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凿南北大运河(1 / 1)

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与千古一帝秦始皇的名字联系在一起,而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南北大运河则与暴君隋炀帝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万里长城和南北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两项最宏伟巨大的工程,世界闻名。开凿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的大运河,是隋炀帝即位后大业年间急于要完成的大业之一。开运河和营东都一样役使了几百万人民,使役夫死亡相继。运河开成后隋炀帝又大造龙舟游江都,耗费了大量钱财,又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

大业元年(605)三月辛亥(二十一日),隋炀帝几乎在下令“营建东京”的同时,又“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渠,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通于淮”。开始了更大规模的开凿大运河的工程。

隋炀帝一即位就征发百万民工,开挖连接黄河与淮河的通济渠,同年又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连接淮河与长江。大业四年(608),又开挖北至涿郡(治今北京市)的永济渠,大业六年(610),从京口(今江苏镇江)引长江水直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入钱塘江。形成南起余杭,中经江都、洛阳,北至涿郡,沟通海、河、淮、江、钱塘五大水系,贯穿今浙江、江苏、安徽、河南、山东、河北六省及北京、天津两市,全长四千华里的南北大运河。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航程最长、最雄伟的一条人工运河,成为古代贯通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开凿运河,工程量极为浩大,在古代生产工具极为落后的情况下,开挖四千余里的大运河,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隋炀帝到底为什么要大兴工役开凿南北大运河呢?

我国是地域辽阔的国家,翻开地图可见我国的地理地形,西部是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地形呈西高东低之势。因此,我国的主要河流都是由西向东,长江、黄河都发源于青藏高原,穿越崇山峻岭,奔腾呼啸,**,进入东部平原,然后入海。由于西高东低的地形限制,我国没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大河流。在没有比舟船更便捷的交通运输工具的古代,用人工开凿南北走向的运河水道以通漕运,也就成为古代中国人的事业和追求。为了沟通主要水系,以形成腹地广阔的水路交通网,就必须开凿南北运河,以解决水路交通问题。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开挖人工运河。最著名的运河要数邗沟和鸿沟了。

春秋末期霸主吴王夫差,在西败楚国,南破越国后,企图继续北上中原,与齐、晋争霸,为了便于军运,夫差于是在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征调军民,先在长江北岸筑邗城(今扬州蜀岗),然后引水向北,经螺丝湾黄金坝北上,穿过武广和陆阳两湖之间,北人樊良湖,又东北入博支、射阳两湖再往北,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开了一条运河,直至淮水末口(今江苏淮安县北五里北神堰),运河名“邗沟”,又名“渠水”,亦称“中渎水”。邗沟全长约四百里,是利用沿途一带丰富的湖泊沼泽的自然水源而完成的,比隋炀帝开凿运河早了一千多年。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吴国又在商(今河南商丘)、鲁之间“阙为深沟”,开渠道,由淮入泗,北接沂水,西连济水。这段向北延伸的运河称黄沟,这使吴军能不远千里逾淮水入于济,挺进中原。然而吴王虽耗费巨大人力开凿了北通中原的运河,但就在他于黄池争得霸主地位之时,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却趁机进兵攻占了吴国后方,夫差落了个国破人亡的可悲下场。

春秋末年,大约在公元前360年,魏惠王开始开凿连接黄淮的鸿沟。鸿沟在黄河下游的平原地区,出于蒗**渠,其地在河南荥阳县境,大致是引黄河水东南流,入圃田泽(今河南中牟西),由圃田泽开大沟东流到大梁(今河南开封)城南,始称鸿沟。公元前340年,魏惠王又由大梁向东南开掘,再往南又折而向东,与自然河流沙水、汴水相交,分为数支,分别由颍水、涡水、泗水入淮。通过人工引出黄河水,形成以鸿沟为中心的运河网,以蜘蛛网一般的支流,联通济、汝、淮、泗四大河流,组成黄淮之间的水网交通,把春秋时期的中原各国联系起来。鸿沟于是成为中原航运的重要纽带,这条水道又称汴渠,沟通了黄、淮两大水系。这条南北走向的鸿沟非常著名,因为在后来楚汉相争时曾成为两大敌对势力的自然分界线。

