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1 / 1)

天工开物 宋应星 2555 字 3个月前

宋子曰:斯文①千古之不坠也,注玄尚白②,其功孰与京③哉!离火红而至黑孕其中,水银白而至红呈其变④。造化炉锤⑤,思议何所容也!五章⑥遥降,朱临墨而大号彰;万卷横披,墨得朱而天章⑦焕。文房异宝,珠玉何为?至画工肖象万物,或取本姿,或从配合,而色色咸备焉。夫亦依坎附离,而共呈五行变态,非至神⑧孰能与于斯哉?

【注释】

①斯文:最开始指周文王的礼乐制度,泛指文化。

②注玄尚白:白纸黑字的文字记载。注,撰写,注释。玄,黑色,这里指墨写的字 。尚,加在上面。白,白色,这里指白纸。

③京:高大。

④离火红而至黑孕其中,水银白而至红呈其变:此处指炭黑和银朱的制作过程。

⑤造化炉锤:大自然造化万物。

⑥五章:指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

⑦天章:原义为帝王的诗文辞章,这里泛指白纸黑字的好文章。

⑧至神:语出《周易系辞上传》:“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至神,极为神奇。

【译文】

宋子说:历代传承的文化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而没有遗失,靠的是白纸黑字的文献记载,这种功绩是无与伦比的。火是红色的,但是其中孕育着最黑的墨烟;水银是白色的,而最红的银朱却是由它变化而来。大自然的熔炉冶炼可谓变化万千,真是不可思议!当远古五色出现时,红色和黑色就能使重大号令彰扬;书卷打开,黑色的字得到红色的圈点而使文章焕发光彩。文房有笔墨纸砚,珠玉又能起什么作用呢?至于画家描绘万物,或者用原色,或者使用配色,这样各种颜色都齐全了。颜料的制备,要依靠水火的作用,也表现在水、火、木、金、土五行的相互磨合变化中。如果不是大自然如此玄妙,而人又能够巧夺天工,怎么能达到这种境界呢?

凡朱砂、水银、银朱,原同一物,所以异名者,由精细老嫩而分也。上好朱砂,出压辰、锦今名麻阳。与西川者,中即孕汞,然不以升炼,盖光明、箭镞、镜面等砂,其价重于水银三倍,故择出为朱砂货鬻①。若以升水,反降贱值。惟粗次朱砂,方以升炼水银,而水银又升银朱也。

【注释】

①货鬻(yù):出卖。

【译文】

朱砂、水银和银朱本来是同一种东西,之所以名称不同,只是由于其中精或粗、老或嫩的差别所造成的。上等朱砂,产于辰州、锦州现在叫麻阳。和四川西部地区。朱砂虽然包含水银,但是一般不用来炼取水银,这是因为光明砂、箭镞砂、镜面砂等几种朱砂都比水银还贵三倍,所以要选出来卖。如果把它炼成水银,反而降低了价值。只有粗糙而且次等的朱砂,才用来提炼水银,又由水银炼成银朱。

凡朱砂上品者,穴土十余丈乃得之。始见其苗,磊然白石,谓之朱砂床。近床之砂,有如鸡子大者。其次砂不入药,只为研供画用与升炼水银者。其苗不必白石,其深数丈即得。外床或杂青黄石,或间沙土,土中孕满,则其外沙石多自坼裂。此种砂贵州思①、印②、铜仁等地最繁,而商州③、秦州出亦广也。凡次砂取来,其通坑色带白嫩者,则不以研朱,尽以升汞。若砂质即嫩而烁视欲丹者,则取来时,入巨铁辗槽中,轧碎如微尘,然后入缸,注清水澄浸。过三日夜,跌取其上浮者,倾入别缸,名曰二朱;其下沉结者,晒干,即名头朱也。

【注释】

①思:即思南。今属贵州。

②印:即印江。今属贵州。

③商州:今陕西商洛。

【译文】

高品阶的朱砂矿,要挖土十多丈深才能够找得到。发现矿苗的时候,只能看到一堆白石,叫作朱砂床。靠近床的朱砂,有的像鸡蛋那么大。次等的朱砂一般不能用来配制药品,而只是研磨成粉末供绘画或者炼水银用。这种次等的朱砂矿不一定有白石矿苗,只要挖到数丈深就可以得到。矿床外围掺杂有青黄色的石块或者沙土,由于土中含有朱砂,因此石块或者沙土会自行裂开。这种次等朱砂以贵州的思南、印江、铜仁等地最为常见,商州、秦州等地也十分常见。次等朱砂,如果整条矿都是质地松软而且颜色泛白的,就不能用来磨成粉末做朱砂,而是全部用来提炼水银。如果砂质松软但是其中有红光闪烁,便用大铁槽碾成尘粉,然后放入缸内,用清水澄浸。等到三天三夜后,把上浮的砂石倾倒其他的缸内,这是二朱;把下沉的取出晒干,就是头朱。

