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中国书的收集法 (2)(1 / 1)

有人问我:你不赞成古董家的收书法,又不赞成道学家的收书法,那么这个杂货店的收书法,原则是什么呢?当然,杂货店不能称是原则,他的原则,是用历史家的眼光来收书。从前绍兴人章学诚(实斋)说:“六经皆史也。”人家当初都不相信他,以为是谬论。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这句话,其实还幼稚得很。我们可以说:“一切的书籍,都是历史的材料。”中国书向来分为经、史、子、集四类,经不过是总集而已,章学诚已认他是史。史当然是历史。所谓集,是个人思想的集合,究其实,也渊源于史,所以是一种史料。子和集,性质相同。譬如《庄子》、《墨子》,就是庄子、墨子的文集,亦是史料。所以大概研究哲学史,就到子书里去找。这样看来,一切的书,的确都是历史的材料。

虞洽卿家里的丧礼单是历史,算命单也是历史。某某人到某某地方算命,这就表示在民国○年○月○日还有人算命,是很好的一种社会历史和思想史料。《三字经》和《百家姓》,好像没有用了,其实都是史料。假如我做一部《中国教育史》,《三字经》和《百家姓》,就占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必须研究他从什么时候起的,他的势力是怎么样。又像描红的小格子,从前卖一个小钱一张,他在什么时候起的,什么时候止的,都是教育史上的好材料,因为从前读书,差不多都写这种字的。从前有某某图书馆征求民国以前的《三字经》刻本,都没有征求到,可知这种东西到了没有的时候,是极可贵的。我小时候读书,把南京李广明记的很熟,因为所读的《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和《学而》——《论语》首章等,都是从李广明来的。李广明在教育史上,也有一个相当的地位。此外如《幼学琼林》啊,《神童诗》啊,《千家诗》啊,都是教育史料。至于八股文,乃是最重要的文学史料、教育史料、思想史料、哲学史料。所谓滩簧、唱本、小热昏,也是文学史料,可以代表一个时代的平民文字。

诸位要知道文学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乃是大多数人最喜欢唱、喜欢念、喜欢做的东西。还有看相的书,同道士先生画的符,念的咒,都是极好的社会史料和宗教史料、思想史料。婚姻礼单,又是经济史料和社会史料。讲到账簿,可以说是经济史料。比方你要研究一个时代的生计,如果有这种东西做参考,才能有所依据,得到正确的答案。英国有人(Rojers)专门研究麦价,便是到各地去专找账簿。麦子在某年是多少钱一担?价格的变迁如何?农家的出产多少?他是专门搜集农家、教堂和公共机关的账簿来比较研究的。这种种的东西,都是极有价值的社会经济史料。我记得我十岁十一岁时记账,豆腐只是三个小钱一块。现在拿账簿一看,总得三个铜板一块。在这短短的时期中,竟增加到十倍。数十年后,如果没有这种材料,哪里还会知道当时经济的情况。倘使你有关于和尚庙、尼姑庵等上吊的新材料,你也可以收集起来,因为这是社会风俗史的一部分。人们能用这种眼光来看书,无论他是有无道理,都一概收集,才是真正收书家的态度。我们研究历史,高明的固然要研究;就是认为下流的,也要研究,才能确切知道一时代的真相。高明到什么地步,下流到什么地步?都要切切实实的研究一下。

谈到文学,杜工部、李太白的诗,固然是历史上的重要文学,应该懂的;然而当时老百姓的文字,也占同一的地位,所以也必须懂得。李、杜的东西,只能代表一般贵族的历史,并不能说含有充分的平民历史;老百姓自己的东西才是真正的平民历史。《金瓶梅》这一部书,大家以为**书,在禁止之列。其实也是极好的历史材料,日本的佛教大学还把他当作课本呢,这个就可见他有历史的眼光。《金瓶梅》是代表明中叶到晚年一个小小的贵族的一种情形。譬如书中的主人,有一个大老婆,五个小老婆,还有许多姘头,一家的内幕是如此如此。如果没有这种书,怎么能知道当时社会上的一般的情况?此外如《醒世姻缘》小说,不但可以做当时家庭生活的材料,还可知道从前小孩子怎样上学堂,如何开笔做八股文,都是应该知道的事。要有种种的材料给我们参考,我们才能了然于胸中。