江南运河开凿的历史,也是在春秋时代,其时的太湖平原分布着远比今天更多的自然河流和湖泊,古时称为“三江五湖”。吴都姑苏(苏州)处于水网地带,早在邗沟开凿之前,吴国已开凿了连接诸自然水道的人工运河。即由今苏州西北行,穿过漕湖,逆太伯渎与今江南运河而上,再经阳湖北入古芙蓉湖,然后由利港入长江,以达扬州。另一条在太湖以南越国属地开百尺牍,从苏州向南,直达钱塘江边,以转运越国的粮食。吴越之间发生的多次战争,都是水战,都利用了运河。后越王勾践灭吴,为加强对吴地的控制,在苏州以南凿“通江陵道”,乃苏州至吴淞间运河的前身。公元前334年楚灭越,春申君黄歇在无锡进行军事屯垦,在惠山开凿“西龙尾陵道”。秦灭楚,于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开凿丹徒曲阿,曲阿之名即取自运河“截之直道使之阿曲,故曰曲阿”。这年秦始皇南巡会稽,由云梦顺江而下至丹阳,因令赭衣者凿丹徒,改名丹徒,而其原名乃谷阳。经秦始皇的开凿,今镇江至丹阳的水道已开通,这些地方正是隋朝江南运河所经之处。秦始皇由运河南下, “丹徒水道入通吴、会”,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立石刻颂秦功德。始皇北归时的一段水路,走的也是江南运河。这样看来,秦始皇对大运河的开凿,也曾有过功劳。

汉朝政府对汴渠、邗沟也进行了多次维修。东汉顺帝阳嘉中期(132一135),从汴河以东直到淮口沿岸积石为堰,加固堤防,称“金堤”。灵帝时又“增修石门,以遏淮口。水盛则通注,津耗则辍流”使汴渠成为汉代漕运的骨干水道。对邗沟则有东汉永和(136—141)中广陵太守陈登的整治,陈登开挖了一条新道,由江都雷塘经樊良湖改道津湖,再直由末口入淮,以利漕运。在江南地区,西汉武帝时为了便于征调闽越贡赋,在吴江南北沼泽地带开运河百余里,南接杭嘉运河,基本上接通了苏州至嘉兴间的航运水道。

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时期,漕运网遭到破坏,为了军事目的及通过漕粮解决政府粮食,对修整和开挖运河仍然不遗余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开挖了黄河以北的运河。黄河以北因陆旱水少,人工渠道的开挖晚于黄河以南。建安九年(204),曹操为平定河北袁绍父子,遏淇水东流入白沟,以通粮运。建安十一年(206)为北攻乌桓,曹操又引滹沱河水北入派水(今大沙河),以利军用,称平虏渠,同年又凿泉州渠,南起泉州县(今天津市武清县西南),从洵河口凿渠接潞河,以通海运,称新河。建安十八年(213),曹操在邺(今河北磁县南)凿渠引漳水入白沟,名“利漕渠”,又引漳水经其所造铜雀台,由城西注入城东,称“长明沟”这些渠道贯通了河北平原的运河网,贯通了海河与黄河水系,便利了河北平原的水道运输。

在江南地区,东吴据江南,恃长江天堑与曹魏抗争,赤乌八年(245),孙权令校尉陈勋率屯田兵三万“凿句容中道”,向东截断山冈,越镇江南境,东接云阳(今丹阳),沿水道筑十四埭以蓄水,号称“破冈渎”,与春秋时吴国所开渠道相接,使建邺(今南京市)和东南诸郡上下船只得避大江风浪之险,成为六朝时期吴、会一带漕粮的重要水道。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各代都注意维修破冈渎。梁时在句容县东南又开上容渎,并开挖了太湖流域运河网,在常州市至今还保留着的新坊桥,乃始建于梁大同元年(535),现存者虽为元代重修,但可由此推知南朝时江南一带的运河是畅通的。