凡升水银,或用嫩白次砂,或用缸中跌出浮面二朱,水和搓成大盘条,每三十斤入一釜内升汞,其下炭质亦用三十斤。凡升汞,上盖一釜,釜当中留一小孔,釜傍盐泥紧固。釜上用铁打成一曲弓溜管,其管用麻绳缠通梢,仍用盐泥涂固。煅火之时,曲溜一头插入釜中通气插处一丝固密。一头以中罐注水两瓶,插曲溜尾于内,釜中之气在达于罐中之水而止。共煅五个时辰,其中砂末尽化成汞,布于满釜。冷定一日,取出扫下。此最妙玄,化全部天机也。《本草》胡乱注:凿地一孔,放碗一个盛水。

【译文】

升炼水银,用嫩白次等朱砂或者缸中倾出的浮面二朱,加水搓成盘条放进锅里。每个锅装三十斤,下面烧火用的炭也要三十斤。升炼水银的时候,锅上面倒扣另外一个锅,上锅顶留下一个小孔,两锅的衔接处用盐泥加固密封。锅顶小孔和一个弯曲的铁管连接,铁管通身用麻绳紧密缠绕,并涂上盐泥加固封存,使接口处不能有丝毫漏气。煅火的时候,曲管的一头插入锅中通气,插入处加固密封。曲管的另外一端通到装有两瓶水的罐中,使熔炼锅里的气体只能达到罐里的水为止。在锅底起火共煅烧十个钟头后,朱砂就全部熔化为水银,布满整个锅壁。冷却一天之后,再取出扫下。这里面的道理最难以捉摸,可见自然界的变化真是玄妙。《神农本草经》注释说什么煅烧水银要“凿地一孔,放一个碗盛水”等,那是乱注。

凡将水银再升朱用,故名曰银朱。其法或用磬口①泥罐,或用上下釜。每水银一斤,入石亭脂②即硫黄制造者。二斤,同研不见星,炒作青砂头,装于罐内。上用铁盏盖定,盏上压一铁尺。铁线兜底捆缚,盐泥固济口缝,下用三钉插地鼎足盛罐。打火三炷香久,频以废笔蘸水擦盏,则银自成粉,贴于罐上。其贴口者朱更鲜华。冷定揭出,刮扫即用。其石亭脂沉下罐底,可取再用也。每升水银一斤,得朱十四两、次朱三两五钱。出数藉硫质而生。

【注释】

①磬口:开口。

②石亭脂:天然硫黄。

【译文】

把水银再炼成朱砂,所以叫作银朱。提炼时用一个开口泥罐或者用上下两个锅。每升水银加石亭脂天然硫黄。两斤一起研磨,要磨到看不见水银的亮斑为止,并且炒成青黑色,装入罐中。罐口用铁盏盖好,盏上压上一根铁尺,并且用铁线兜底把罐和盏绑紧,然后用盐泥封口留存,再用三根铁棒插在地上用来托住泥罐。烧火加热需要燃完三炷香的时间,在此期间要不断用废毛笔蘸水擦铁盏面,那么水银就会变成银朱粉凝结在罐壁上。贴近罐口的银朱色泽更鲜红。冷却之后揭开铁盏封口,把银朱刮取下来。剩下的石亭脂沉在罐底,可以取出来再用。每斤水银,可以炼得上等朱砂十四两、次等朱砂三两半。其中多出来的重量是凭借石亭脂的硫质而产生的。

凡升朱与研朱,功用亦相仿。若皇家贵家画彩,则即同辰锦丹砂研成者,不用此朱也。凡朱,文房胶成条块,石砚则显,若磨于锡砚之上,则立成皂汁。即漆工以鲜物彩,惟入桐油调则显,入漆亦晦也。

凡水银与朱,更无他出。其汞海、草汞之说,无端狂妄,耳食者信之。若水银已升朱,则不可复还为汞,所谓造化之巧已尽也。

【译文】

升炼成的朱砂与天然的研磨成的朱砂功用效果其实差不多。皇家贵族绘画用的是辰州、锦州出产的丹砂研磨成的粉,而不是升炼成的银朱粉。书房用的朱砂通常胶合成条块状,在石砚上磨就显出本来的鲜红色,如果在锡砚上磨,就会立刻变成灰黑色。漆工用朱砂调制红油彩来粉饰器物时,只有用桐油调合色彩才鲜明,和天然漆调合色彩就会变晦暗。

水银和朱砂没有其他的制作来源。关于水银海和水银草的说法都是毫无根据的,只有那些容易轻信的人才会相信。水银升炼为朱砂之后,不能再还原成水银,可以说大自然创造哺育万物的工巧到此也就结束了。

凡墨,烧烟凝质而为之。取桐油、清油、猪油烟为者,居十之一;取松烟为者,居十之九。

凡造贵重墨者,国朝推重徽郡人。或以载油之艰,遣人僦居①荆襄、辰沅,就其贱值桐油点烟而归。其墨他日登于纸上,日影横射,有红光者,则以紫草②汁浸染灯心而燃炷者也。

【注释】

①僦(jiù)居:租房子住。

②紫草:紫草科,多年生草本。根富含紫色物质。

【译文】

墨是由烟和胶二者结合而成的。其中,用桐油、清油或者猪油烧成的烟做墨,占据一成;用松烟做的墨,占九成。

制造贵重的墨,本朝最推崇徽州人。他们有时由于油料运输困难,便派人到湖北的荆州、襄阳以及湖南的辰溪、沅陵等地租房子居住,购买当地便宜的桐油就地点烟,把燃成的烟灰带回去制墨。还有一种墨,写在纸上后在阳光的斜照下能泛出红光,那是用紫草汁浸染灯芯点油灯所得的烟做成的。