因此,我们的确应当知道王阳明讲的什么学说,而同时《金瓶梅》中的东西亦应当知道的,因为王阳明和《金瓶梅》,同是代表十五世纪到十六世纪一般的情形,在历史上有同样的价值。无论是破铜烂铁,竹头木屑,好的坏的,一起都收。要知道,历史是整个的,无论那一方面缺了,便不成整个。少了《金瓶梅》,仅知道王阳明,不能说是知道十六世纪的历史;知道《金瓶梅》,去掉王阳明,也不能说是知道十六世纪的历史。因此,《圣谕广训》是史料,《品花宝鉴》也是史料,因为他讲清朝一种男娼的风气,两者缺了一点,就不能算完全。我们还要知道,历史是继续不断的变迁的,要懂得他变迁的痕迹,更不能不晓得整个的历史是怎样。拿最近的事情说,国民党容共时代所出的公文、布告、标语,他的重要,与分共时代所出的标语、公文、布告,占同一的地位。而且你们如果不懂容共时代的东西,也断不能懂得现在的东西。

材料不在乎好坏,只要肯收集,总是有用处的。比方甘肃敦煌石窟里的破烂东西,都是零落不全的,现在大家都当他宝贝,用照相版、珂罗版印了几页,要卖八元、九元、二十元的钱。我们到北平去,也得看见一点敦煌石窟中的东西。敦煌石窟中的东西,是甘肃敦煌县东南的一个石窟(叫做莫高窟)里所藏的书。敦煌那个地方有一个千佛洞,在佛教最盛的时候,有二三百座庙。石窟里都是壁画,大概是唐人的手笔;亦有六朝晋朝时候的壁画。因为北方天气干燥,所以都没有坏。有一个庙是专为藏书用的。当初没有刻本,只有写本。有的是蝇头细楷,有的是草字,差不多式式都有。其中佛经最多,亦有雕本,恐怕是世界上最早的了。这里面有和尚教徒弟的经卷,有和尚念的经咒,女人们刺血写的符箓,和尚的伙食账簿,小和尚的写字本子,和唱本小调;就是敦煌府的公文,也留在里面。有许多书有年代可考,大概在西历纪元五百年起,到一一一○年光景——东晋到宋真宗时。这许多年代中,有很多的材料,都不断的保存在这个和尚庙里。到了北宋初年,那里起了战乱,和尚们怕烧掉,就筑了墙,把一应文件都封在中间。大概打仗很久,和尚们死的死,逃的逃。

从宋真宗时封起,一直到清末庚子年,墙坏了,就修理修理,也不知道中间有什么东西。直到庚子年,——西历一九○○年,一个道士偶然发现石窟中的藏书,才破了这个秘密。可是这个道士也不当他是宝贝,把他当符箓来卖钱,说是可以治病的。什么人头痛,就买一张烧了灰吃下去,说是可以医头痛;什么人脚痛,也买一张烧了灰吃下去,说是可以医脚痛。这样卖了七八年,到一九○七年,才有洋鬼子来了。那是英国的史坦因(Stein),他从中亚细亚来,是往北探险去的。他并没有中国的学问,据说他有一个助手王世庭,学问也并不高明,不过他曾听说在敦煌发现了许多东西,就去看看,随便给他多少钱买了大半去。因为不好拿,就捆了几大捆,装着走了。

过了半年(那是1908年),法国学者伯希和(Pelliot)来了,他是有名的学问家,他的中国学问恐怕中国学者也不能及他。不过伯希和很穷,只能在敦煌选了二千多卷,拿到北京。他是很诚实的,还去问问人家,请教人家,于是大家就知道了敦煌有这个东西。清朝的学部也得了这个消息,就打电报给陕甘总督,叫他把石窟里的东西统统封好了,送到京师图书馆里去。那些官员,到这个时候才知道他是宝贝;因为外人都买了装回本国去,朝廷又要他封送晋京,于是拣完整的、字迹端秀的几卷,大家偷了去送人,所以偷掉的也不少,现在存在北平的,还有八千余卷。从东晋到宋朝初年,六百年间,许多史料,都保存在里头,真是无价之宝。现在六千余卷在英国伦敦,二千余卷在法国巴黎,八千余卷在北平,一共一万八千卷左右。我都去看过。在英国、法国的数千卷,那真可爱。

他们都用极薄极薄的纸把他裱起来,装订成册;便是残破了的一角,或是扯下的一个字,也统统裱好了,藏在一处。他的内容,说来很可笑,我刚才说过,小和尚的写字本子,老和尚念的经卷,和女师刺血写的东西,样样都有。有些和尚们在念经的时候,忽然春心发动,便胡乱写一首《十八摸》,哼几句情诗,也都丢在里面。各种材料,差不多都有一点。此外如七字的唱本,像《天雨花》、《笔生花》一类的东西,唐朝已经有了,我们只知后代才有,哪里知道敦煌石窟里面已有这个东西,可以说是唱本的老祖宗。这在文学史上,是多么重要的好材料。这不但使我们知道六百年前的宗教史事,就是我们要研究佛家哲学、经济思想等等许多史料,都可到里面去找。在那时,很不经意的、乱七八糟的、杂货店式的把东西丢在一处,不料到九百年后,成了你争我夺的宝贝。这是此种收书法的很好的证据。

