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为了免疫而经常运动,但是他运动后不但没有达到免疫的目的反倒让自己浑身不适,体质反倒似乎有所下降。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运动固然可以增加免疫力,但是要科学地运动,才能真正达到运动免疫的目的。在运动中,要特别注意运动的强度。这其中适量的、轻度及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是最佳途径。运动可以增加免疫力,但是长久持续的超负荷运动反而会降低免疫力。最近的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的免疫功能下降与机体免疫细胞的凋亡有密切关系。运动强度过大,可直接诱导淋巴细胞凋亡,致使机体的免疫功能暂时下降。由于长久持续的超负荷运动会使血浆中的脯氨酸浓度降低、血液中葡萄糖浓度降低、自由基及前列腺素会增加进而影响淋巴细胞的功能;使血液中的T淋巴细胞减少,且抑制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等有关免疫力的因子的生物活性。而免疫力一降低就会降低身体对于外来的细菌及病毒的抵抗力,如此一来就增加了被感染的几率,容易引起各种疾病。运动对免疫的影响,与运动的方式、负荷的时间、运动的频率、运动的强度等有关。在介绍具体的运动方法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看科学运动的注意事项。
1.注意运动强度
运动量主要由强度、持续时间和频度三种因素所构成。强度一般可从心率上得到反映,运动中有助于提高免疫力的心跳数为:(220减去年龄)乘以60 ~ 70%,所得出的数字,即为最合适的运动心跳区间。时间一般定为30分钟,频度为每周2~3次。对提高免疫力来说,较适用于强度小、时间长的运动。运动要逐步适应,一般要求在3~5天内达到预定的强度。
运动的目的是要提高免疫力,要避免作“全力以赴”的激烈运动。如急于求成,常可因过分疲劳而行走不便,或因气短气促而说话困难,这些均会产生不利的影响。运动后不宜有疲劳感,否则提示强度过大。运动后脉搏数基本恢复至平日水平,且略有减慢趋势,否则也提示强度不适合。如在运动过程中因强度过大而出现任何不适,应中止运动。以免发生或加重不良反应。同时,锻炼时衣着要合身,避免穿过紧过小的衣服,以免影响循环和运动。
2.选择适合自身生理特点的运动项目
任何一种健身运动,任何一项强度要求,它的适应范围都是有一定限度的,这就如同让一个马拉松运动员去跑100米,让一个久病新愈的人去跳1小时迪斯科一样,对于他们来说,这些运动都不合适。所以,在锻炼时要根据自己的个体差异灵活掌握,做到事半功倍。锻炼项目应该根据自己的体质、健康水平来选择确定,比如中老年人可选择慢跑、快走、打太极拳;年轻人可打羽毛球、网球、跑步等。
3.运动锻炼不宜急停
运动快要结束时,要做好整理运动,不要骤然停止。可以闭目静默、调整呼吸,或做一些轻微的、小运动量的动作,如甩手摆腿,身体前屈后仰,轻轻转腰等。这样可以使因运动而淤积于下肢血管中的血液回流至心脏,防止发生意外。运动后切勿立即停下来休息或进行热水浴或桑拿,否则可导致循环血量进一步集中于外周,从而使血压突降甚至诱发心律失常等。如要淋浴,应待出汗基本停止后再进行,且水温不宜过高。
4.运动锻炼的时间安排
在运动的时间安排上,有晨练和暮练两种。科学研究证实,还是暮练比较科学。因为晨练存有诸多弊端,如早晨人体的组织和器官功能运转较迟缓,对外界的反应敏感性也差,特别是那些年老体弱者,在晨练时容易发生意外。早晨近地面的空气污染物尚未扩散,气温较低,易患伤风感冒,引发旧疾。
5.运动后应及时消除疲劳
在健身锻炼中,一些中老年人常感到机体比较疲劳,而一些青年人在训练后,特别是长时间、大强度训练后,也感到机体十分疲劳。为了能够以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以后的锻炼或训练中去,下面这些方法和措施可以加速疲劳的消除。
(1)补充营养
有研究发现,当人体感到疲劳或大运动量训练后,给予100~ 150克葡萄糖,以补充运动中热能的消耗,可促使肝糖原的储存、预防脂肪肝,并且有恢复血糖水平、加速消除血乳酸的作用。但运动后吃过多甜食也会使体内的维生素B1大量消耗,人就会感到倦怠、食欲不振,影响体力的恢复。另外,在膳食中要注意补充蛋白质、维生素B1、B2、C、尼克酸及水和矿物质。因为运动使体内能源物质、维生素和矿物质大量消耗,不尽快使这些物质水平恢复正常,机体的运动能力就要受到影响。
(2)运动后可行温水浴
锻炼后可进行温水浴,由于温水的温热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加速代谢废物的排出过程。
(3)充足的睡眠
睡眠是消除疲劳最根本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没有良好的睡眠作保证,人体的疲劳就无法消除。因此,经常参加锻炼的人,要保证有充足的睡眠时间和良好的睡眠环境。一般每天至少应保证8小时的睡眠时间。
(4)按摩
对运动时用力最多、最疲劳部位的肌肉进行放松按摩,是一种很有效、目前采用也最多的消除疲劳的方法。主要采用力量较轻、时间较长的揉擦和揉捏手法,结合运拉、叩打等,就可以获得满意的效果。
总之,运动是为了健康,不要因为过量的运动而损害了自己的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