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我所不能接受的,接受我所不能改变的(1 / 1)

哲学家叔本华提醒世人说:“一种适当的认命,是人生旅程中最重要的准备。”这句话可以作为八分饱人生哲学的一个最佳注脚。八分饱人生哲学提倡人的奋进与不屈精神,但决不鼓励人盲目地与天斗与地斗。

大卫王是古代犹太以色列国王(约公元前1000 ~ 960年间在位),这个伟大的国王对美女有着深深的迷恋。一天,他从王宫的平台上看见容貌甚美的妇人,顿时心摇神旌。大卫王急忙打听出她是谁之后,随即差人将她接进宫中,和她发生了关系。这个美貌妇人叫拔示巴,是大卫王手下将领乌利亚的妻子。

和部下之妻拔示巴风流过后,拔示巴告诉大卫王自己怀上了他的孩子。大卫王便将拔示巴的丈夫乌利亚派去前线,并写信给前线的元帅,要求他把乌利亚安排在阵势最险恶的地方,希望借敌人的手将其铲除,使自己“合法”得到拔示巴以及拔示巴腹中的孩子。

大卫王的计谋当然是得逞了。乌利亚战死在前线,而大卫王则如愿以偿地将拔示巴迎娶进宫,成为他众多女人当中最为宠幸的人。然而大卫王借刀杀人、霸占人妻的阴险行为激怒了天神,天神耶和华让他和拔示巴产下的孩子得了重病。

大卫王为这孩子的病恳求神的宽恕。他开始禁食,把自己关在内室里,白天黑夜都躺在地上。他家中的老臣来到他的身旁,要把他从地上扶起来,他却怎么也不肯起来,也不同他们吃饭。

大卫王希望用这种方法,求得天神的原谅,降福于他的孩子。

然而,在大卫王的“苦肉计”进行到第七天时,患病的孩子终于死去了。大卫王的臣仆都不敢告诉他孩子的死讯。他们想:孩子还活着的时候,我们劝他,他都不肯听我们的话,如果现在告诉他孩子死了,他怎么能不更加伤心呢?

大卫王见臣仆们彼此低声说话、神色戚戚的样子,就知道孩子死了。于是他问臣仆们说:“孩子死了吗?”

臣仆们不敢撒谎,只得如实回答:“死了。”

大卫王听了孩子的死讯,就从地上起来,沐浴后抹上香膏,又换了衣服,走进耶和华的宫殿敬拜完毕,然后回宫,吩咐人摆上饭菜,大口大口地吃了起来。

臣仆们疑惑地问:“大卫王啊!你这样做是什么意思呢?孩子活着的时候,你不吃不喝,哭泣不止,现在孩子死了,你倒反而起来又吃又喝。”

大卫王说:“孩子还活着的时候,我不吃不喝,哭泣不已,是因为我想到也许天神耶和华会怜悯我,说不定还有希望不让我的孩子死去;如今孩子都死了,怎么也无法复活了,我又何必继续用禁食、哭泣来折磨自己呢?我怎么做都不能使死去的孩子返回来了!”

这个故事当然只是一个传说,但其中传递了一个深刻的哲理:改变你所不能接受的,接受你所不能改变的。如果你努力过了,奋斗过了,争取过了,即使失败了也没有必要感到遗憾与悲伤,因为一切都已经无法改变,所有努力与悲伤都于事无补。有些时候,我们需要认命。

逆境中自得其乐

人在顺境之中,可以乐观、愉快地生活;人在逆境中,也能乐观、愉快地生活吗?有的人能做到,有的人就不能。

宋代有位高僧,法号叫靓禅师。一次,靓禅师去施主家做佛事,路过一小溪,因前夜天降暴雨,溪水顿涨,加之靓禅师身体胖重,因而陷于溪流之中。他的徒弟连拖带拽,将其背到岸上。靓禅师坐在乱石间,垂头如雨中鹤。不一会儿,他忽然大笑,指溪作诗曰:

春天一夜雨滂沱,添得溪流意气多;

刚把山僧推倒却,不知到海后如何。

靓禅师在如此倒霉、尴尬的情况下,尚能开怀吟诗,真是糊涂到家了。但这种糊涂,又何尝不是一种超脱、一种自由、一种大欢喜?

