睚眦必报的人(1 / 1)

别人只不过瞪了你一眼,这样极小的仇恨也要报复——睚眦必报的人,心胸狭窄,免不了处处树敌,自己把自己置入一个四面楚歌的困境。

莎士比亚有一句名言:不要因为你的敌人而燃起一把怒火,炽热得烧伤自己。纵览古今中外,大凡胸怀大志,目光高远的仁人志士,无不是以大度为怀,置区区小利于不顾。而那些鼠肚鸡肠,竞小争微,片言只语也耿耿于怀的人,没有一个是成就大事业的人,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人。

在待人处世中,度量直接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否能和谐发展。人与人之间经常会发生矛盾,有的是由于认识水平的不同,有的是由于一时的误解造成的。如果我们能够有宽容的度量,以谅解的态度去对待别人,就可以赢得时间,使矛盾得到缓和,反之,如果度量不大,那么即使为了芝麻点大的小事,相互之间也会斤厅计较,争吵不休,结果是伤害了感情,影响了友谊。在这个世界上我们各自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熙熙攘攘,难免有碰撞,即使心地最和善的人也难免有伤别人的心的时候。朋友背叛了我们,父母责骂了我们,或爱人离开了我们,都会使我们的心灵受到伤害。

古人说“有容德乃大”,又说“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能载物”。从社会生活实践来看,宽容大度确实是人在实际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素质。做人要胸襟宽广,要有宽容平和之心,这不仅是一种魅力,更是社会成功的一种要素。

一个睚眦必报的人,对周围人戒备森严,心胸狭窄,处处提防,他不可能有真正的伙伴和朋友,只会使自己陷入孤独和无助中;而宽宏大量,与人为善,宽容待人,能主动为他人着想,肯关心和帮助别人的人,则讨人喜欢,易于被人接纳,受人尊重,具有魅力,因而能更多地体验成功的喜悦。

冤冤相报抚平不了心中的伤痕,它只能将伤害者和被伤害者捆绑在无休止的怨恨战车上。圣雄甘地说得好:倘若我们大家都把“以眼还眼”式的正义作为生活准则,那么全世界的人恐怕就要都变成瞎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家雷侯德·列布赫也说过这样一句格言:“我们最终必须与我们的仇敌和解,以免我们双方都死于仇恨的恶性循环之中。”

在同一联盟内部,宽恕是消除内部矛盾的有效方法;对志趣相投的群体来说,唯有不断地宽恕,才能取得事业上的共同成功。

宽容是征服他人的最佳武器

袁绍进攻曹操时,令陈琳写了三篇檄文。陈琳才思敏捷,斐然成章,在檄文中,不但把曹操本人臭骂一顿,而且骂到曹操的父亲、祖父的头上。曹操当时很恼怒,气得全身冒火。不久,袁绍兵败,陈琳也落到了曹操的手里,一般人认为,曹操这下不杀陈琳难解心头之恨。然而,曹操并没有这样做。他喜欢陈琳的才华,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抛弃前嫌,委以重任。这使陈琳很感动,后来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

在美国历史上,恐怕再没有谁受到的责难、怨恨和陷害比亚伯拉罕·林肯多的了。但是根据那些传记中的记载,林肯却“从来不以他自己的好恶来批判别人”。如果一个以前曾经羞辱过他的人,或者是对他个人有不敬的人,却是某个位置的最佳人选,林肯还是会让他去担任那个职务,就像他会派任他朋友去做这件事一样……而且,他也从来没有因为某人是他的敌人,或者因为他不喜欢某个人,而解除那个人的职务。很多被林肯委任而居于高位的人,以前都曾批评或是羞辱过他——比方像麦克里兰,爱德华·史丹顿和蔡斯等。但林肯相信:“没有人会因为他做了什么而被歌颂,或者因为他做了什么或没有做什么而被黜。”因为所有的人都受条件、情况、环境、教育、生活习惯和遗传的影响,使他们成为现在这个样子,将来也永远是这个样子。

