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 普渡大学的英才们(1 / 1)

普渡名言

智慧和命运交锋时,如果智慧有敢作敢为的胆识,命运就没有机会动摇它。

普渡大学诞生的著名NBA球员有:1980年NBA状元乔·巴里·卡罗尔;1994年NBA状元格伦·罗宾逊以及火箭队2007年新秀卡尔·兰德里、国王队的布拉德·米勒等。

根岸英一(1935年7月14日生),日本化学家,普渡大学教授。因在“有机合成中的钯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方面做出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于2010年10月6日宣布其与理查德·赫克、铃木章(曾于20世纪60年代在普渡大学做博士后研究,师从赫伯特·查尔斯·布朗(Herbert C.Brown)教授)共同获得2010年诺贝尔化学奖。

爱德华·米尔斯·珀塞耳,1952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该校电机工程学学士、硕士。

本·莫特森,1975年诺贝尔物理奖得主,该校1947年物理学士。

赫伯特·查尔斯·布朗,197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时任(1947——2004)普渡大学化学系教授。

朱利安·施温格,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曾任普渡大学物理系教授。

弗农·史密斯,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普渡荣誉博士,该校Krannert学院教授,曾在普渡开始其学术职业生涯并工作12年。

尼尔·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第一个踏上月球的宇航员,1955年航空工程学学士。

沃德·坎宁安(Ward Cunningham),Wiki之父,该校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科学学士、计算机科学硕士。

陈唐山,台湾地区政治人物,曾任第五届“立法委员”、“外交部长”与“总统府”秘书长,该校1972年地球物理学博士。

孙立人,民国高级将领,著名抗日英雄。

邓稼先:中国“两弹元勋”、两弹之父、中国原子弹之父。中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奠基人。为中国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以及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卓越贡献。1948—1950年该校留学,1950年获物理学博士学位。

李国杰,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科院计算所所长,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院长,普渡1985年计算机博士。

梁思礼,中国科学院院士,火箭与导弹专家,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1945年普渡电机工程学士。

罗伯特·福尼,光纤技术的主要革新家,普渡大学毕业生,1981年被授予荣誉博士,杜邦公司执行副总裁。

罗伯特·巴特,车载(警车)无线电发明人,20世纪20年代在普渡电子工程系学习。

傅京孙(King-sun Fu),著名华裔科学家,模式识别之父,1960—1985普渡大学电子及计算机工程系教授。

罗斯科·乔治,世界上第一台全电子电视接收机发明者,普渡大学1922年EE学士,1927年EE硕士学位。

陈学俊的人生楷模

陈学俊,普渡大学毕业生。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热能动力专家、“杰出教授”、我国热能动力工程的开山祖师。

陈学俊有一位深明大义、目光远大的父亲。陈学俊尚在童年时,父亲就将儿子的人生定位铆在了"为国家干大事有大出息"的基点上。父母正直勤劳、努力上进,他们严格而又慈爱的教育,影响了陈学俊的一生……

父亲目光远大

陈学俊1919年3月5日生于安徽滁县乌衣镇。父亲陈克钧,幼年在私塾念过书,依靠自学成为一个深明礼义的有学有识之士。父亲年少时就与堂兄在镇上经商,他们经商有道,买卖公平,因此发展得很不错。而且父亲为人正直,生活俭朴,烟酒不沾,作风正派,品德高尚,诚恳待人却严于律己。更可贵的是他还热心公益事业,如出钱办学、修桥铺路,为大家办实事办好事,深得全镇居民的尊敬,被推为乌衣镇商会主师。母亲张慧先,淳朴忠厚,勤劳节俭,不多说话,只干实事。她和堂嫂忙于为全家及店员30多人烧饭做菜。陈学俊至今还记得母亲一天三次去河边淘米,经常看到母亲挽着竹篮的手臂红一块紫一块。母亲手脚不停,做好后让别人吃,自己忙着做厨房的扫尾工作。因此她顿顿都是吃剩下的饭菜却从不抱怨,好像天经地义似的。另外,父母恩爱,相敬如宾,相互关心,勤奋工作。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是循循善诱式的、启发开导式的。

最为可贵的是父亲目光远大,他认为经商至多只是赚点钱而已,内忧外患的国家更需要一大批才识出众的知识人才,而读好书学到科学知识才是造就这些人才的惟一途径。这些人才正是振兴中华的支柱。这是为国为民的好事,比经商有更重大的意义。因此,他为自己的孩子们创造学习机会,叮嘱陈学俊兄弟要读书,而不要他们接班经商。少年时代的陈学俊受父母影响,知道炎黄子孙要有志气,知道学习的重要和身负的重责,努力学习永不停滞。

身逢离乱志更坚

1931年,陈学俊在乌衣镇育智小学毕业,考入南京金陵中学。那是教会办的私立中学。但初中只读了一年。时逢上海“一·二八”事变,战乱不但没影响他的学习,反而更激起了他学习的劲头。他休学在家补习功课半年,跳二级考入南京私立安徽中学高中部。