江北的运河也一直畅通。东晋永和年间(345—356)曾改修邗沟南段,自今仪征境内的欧阳埭引江水,东行至今三汊河、扬子桥北上广陵(今扬州),此为后来仪扬运河的前身。在北周灭北齐之时,南朝陈宣帝曾派大将吴明彻率水军乘舰船北上争地,周武帝派大将王轨南下,率骑兵“轻行自清水(泗水)入淮口”,设置障碍, “遏断船路”,断敌归路。这一事实表明,在隋建立前不久,从长江经邗沟运河,再经淮泗水道可至彭城(徐州),这条水道还可直通战舰,北周军正是以截断水道而战胜陈军的。由此亦可见运河水道对于立国水乡的南朝来说,可谓是生命线。

隋文帝也曾修缮运河,为伐陈统一中国,开皇七年(587)四月,他下令沿吴邗沟故道, “于扬州开山阳渎,以通运漕”,运兵输粮。

以上所述都是在隋大运河沿线开凿的运河,足见开挖南北运河不仅必要,而且历史上早有此举,隋炀帝开凿连接五大水系的大运河在其前已有了相当的基础。结束了南北朝分裂割据局面的大隋王朝,为适应统一王朝各方面的需要,在原有运河基础上整修和开凿一条沟通南北五大水系的大运河,以形成腹地广阔的水路交通网,显然是利国利民顺应历史潮流的宏伟功业。

如此看来,历代封建帝王,包括秦始皇、汉武帝、汉光武、曹操、孙权及隋炀帝的父亲隋文帝在内,都不遗余力地开凿运河,隋炀帝即位后也热心于南北大运河的开凿事业,实不足为怪。不同于以往帝王的是,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规模超过任何一代帝王,大运河有全面规划,沟通五大水系,工程非常浩大。促使隋炀帝下如此大的在决心兴修浩大的水利工程也有深刻的经济政治原因。

隋统治时期,已有两大基本经济区,这与秦汉时期只有北方黄河流域得以充分开发不同,南方长江流域已是经济发达区域,是税赋的重要来源。南方经济区在全国经济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在全国经济中心经六朝开发逐渐南移之后,政治中心由于各种原因还不能随之南移,隋朝统一后如何把这两个分离两百多年的经济区联系起来,成为一个整体,更具体地说就是如何以南方的经济来支撑北方的政治,是统一王所朝面临的历史重任。隋朝必须把南方的经济重心与北方的政治军事重心联系起来,使南北成为统一的整体。另外,入隋以后首都关中地区粮食供给常感不足,营建洛阳开凿运河转漕江淮粮资就都已成为当务之急。为了适应经济自身发展的要求,开凿南北大运河势必成为隋朝统治者的要务,沟通南北的运河大工程,正是在这样的客观形势下进行的。说运河的开凿是符合时代的需要,是时代的产物,并非出自某个帝王的主观意志。

开凿南北大运河在政治上军事上也可以加强隋中央政府对江南地区及北部边塞的控制,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价值。大业四年(608)开凿的永济渠,“北通涿郡”(治今北京市),就是直接为征讨高句丽的需要。

隋炀帝时所开运河以东都洛阳为中心,分为南北两大系统,先南后北分阶段进行,前后共费时六年。南运河是洛阳东南方向的通济渠、邗沟、江南运河;北运河为永济渠。大运河设计的总方案是以黄河为基干,向东南、东北作扇形展开,充分利用黄河南北自然地形的特点,使运河顺应地形,由高向低缓缓流去。这种方案,既利用了黄河南北水流的自然趋势,又沟通了不同水系之间的水路交通,使南北运河成为沟通富庶经济地区与国都的纽带,显示了我国运河工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大运河凝聚着决策者隋炀帝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凝聚着运河设计者和千百万挖河民工的智慧与血汗。