因此诸位如果有心去收,破铜烂铁,都有用处。我们知道我们凭个人的主观去选择各书,是最容易错误的。这个要,那个不要,凭藉自己的爱憎来定去取,是最不对的。我们恨滩簧、小调,然而滩簧、小调在整个的文学史上也占极重要的地位。孔子是道学家,可是他删诗而不删掉极**的作品,正可充分地表现他有远大的目光。《诗经》中有两章如下: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我思,岂会他人?狂童之狂也且!

子惠思我,褰裳涉洧;子不我思,岂无他士?狂童之狂也且!

**到了极点。像这首诗,他怀想所欢,竟愿渡河以从,并且是人尽可夫。可是孔子并不删去,否则我们要得二、三千年以上的材料时,试问到哪里去找?孔子收书,因为有这种态度,这种眼光,所以为中国、为全世界保存了最古、最美、最有价值的文学史料、社会史料、宗教史料、政治史料。假如一有成见,还会有这样的成功么?现在流行市面的小报很多,什么《叽哩咕噜》《噜哩噜》《福尔摩斯》《晶报》《大晶报》等,五花八门,为一般人所鄙弃的,可是他们也有他们的用处。我们如果有心收集起来,都是将来极好的文学史料、社会史料。要是在十年、二十年后,再要去找一个《叽哩咕噜》或是《噜哩噜》,也许没法得到。

我能把他保存起来,十年、二十年后,人家要一个《叽哩咕噜》,要一个《噜哩噜》,我就可以供给他们,藉此能知道民国十七年上海社会上一般的情形是怎么样。当《申报》五十年纪念的时候,他们出了一部纪念册,可是《申报》馆竟没有一份全份的《申报》,于是登报征求。结果全中国只有一个人有这么一份,《申报》馆愿意出很多的钱去收买,结果是以二万块钱去买了来。照我这样看,觉得二十万块钱都值得。以中国之大,或者说是以世界之大,而只有一份不缺的《申报》,你想是多么可贵呢!所以现在看为极平常而可以随手弃掉的东西,你如果有一个思想,觉得他是二十年后、二千年后的重要史料,设法保存起来,这些东西,就弥觉可珍了。

我们收集图书,必须有这种历史的眼光。个人的眼光有限,所有的意见,也许是错误的。人家看为有价值的,我以为无价值;人家看为无价值的,我以为有价值,这种事情很多。我们收书,不能不顾到。所以,一、要认定我们个人的眼光和意见是有限的,有错误的;二、要知道今天看为平常容易得的东西,明天就没有,后天也许成了古董。假如我们能存这个观念,拿历史的眼光来收书,就是要每天看后的报纸,也都觉得可贵的。

讲到这里,诸位对我所说的,也许有一点怀疑,以为照这样说来,不是博而寡要了么?可是我觉得图书馆是应当要博的,而且从这个博字上,也会自然而然的走到精密的路上去。收文学书的,他从文学上的重要材料起,一直到滩簧、小热昏为止,件件都收。或者竟专力于文学中的一部,从专中求博,也未尝不可。有一位陶兰泉先生,绰号叫陶开化,他收书什么都收,但只限于殿版开化纸的书籍,因此得了“陶开化”的名称,正是博中寓专。因此第一步是博,第二步是由博而专,这也是自然而然的趋向。

大概由博到专,亦有三个缘故:一、是天才的发展;二、是个人嗜好;三、是环境上的便利。有这三个缘故,自然会走上专门的路。诸位都知道欧洲的北边有一个小岛,叫冰岛(Iceland),那里有许多文学材料。若不到冰岛去找,全世界只有我的母校康奈尔大学有这完全的冰岛文学史料。康奈尔图书馆所著名的,也就是这一点。因为当初冰岛上有人专门收集这全部的材料,后来捐给康奈尔,并又斥资再由康奈尔到冰岛去搜集,因此我的母校就以冰岛文学著名于全世界。这种无所不收的材料,实在有非常的价值,非常的用处。

讲书的收集法,是极端主张要博,再从博专门,古董家和道学家的方法是绝对要不得的。这不过是个大概,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详细的办法,还须诸位自己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