》下限,反映了他对历法与社会生活之密切关系的深刻认识。因此,他着意指出:“今上……乃以太初之元改正朔,易服色,封太山,定宗庙百官之仪,以为典常,垂之于后。”[51]这在西汉社会生活中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变化,足见司马迁以“太初”为《史记》下限,又不仅仅是从历法改革着眼的。
要之,《史记》之作为通史,它首先在断限上反映出司马迁对于历史的严肃态度和深刻见解。后人往往根据《史记》记事间或也有晚于太初者,乃将《史记》下限断于汉武帝天汉年间甚至更晚的时间[52],这是未察司马迁的深意而混淆了个别史事的记载与全书断限之间的区别所致。
司马迁的卓识,还表现在他创造了纪传体形式,用以表述丰富、生动的历史内容。这是一种综合体,它包含五个部分:
——本纪,12篇,有五帝、夏、殷、周、秦、始皇、项羽、高祖、吕后、文、景、今上。用司马迁的话说,这是“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王迹所兴,原始察终,见盛观衰,论考之行事,略推三代,录秦汉,上记轩辕,下至于兹”[53]。这是全书表述历史进程的总纲,意在“原始察终,见盛观衰”,阐述兴亡大势。
——表,10篇,有世表、年表、月表,自三代讫于太初,意在解决“并时异世,年差不明”[54]的问题,即对于头绪纷繁的历史事件而明载其发生之年月。
——书,8篇,有礼、乐、律、历、天官、河渠、封禅、平准,涉及礼乐制度、历法、天文、地理、重大祭祀、经济财政等社会生活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之诸多方面,意在明其“损益”、“改易”之迹,“承敝通变”之状。
——世家,30篇,意在记述那些作为王朝或皇朝的“辅拂股肱之臣”的“忠信行道,以奉主上”[55]的史事,重在写地方和朝廷的关系及其变化。
——列传,70篇,是为古往今来,能够“扶义俶傥,不令己失时,立功名于天下”[56]的各种历史人物立传,写出了各个阶层、各个行业代表人物的形形色色的心态和面貌。
司马迁的这种创造精神,反映了他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整体认识,以及表述这种理解和认识的杰出才能。这在中国古代史学发展上是一次伟大的飞跃。近人梁启超在论到《史记》的创造性时,有一点是很重要的,即《史记》的“历史之整个的观念”。他认为:“从前的史,或属于一件事的关系文书——如《尚书》;或属于各地方的记载——如《国语》、《战国策》;或属于一时代的记载——如《春秋》及《左传》。《史记》则举其时所及知之人类全体自有文化以来数千年之总活动冶为一炉。自此始认识历史为整个浑一的,为永久相续的。非至秦汉统一后,且文化发展至相当程度,则此观念不能发生。而太史公实应运而生。《史记》实为中国通史之创始者。”[59]梁启超的这个看法,是很有见地的。
《史记》作为古代史家对中国历史之比较全面的或整体的认识的标志,为中国史学大厦的建造奠定了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