大运河是分成四段进行开挖的。

第一段,通济渠通济渠又名御河,是连接黄河和淮河两大水系的运河,是大运河最先开凿的一段。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水达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从大梁之东,引汴水入于泗,达于淮”。这就明确地指明通济渠分为三段:一是自洛阳西苑引谷水、洛水,循阳渠故道东向由洛水注入黄河;二是再自洛口利用黄河自然河流至板渚,这两段河航程较短,只是引水,接通洛阳西苑,便于巡

幸。其主干部分是第三段,即由板渚引黄河水向东南注入淮水,长约一千三百多里。所谓板渚,即板城渚口,即位于今河阴县的黄河南岸,是古代著名津渡之一。今板渚枉荥阳汜水镇东北三十五里,现已居于黄河北岸。

从时间上讲,隋炀帝诏令开通济渠是大业元年(605)三月辛亥(二十一),同年八月壬寅(十五日)就全线完工,前后时间仅一百七十一天,如果不利用故旧渠道加以拓宽和连接,纯粹另凿新河,在当时生产力极低情况下,即便是百万人齐上阵,能在不到两百天的时间里完成千里运河,是难以实现的。

大量事实表明,通济渠是经过仔细勘探,精心设计,既利用了旧渠,又新开了水道,去曲就直,连接黄淮的人工大运河。通济渠余长一千三百多里, “河畔筑御道,树以柳”。为开凿通济渠,隋炀帝征发了河南、淮北诸都郡百万民工,费时约半年完成,其工程之艰巨及其完工之神速,再一次令人震惊。

第二段,邗沟

邗沟是边接江淮的一段运河,也是隋炀帝时修凿大运河的第二段,在大运河四段中邗沟航程较短,但作用却非常重要,历史也最悠久,其整修开凿的时间与通济渠几乎同时。

就沟通江淮的整个运河来说,隋炀帝基本上都还是循邗沟故道,所以,当通济渠凿成时,邗沟已修毕,当月隋炀帝就乘龙舟由新修好的运河巡幸江都。

隋炀帝所开邗沟西线意义很大,此乃“为后世运道直径之始”。也就是说,和通济渠一样,隋炀帝取直了邗沟,缩短了江淮水运的距离,这种做法显然是出于整个大运河的通盘考虑,使长江与淮河、黄河之间航运畅通无阻。由此来看,邗沟亦是御河(通济渠)的一部分,是同时设计同时开工,同时完成的统一工程,估计御道和堤柳也一直延长到了长江边。

邗沟全长三百余里,是中国最古老的运河。虽然自春秋吴王夫差以来历代都不断地加以培护修整,但隋炀帝时的修整是最彻底的一次。

第三段,永济渠

永济渠是隋炀帝时的所凿运河的第三段,是隋南北大运河走向东北,沟通黄河、海河两大水系的主干渠。大业四年(608)正月乙巳(初一),隋炀帝下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涿郡治所在蓟,地在今北京市西南郊。“北通涿郡”就是从今河南武陟县西北的沁水北岸向东北开渠入卫水,再由卫水通淇水、洹水、漳河,接漯水(今永定河)以达涿郡。这段运河工程的总负责是阎毗,开渠的目的则与后来的辽东之役有关。阎毗开永济渠也是充分利用旧运河故道。

大致来讲,永济渠是以通济渠渠首对岸的沁水入黄河处附近为渠口,其地在今河南武陟西北,向东北方向挖人工运河会合清河(卫河)、淇水,经过新乡、汲县、卫县(今河南淇县),在卫县段的淇水之上修造了分水入渠的淇门,然后流经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再从内黄县和洹水县之间向北流去,经魏县(今河北大名西)、贵乡(大名东北)过馆陶县,穿永济县,再经临清西门外,过清河东南十里、武城、历亭、漳南(均在今山东德州以南)、长河(德州以东)西十里、东光县西南、白桥、南皮、长芦(今河北沧州),直北过今青县、静海,至独流口折向西北,接桑干水(今永定河)达涿郡蓟城(今北京市),全长两千余里。