一个人如果心胸狭窄,总是从自私的角度去看问题,是无法得到他人的支持与拥护。想要有魅力的年轻人要力戒为人褊狭,主张宽容他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人心。毫无疑问,宽容不仅是习惯,也是一种品德,是年轻人应该养成有助于成功的习惯之一,是年轻人成大事所必备的德行之一。

中国人注重“德”,一个人有“德”才会服人。有才无德,这样的人也许可逞一时之势,却不能把握历史的方向,最终还是会被时间所摒弃。正是本着中华的这种“德”而行,多少中华名士,都是用他们身上的美德征服了世人,用他们宽容征服了世界。

宽容的人能以德服人,一个人的品德往往就是一种宽容。能容忍的人,决定了他在别人心目中的位置,而人们在选择自己所追随的目标时,也往往是以“德”字为标准的。

糊涂有利,较真无益

聪明难,糊涂尤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然而,正是因为其难上加难,能否由聪明转入糊涂,便成了大智与大愚的分水岭。

吕蒙正在宋太宗、宋真宗时三次任宰相。他为人处世有一个特点:不喜欢把人家的过失记在心里。他刚任宰相不久,上朝时,有一个官员在帘子后面指着他对别人说:“这个无名小子也配当宰相吗?”吕蒙正假装没有听见,就走了过去。

有些官员为吕蒙正感到愤愤不平,要求查问这个人的名字和担任什么官职,吕蒙正急忙阻止了他们。 退朝以后,有个官员的心情还是平静不下来,后悔当时没有及时查问清楚。吕蒙正却对他说:“如果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么我可能一辈子都忘不,掉。宁可糊涂一点,不去查问他,这对我有什么损失呢?”

北宋名相富弼年轻时,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有人告诉他:“某某骂你。”富弼说:“恐怕是骂别人吧。”这人又说:“叫着你的名字骂的,怎么是骂别人呢?”富弼说:“恐怕是骂与我同名字的人吧。”后来,那位骂他的人,听到此事后,自己惭愧得不得了。明明被人骂却认为与自己毫无关系,并使对手自动“投降”,这可说是“糊涂术”之极致了。富弼后来能当上宰相,恐怕与他这种高超的“形圆”处世艺术很有关系。

糊涂之理正是一种随方就圆、游刃有余的人生智慧。水自漂流云自闲,花自零落树自眠。于狭窄处,退一步,糊涂一事,得一人生宽境;遇崎岖时,让三分,糊涂一时,开一人生坦途。于是,糊涂成了人生的润滑剂,智者抽身来,抽身去,出世、入世,均通达无碍了。

糊涂是一种大智,纵目可及三千里,才能忍得闲气小辱,才能食苦若饴,从中得到滋养;糊涂是一种大智,能容纳天地,才能不为利急,不为名躁,左右逢源,进退有据;糊涂是一种大智,是一种能看破世事,也能看破自己的大智。给自己一个假面,又不怕丢失自己。

西方有位智者说,如果大街上有人骂他,他连头都不会回,因为他根本不想知道骂他的人是谁。因为人生如此短暂和宝贵,要做的事情太多,何必为这种令人不愉快的事情浪费时间呢?这位智者的“糊涂功”的确修炼得颇有城府了,知道该干什么和不该干什么;知道什么事情应该认真,什么事情可以不屑一顾。要真正做到这一点是很不容易的,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如果我们明确了哪些事情可以不认真,可以敷衍了事,我们就能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全力以赴认真地去做该做的事,这样我们成功的机会和希望就会大大增加;与此同时,由于我们变得宽宏大量,人们也会乐于同我们交往,我们的人脉就会更加健康顺畅,事业亦伴随他人的帮衬与扶持稳步走向成功。在享受友情、亲情的同时,体验着成功的快感,实乃人生的一大幸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