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扶贫”与“软扶贫”(1 / 1)

哲学随感录 俞吾金 735 字 19天前

众所周知,由于历史、现实和地理方面的种种原因,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呈现出不均衡的态势,地区与地区之间、家庭与家庭之间、个人与个人之间在生活上的差距逐渐拉大。假如我们确立一定的经济标准(如人均收入标准)加以衡量,那么,没有达到标准的地区、家庭和个人就处在贫困状态之下。为了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使社会稳定地向前发展,扶贫,特别是农村中的扶贫就上升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当然,中国社会在向市场经济转型之前,也存在着扶贫的问题,但在目前的情况下,由于社会处于急剧的转型过程中,扶贫问题就显得更为突出。

按照我们的看法,存在着两种不同类型的“扶贫”:一种是“积极的扶贫”,即通过扶贫,使受益的地区获得自己独立发展的动力和起点;另一种是“消极的扶贫”,即把扶贫理解为“救济”或“消灾”,这种扶贫形式不但没有帮助受益的地区获得发展的动力,反而助长了它们的依赖心理和懒汉的心理。毫无疑问,我们主张的是“积极的扶贫”,而“积极的扶贫”又可以细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一种是“硬扶贫”,即硬件上的扶贫。它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以下三种具体的形式。一是“金钱扶贫”。比如,某个贫困地区要发展经济,急需一笔贷款。某家银行或信用社贷款给它了,它在经济上就获得了新的发展的起点。显然,我们在这里说的“金钱扶贫”,乃是促进贫困地区的生产和经济发展意义上的扶贫,而绝不是消费领域里的补助型的扶贫。事实上,后一种扶贫是起不了什么作用的。二是“物资扶贫”,即向急需发展的贫困地区提供其十分需要的紧缺物资。同样地,这里说的“物资”主要也是“生产性的物资”,而不是“消费性的物资”。三是“人才扶贫”,即为贫困的地区输送紧缺人才,以帮助它们因地制宜地发展自己的经济。

另一种是“软扶贫”,即软件上的扶贫。它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以下三种具体的形式。一是“政策扶贫”。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形:有时候,某个地区、家庭或个人处于贫困的状态下,只是因为某些规则束缚了大家的手脚,而那些制定规则的部门,由于受到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观念的影响,常常陷入单向度的思维方式中。我们这里说的“单向度”与德国哲学家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1964)中强调的“单向度”的意思是不同的。后者主张,在西方社会中,人只具有肯定、认同外部世界的单向度思维,缺乏批判、否定外部世界的第二个思维向度。而在我国长期以来的计划经济传统观念的影响下,许多部门形成了管、卡、压式的单向度的思维方式,缺乏开拓性的、灵活的、肯定并积极地扶植下属部门的创新意识的思维方式。这种中国式的单向度的思维方式集中表现在各种以管、卡、压为主旨的规则的制定中。“政策扶贫”就是要改变这种管卡压式的、单向度的思维方式,为贫困地区、家庭和个人的发展提供政策上的方便和保证。二是“点子扶贫”。许多事实表明,一个好的点子往往能改变整个贫困地区的面貌。我们发现,一些贫困地区由于不熟悉市场的情况和信息的变动,常常“捧着金饭碗讨饭”。一旦一个好的点子给它们指出了发展和用力的方向,它们的面貌就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三是“教育扶贫”。一方面是对贫困地区急需的人才进行短期的培训,这是应景式的“教育扶贫”;另一方面是扶植其基础教育,如赞助其“希望工程”,这是长远的“教育扶贫”。

综上所述,扶贫应该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扶贫的着眼点应该是使受益地区的经济获得发展的机会和起点,而不仅仅是在消费的领域里进行救济或供养这些地区;而在“积极的扶贫”中,应该把“硬扶贫”和“软扶贫”有机地统一起来,特别是“软扶贫”的意义和作用尤其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