高中毕业后,当时只要时间不冲突,可以同时考几所大学。他报考了四所。考上海交大时,他站在交大工程馆顶楼平台看着美丽的校园想:如果进不了,以后一定要再回来!果然,在多年以后,他不但到交大当了教授,还在1996年4月8日交大成立一百周年时,光荣地被交大授予“杰出教授"的称号。

他当时考入南京中央大学机械系,二哥同时也考入了大学。去重庆就学前,父亲让他乘火车先送四弟去安徽屯溪中学读书。分别之际,他触景生情,赋诗一首:“凝望月儿水中游,送弟八百下徽州。从此同为他乡客,何日共乐明月秋?"但离愁归离愁,并没有消融他的意志。思乡情浓,怀念父母,都成为他奋进的动力。在重庆他们生活很艰苦,吃的是蔬菜黄米饭,睡的是100多人的大教室,还不时有日本鬼子飞机轰炸。他对日本鬼子充满了仇恨,更感到振兴中华的重要。工程救国的理想在他心里日益坚定。

1939年陈学俊大学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分至重庆经济部,在中央工业部试验所工作。由于努力钻研,他在1941年写出了锅炉制造工艺方面的论文,并出席在贵阳市召开的全国性学术会议,登上了全国性学术会议讲台。当时他才22岁。为表达终身为此服务的决心,会议期间他写诗明志,登在当时的《贵阳日报》上:“争名利,无意义,学工程,有志气,为人民,谋福利,为社会,求进取,我们永远为中国工程奋斗到底。山河破,倭寇獗,我会员,需立志,建国家,靠机器,卫国家,靠兵利,我们永远为中国工程奋斗到底!"由于成绩突出,1943年他受国家派遣,出国到美国燃烧工程公司考察。考察期间,他不但像海绵吸水一样汲取经验知识,还不忘宣传自己的祖国。一次朋友聚会,为长中国人民志气,他在教堂管风琴伴奏下先唱了

一首大家熟悉的歌,然后他唱《嘉陵江上》。歌声打动了在场的所有人。歌后他还即兴讲话:“我们已经不是封建满清时代的落后中国,也不是殖民地时代的中国,而是抗击法西斯侵略的中美英苏四大盟国之一……”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称他为“友谊大使”。

科研育人双丰收

解放后,陈学俊先后任上海交大教授、教研室主任、动力机械系主任、副校长等职。现任西安交大教授、工程热物理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热处理学会名誉会长。像他歌词中明志的那样,他终身从事热能动力工程方面的科研、教学及培养研究生工作。他先后开发电力、热能工程、锅炉等多门学科。在国内最早开展多相流物理学研究,成为国内该学科奠基人。

请看陈学俊一步步坚实飞跃的足迹:20世纪50年代我国开始生产电站锅炉,他提出要想独立发展电力工业,必须结合我国国情进行科学研究,结合燃烧国产的煤种进行锅炉流受热面积灰磨损、传热与阻力特性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锅炉朝高压超高压发展,为保证安全运行,水动力学问题成为重点关键技术之一。20世纪70年代,他主持并与上海汽轮机锅炉研究所一起,成功解决了上海市电厂本生型直流锅炉的严重脉动问题。

陈学俊搞了60年的科研,同时还教书育人。他教导学生说:“科学事业上没有平坦道路可走,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是不可避免的。要不畏艰难险阻,敢于坚持工作,刻苦钻研,经久不息,才能取得胜利。”陈学俊在育人中特别重视品德教育,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材。仅博士生就有27人,1名博士后。他的学生有很多都成为卓越的博士生导师,有4位已成为国家科学院院士。更可贵的是,他像父亲一样,热心公众事业,将1996年获得的“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技术进步奖”奖金港币10万元赠与西安交大,设立研究生奖学金,建立安康希望工程基金。你看,他虽已老年,但还在奋斗,而且我们相信,只要生命不止,他的足迹将永远延伸!

普渡大学小百科

普渡是相当国际化的学校,在美国境外的名声响亮。以2011年ISS资料而言,国际学生有来自世界123个国家的7934人,每年4月第一个星期,普渡大学国际学者学生办公室均会定期举办世界周,促进国际学生与当地社区的关系。

普渡留学生来源国家及地区人数统计中,中国学生增长最为快速,3272人为最多,其次是印度人(1305人),第三是韩国(882人),第四为马来西亚(268人),中国台湾地区排第五(264人)。其他国际学生排名前十的依次为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巴基斯坦、加拿大和墨西哥。来自中国的本科生人数为2250人,研究生人数则为1022人。以洲别来看,亚洲学生人数为6653人最多。

普渡大学将近有20个专业全美前十、近40个专业全美前20名;在2008-2009年其他最新排名中:全美最佳回报率大学第七名(2010,SmartMoney);全美最佳MBA第14名(华尔街Wall Street Journal);全美最有价值大学称号(PrincetonReview's top 100 'best value' colleges);普渡大学所在地WestLafayette获得全美最聪明(最高教育)城市第六名( Forbesmagaz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