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先达哲学随笔》中的前四本书,写作和出版时间前后经历十一年。《漫步遐思》出版于1997年,《回归生活》出版于2008年。《静园夜语》和《哲学心语》则分别出版于1998年和2007年。看起来每本书出版时间距离很近,实际上书的内容酝酿很久。
我读书有个习惯,有所感,会随手记下来。有时是一整段,仿佛已成文,稍加修饰即可;有的只是几句话,只是一些突发性的“灵感”,需要再加工和发挥。每本书成稿时,都是对多年点滴思考的再写作和凝练。
我把这几本书的写作比喻为农家盖房子,木料、砖瓦,平时有点积累,不过是堆在院子里,即写在笔记本上,当积累到一定时期需要盖房子时,再一样一样清理出来。我一直认为读书时多做笔记虽然是做学问的一个笨方法,但也是极其有用的好方法。人的头脑记忆有限,何况我天资平平,如果不随时记下点东西,恐怕读过的东西能留下来的并不多,更不用说在比较短的时间写成书。
我过去也出过一些书,写过一些论文,每篇都是洋洋万言。但我并不看重那些东西。因为那些东西似乎很“高深”,很有“学术”气,实际上我对所论之事、所论之理并没有深切的体会。我还是比较偏爱我这几本小书,因为它们是我用自己的话记录了自己的所思所想。尽管不少观点或者是受前人智慧的启发,或者有些材料取自于现实生活,但多少都加上了自己的想法。
我历来主张文章要通俗易懂。不要用生僻的词语,不要让人如读天书、捉摸不透。不能认为凡看不懂的就是好文章。文章中的道理可以很深刻,但行文一定要让人能读懂。“深入浅出”是评价文章的一个标准。写文章让同行都看不懂,更不用说非专业读者,文章的道理再深再好也是一件憾事。不能流通的货币,票面价值再高也是近乎废纸。
我还认为,文章水平的高低并不在于旁征博引,不在于长短,更不在于玄而又玄。有点味道的文章,无论长短,一定要说点“什么”,告诉人家点“什么”,这点所谓“什么”,就是要向读者传达你的想法、你的体悟、你的心得或者说思想“火花”。只要是从自己思想中流淌出来的东西,不管多少,不管深浅,总比东拼西凑的好。
说句实在话,我这个《随笔》是难登大雅之堂的小东西。人,容易敝帚自珍,我亦未能脱俗。这些小书是我进入老年后,一个字一个字在电脑上敲出来的。我喜欢这些东西,仿佛“老年得子”,有点偏爱。
我确乎老了,因为近年来越来越有种紧迫感。不过我这个人不太服老,总还想再写点东西,虽入老年,从未懈怠,至今依然,大有至死方休的意思:
日有黄昏岁有年,头白何须悲凄凉。
伏枥犹记千里梦,不贵脚力贵自强。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感谢为此书出版付出辛勤劳动的编辑们。“为人做嫁衣”的事业是崇高的,值得作者和读者致以由衷的敬意。
陈先达
戊子年盛夏于中国人民大学宜园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