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悲观主义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一句并不悲观的话:“我们很少去想已经有了的东西,但却念念不忘得不到的东西。”这句话足以发人深省。
我们当中大多数人似乎都是这样,依循既有的模式活着——
年轻时,希望考上好学校,找到好工作,再结婚生子、买车子、买房子,然后等一切都达到了,又期待有更高的职位,更豪华的房子……满脑子都想着赚更多的钱、过更好的生活,添加更多的行头。
而有些人每天所面临最大的困扰,居然是该穿哪一件衣服外出。一早起来,就烦心:“我到底该穿哪一件衣服呢?黄的、红的、紫的?穿圆领、V字领……”总觉得满满当当的衣柜里似乎永远都欠缺着那么一件“刚好可以”搭配的衣服。
其实,你已经拥有那么多了,而你的心却不在已经拥有的东西上。你的心一直在找寻那些没有的。结果,你越是去想自己所欠缺的,就越发沮丧,而越沮丧就越会去想欠缺的——于是你变得不满,总是抱怨,而没有尽头。
表面上,你是在追求幸福,但其实是在找不幸。追寻幸福最大的障碍,即是期望过大的幸福。
亚伯拉罕·林肯曾说过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有个铁匠把一根长长的铁条插进炭火中烧得通红,然后放在铁砧上敲打,希望把它打成一把锋利的剑。但打成之后,他觉得很不满意,又把剑送进炭火中烧得透红,取出后再打扁一点,希望它能作种花的工具,但结果亦不如意。就这样,他反复把铁条打造成各种工具,却全都失败了。最后,他从炭火中拿出火红的铁条,茫茫然不知如何处理。在无计可施的情形下,他把铁条插入水桶中,在一阵嘶嘶声响后说:
“唉!起码我也能用根铁条弄出嘶嘶的声音。”
如果我们都有故事中铁匠的心胸,能适当调整自己的期望值,还有什么失败和挫折能够伤害我们呢?
安徒生有一则名为《老头子总是不会错》的童话故事。
有一对清贫的老夫妇,有一天他们想把家中唯一值点钱的一匹马拉到市场上去换点更有用的东西。老头牵着马去赶集了,他先与人换得一头母牛,又用母牛去换了一只羊,再用羊换来一只肥鹅,又把鹅换成了母鸡,最后用母鸡换了别人的一口袋烂苹果。
在每次交换中,他都想着要给老伴一个惊喜。
当他扛着一大袋子烂苹果来到一家小酒店歇息时,遇上两个英国人。闲聊中他谈了自己赶集的经过,两个英国人听后哈哈大笑,说他回去准得挨老婆子一顿揍。老头子坚称绝对不会,英国人就用一袋金币打赌,于是,两个英国人和老人一起回到老头的家中。
老太婆见老头子回来了,非常高兴,她兴奋地听着老头子讲赶集的经过。每听老头子讲到用一种东西换了另一种东西时,她都充满了对老头的钦佩。
她嘴里不时地说着:“哦,我们有牛奶喝了!”
“羊奶也同样好喝。”
“哦,鹅毛多漂亮!”
“哦,我们有鸡蛋吃了!”
最后听到老头子背回一袋有点腐烂的苹果时,她同样不愠不恼,大声说:“那我们今晚就可以吃到苹果馅饼了!”
结果,英国人输掉了一袋金币。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领悟到:不要为失去的一匹马而惋惜或埋怨生活,既然有一袋烂苹果,就做一些苹果馅饼好了。适时调整、降低自己的期望值,生活就会妙趣横生、和美幸福,而且只有这样,你才有可能获得意外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