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名言
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
提到普林斯顿大学,很多人都会想到传奇的科学家纳什和他的“美丽心灵”。1948年,纳什从数学系毕业,并且同时获得了去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和密歇根州立大学深造的机会。当时的纳什最渴望去哈佛大学,但是哈佛大学提供给纳什的奖学金是这几所学校中最少的,这让纳什很失望。最终,纳什选择了普林斯顿大学。
与其说是纳什无奈的选择,不如说是命运对纳什的厚赠。普林斯顿大学自由的学术环境非常适合纳什。在普林斯顿大学,纳什遇到了当时的数学系主任莱夫谢茨。莱夫谢茨是俄国移民,在一次事故中失去了双手和前臂。莱夫谢茨珍视学生创造性的想法,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对纳什的影响很大。
每到下午3点的下午茶时间,教授和学生聚集在一起,数学总是大家永恒的话题。这是普林斯顿大学特别的教学方式,在谈论中,教授们暗自对每个学生的能力进行评价。也是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使纳什的思想天马行空、异常活跃,天才的光芒再也无法遮掩。纳什对很多科目都很感兴趣,他甚至曾经造访过爱因斯坦,向他陈述自己对于重力的看法。在经过长达一个小时的讨论之后,爱因斯坦对这位年轻人无比欣赏,希望他也能加入物理研究的行列。在这个大师云集的地方,纳什以其聪明的才智、好学的精神很快成了校园里的传奇人物。
1944年,数学家约翰·冯·诺伊曼与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斯坦恩共同著述了《博弈论和经济行为》,通过阐释二人零和博弈论,正式奠定了现代博弈论的基础。6年后,22岁的纳什以27页博士论文《非合作博弈》(Noncooperative Games)毕业。同年,梅尔文·德雷希尔(Melvln Dresher)和梅里尔·弗勒德(Merrill Flood)以及顾问艾伯特·塔克(Albert Tucker)在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一项试验中正式引出囚犯困境(Prisoner'sDilemma)理论。而纳什的论文提出多人非合作博弈和后来称为纳什平衡的概念,为非合作博弈理论(Non-cooperative Game Theory)和交易理论(BargainingTheory)作出了巨大贡献。此后,纳什在数学研究领域崭露头角、硕果颇丰。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30岁的纳什被诊断得了妄想型精神分裂症。纳什的病情在好转与复发之间反反复复。妻子艾丽西亚对他不离不弃,始终守护在他的身旁。妻子艾丽西亚坚持要纳什留在普林斯顿大学,因为在别的地方,一个行为古怪的人会被当作疯子,而在普林斯顿大学这个广纳天才的地方,人们会充满爱心地想——他可能是一个天才。就这样,纳什一直留在普林斯顿大学,像个幽灵一般时而在校园中徘徊,时而在黑板上写下数字命理学的论题。而此时,他的名字开始出现在经济学课本、进化生物学论文、政治学专著和数学期刊等各领域中,并且已经成为经济学或数学的一个名词,如“纳什均衡”"纳什谈判解”"纳什程序”“德乔治—纳什结果”“纳什嵌入”和“纳什破裂”等。看到纳什的名字却听不到关于纳什的任何消息,很多人以为这位天才早已离世。
生活往往是最富有戏剧性的。在昏昏沉沉几十年后,纳什居然渐渐从疯癫中苏醒了过来。1994年纳什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这让数学圈里的许多人惊叹:原来纳什还活着。
纳什的故事感动了无数人,以其生活经历为原型创作的电影《美丽心灵》夺得了第七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女配角四项大奖。普林斯顿大学成就了纳什,而普林斯顿大学校园中古老的常春藤,向一代代学生讲述着“美丽心灵”的故事。
普林斯顿大学小百科
普林斯顿大学为世界培养了众多的精英。著名的科学家华罗庚、姜伯驹、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陈省声、李政道、杨振宁都曾担任过普林斯顿大学的高级研究院研究员。著名的历史学家余英时、经济学家邹至庄等在这里任教。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助理周春生教授,在普林斯顿大学获得当年最优博士生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