凡爇油取烟,每油一斤,得上烟一两余。手力捷疾者,一人供事灯盏二百付。若刮取怠缓则烟老,火燃、质料并丧也。

其余寻常用墨,则先将松树流去胶香,然后伐木。凡松香有一毛未净尽,其烟造墨,终有滓结不解之病。凡松树流去香,木根凿一小孔,炷灯缓炙,则通身膏液,就暖倾流而出也。

【译文】

烧油取烟,每斤油可以得到上等烟一两多。一个手脚麻利的人可以照管二百盏这样专门用于收集烟的灯盏。如果刮取烟灰不及时,烟就会过火而质量下降,粒粗色哑,造成油料和时间两者的浪费。

其余的一般用墨,都是用松烟制造而成的。先使松树中的松脂流掉,然后进行砍伐。松脂哪怕有一点点没流干净,用这种松烟做成的墨就总是存在渣滓,难以书写。过滤掉松脂的方法是,在树干靠近根部的地方凿一个小孔,点灯慢慢炙烤,这样整棵树的松脂都会朝着这个温暖的小孔流出来。

凡烧松烟,伐松,斩成尺寸,鞠篾为圆屋,如舟中雨篷式,接连十余丈。内外与接口皆以纸及席糊固完成。隔位数节,小孔出烟,其下掩土砌砖先为通烟道路。燃薪数日,歇冷入中扫刮。凡烧松烟,放火通烟,自头彻尾。靠尾一二节者为清烟,取入佳墨为料。中节者为混烟,取为时墨料。若近头一二节,只刮取为烟子,货卖刷印书文家,仍取研细用之。其余则供漆工垩工之涂玄者。

凡松烟造墨,入水久浸,以浮沉分清悫。其和胶之后,以捶敲多寡分脆坚。其增入珍料与漱金、衔麝,则松烟、油烟增减听人。

其余,《墨经》《墨谱》,博物者自详,此不过粗纪质料原因而已。

【译文】

烧松木取烟,先把松木砍成一定的尺寸,并且在地上用竹篾搭成一个圆拱棚,就像是小船篷那样,再一节节连接成十多丈长。它的内外和接口都要用纸和草席糊固密封。每隔几节,就开出一个出烟的小孔,竹篷和地面接触处盖上泥土,篷内砌成一条事先设计好的通烟火路。让松木在棚里面一连烧上好几天,冷歇之后,人们就可以进去刮取了。烧松烟的时候,烟从篷头弥漫到篷尾。从靠尾一二节取的烟叫清烟,可以做优质墨料。从中节取的烟叫混烟,只能做普通墨料。从靠近头一二节取的烟叫作烟子,只能够卖给印书的店主,但仍然要磨细之后才能使用。剩下的就给漆工、粉刷工做黑色颜料用。

造墨用的松烟,放入水中长时间浸泡,其中精细而清纯的就会浮在上面,粗糙而稠厚的就沉在下面。在和胶调合凝固之后,用锤子敲打它,根据敲出的多少来区别墨的坚脆。至于在松烟或者油烟中加入金箔或者麝香之类的珍贵材料,这其中的分量可以随意增减。

其他有关墨的知识,《墨经》《墨谱》等书中也有所记述,想知道得更详细的人,可以自己去认真仔细阅读,这里只是概述一下制造墨的原料和方法而已。

胡粉。至白色。详《五金》卷。

黄丹。红黄色。详《五金》卷。

淀花。至蓝色。详《彰施》卷。

紫粉。缛红色。贵重者用胡粉、银朱对和,粗者用染家红花滓汁为之。

大青。至青色。详《珠玉》卷。

铜绿。至绿色。黄铜打成板片,醋涂其上,裹藏糠内,微借暖火气,逐日刮取。

石绿。详《珠玉》卷。

代赭石。殷红色。处处山中有之,以代郡者为最佳。

石黄。中黄色,外紫色,石皮内黄,一名石中黄子。

【译文】

胡粉。色最白。详见《五金》卷。

黄丹。红黄色。详见《五金》卷。

淀花。纯蓝色。详见《彰施》卷。

紫粉。粉红色。贵重的采用胡粉和银朱相互调和,普通的则用染坊的红花滓汁。

大青。深蓝色。详见《珠玉》卷。

铜绿。深绿色。制造方法是把黄铜打成片,涂上醋,包裹起来藏在糠里,稍微借助其中的温暖火气,每天从铜板上刮取。

石绿。详见《珠玉》卷。

代赭石。深红色。各地山中都有,以代郡一带出产的质量为最好。

石黄石。中间黄色,皮紫色,石皮内黄色,又叫石中黄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