隋炀帝开挖永济渠,成为调运河北地区粮食的主要渠道,同时又可用来加强对北方的军事控制。永济渠的开挖与攻高句丽有关,永济渠终点涿郡蓟城(今北京市)地理位置十分优越,一直就是北方的军事重镇,后隋炀帝进兵高句丽,永济渠也就成为漕粮运兵的主要通道。永济渠是南北大运河四段渠道中最长的一段,虽充分利用了旧渠道,但工程量仍然浩大,其间役使了河北百万民众,终于使北运河得以畅通无阻了。

第四段,江南运河

江南运河是隋炀帝时所开南北大运河最南一段,沟涌下长江水系与钱塘江的联系。

江南运河全程八百里,河宽约十余丈,其路线据实地考察过此段河道的学者描述,是北起京口(镇江),东南经曲阿(今丹阳)、陵口、吕城、奔牛、常州、戚墅堰、无锡、望亭、浒墅关、苏州、吴江、平望、嘉兴,东绕太湖而折向西南,再经石门、崇德、塘栖、拱宸桥至杭州西南的大通桥附近入于钱塘江。江南运河北渠首京口(今镇江)隔长江与江都(今扬州)的瓜洲渡口相望,使江南河与邗沟直接接通,通过水道可以把江南财赋输送到东都洛阳。

隋唐之际长江三角洲及浙东一带三吴地区已是经济发达的富庶地区,这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加上河网稠密,湖泊众多,资源丰富,是鱼米之乡,其富饶程度早已超过关中八百里秦川。江南运河北接邗沟汴渠,使西北关陇重镇与江南财富紧密联系在一起,其政治意义和经济意义都显而易见的。

在隋炀帝即位之初的短短六年时间,一条南起余杭,北至涿郡,贯通五大水系,全长四千多华里的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终于开凿完成。大运河是隋炀帝为了统一全国的需要而凿通的,修成后遂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隋、唐、宋、元、明、清历代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发展,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隋炀帝开凿的南北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加上隋文帝修凿的西通长安大兴城的广通渠,形成一个完整的运河网,与长江、黄河、淮河、海河、钱塘江等自然河流一起,构成了沟通全国水上交通的完整体系,在隋朝之时已是“商旅往还,船乘不绝”,其运输效益是巨大的。虽然隋炀帝以前许多王朝都开凿了运河,隋南北大运河许多河段都是循已有故旧水道加以修整,但是,完成纵贯南北的大运河,把全国水网合成完整的水运体系,唯隋炀帝一人而已。

大运河开凿的工程技术是很复杂的,虽然运河各段都有旧道可循,隋运河是半自然、半人工,又利用了古运河故道,其相当部分并非隋代新创,但在短短六年的时间里要完成连系五大水系贯穿各种复杂地形长达四千多里的人工运河,在勘察测量、利用天然湖泊和故水道、平衡水位差、节制水量等诸方面,都必须有相当的技术水平。隋运河工程进展的速度之快表明了当时的技术水平很高。从史实上看,大运河的开凿是有总体规划而又分段进行的,且每一段都是一次设计、一次施工、一次通航的。在隋亡后千余年的漫长岁月中,直到近代铁路的修筑并取代它承担南北货运之前,它一直是国内沟通南北的大动脉,为祖国南北的物资文化交流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虽然现在的作用不如古时显著,但作为文化遗产,千里大运河也是举世公认的古代文明奇迹之一,焕发着夺目的文明光彩。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伟大时代的产物,也是中华民族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是中国人民的骄傲。当我们在歌颂创造这一伟大奇迹的古代劳动人民时, "当然也不能抹杀当时以极大魄力发动这一伟大工程的具有高瞻远瞩战略眼光的决策人隋炀帝的一份功劳”。据说, “隋炀帝凿汴河,自制水调歌”。隋炀帝自作诗歌来赞颂凿运河的丰功伟绩,可见他自己对这一得意之作,也是十分自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