要想在逆境中达观、愉快,除了钝化对外界的负面感知之外,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换一个角度,站在另一个立场去看待自己所遇到的不幸,设法从中得到快乐。靓禅师陷于溪流之中,一般人认为他应该垂头丧气,自认倒霉而恨恨不已。而靓禅师偏不这样,而是以一种藐视的态度与溪水对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宽释了心怀,得到了乐趣,变烦恼为大笑,这是何等宽亮的胸怀啊!

你能像靓禅师那样乐观地对待生活吗?如果不能,你就虚该转变一下观念了,记住:

你改变不了环境,但你可以改变自己;

你改变不了事实,但你可以改变态度;

你改变不了过去,但你可以改变现实;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选择容貌,但你可以展现笑容;

你不能决定生死,但你可以提高生命质量。

让失去变得可爱

一个人坐在轮船的甲板上看报纸,突然一阵大风把他新买的帽子刮落大海中,只见他用手摸了一丁头,看看正在飘落的帽子,又继续看起报纸来。另一个人大惑不解:“先生,你的帽子被风刮人大海了!”“知道了,谢谢!”他仍然继续读报。“可那帽子值几十美元呢!”“是的,我正在考虑怎样省钱再买一顶呢!帽子丢了,我很心疼,可它还能回来吗?”说完那人又继续看起报纸。的确,失去的已经失去,既然已经无法挽回,又何必为之大惊小怪或耿耿于怀呢?

一个老人在高速行驶的火车上不小心使刚买的新鞋从窗口掉下了一只,周围的人备感惋惜。不料那老人又立即把第二只鞋也从窗口扔了下去,这更让人大吃一惊。“是这样!”老人解释道,“这一只鞋无论多么昂贵,对我而言都已经没有用了。如果有谁能捡到一双鞋子,说不定还能穿呢!”

显然,老人的行为已经有了价值判断:与其抱残守缺,不如果断放弃。有时事物的价值不在于谁占有,而是在于如何占有。

许多人都有过丢失某种重要或心爱之物的经历,比如不小心丢失了刚发的工资,最喜爱的自行车被盗了,相处了好几年的恋人拂袖而去了等,这些大都会在我们的心理上投下阴影,有时甚至因此而备受折磨。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没有调整心态去面对失去,没有从心理上承认失去,仍然沉湎于已不存在的东西,而没有想到去创造新的东西。人们安慰丢东西的人时常会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其实事实正是如此,与其为失去的自行车懊悔,不如考虑怎样才能再买一辆新的;与其对恋人向你“拜拜”而痛不欲生,不如振作起来,重新开始,去赢得新的爱情……

有两个朋友曾结伴出门旅游,在即将返回的时候他们发现钱包不见了。其中一个人把自己去过的地方寻了个遍,询问了许多人,还到派出所报了案,结果一无所获。而另一个朋友在发现丢了钱包之后,不是一味地懊悔,而是积极想办法,考虑如何才能挣到回家的路费。他走进一家饭店,向老板讲明了自己的情况后,用给饭店洗菜的办法为自己和同行的朋友挣得回家的路费。直到现在,一提起这件事他也总是说:“旅游的时间那么短,有趣的事那么多,为了丢失钱包而一直烦恼下去很不值得。”人生有许多事情要做,为什么要为一时的失去而一直伤心呢?

每个人都曾有过失去的经历,但对其所持的心态却截然不同。有的人总是向别人反复表明他失去的东西有多么好,有多么珍贵。但是有些人却表现相反,比如,他们在失去了原有的工作之后,从不会一味地伤感,而是主动去寻找新的工作。他们相信,失去并不意味着失败,失去后还可以重新拥有,而这才是成功者应具备的心态。

普希金的抒情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最后有两句话是:“一切都如烟云,一切都会消失;让失去的变得可爱。”显然,有时失去不是忧伤,而是一种美丽;失去不一定是损失,也可能是奉献。只要我们有着积极进取的心态,失去也会变得可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