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庄重知礼 优雅有加 先学礼而后问世(1 / 1)

彬彬有礼是一个人最美丽的饰物。

——歌德

什么是社交礼节呢?简单说就是人与人相处、相交所遵循的规范。

礼节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教条,也不是上流社会中特有的规矩,而是任何一个阶层的每个人都应懂得并遵行的生活修养与准则。

说到社交礼节,一般人往往有高深莫测之感。老一辈人常常告诫年轻人:入社会之前要先把礼节学好,才不会被人笑话!这就是“先学礼而后问世”的说法。旧有的礼节繁杂琐碎,单单要记牢一套虚字眼的应对说话已经够多的,还有一大堆起座言行的规矩。这种旧的“社交礼节”往往令现在的年轻人敬而远之。

礼节当随时代的变化而赋予新的形式和内涵。今天社交生活中所运用的新礼节略有不同以往,其“礼”,是教人尊重与关心他人,合乎人情;其“节”,是教人在言行举止上要恰如其分,合乎事理。通过“礼节”,使大家相处得更加友好,和睦……所以,这些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问题,并不高深,也不繁褥,而是简单易行的。

社交礼节本来就不是讲求形式的东西,保持彬彬有礼的态度,以及注意仪表固然不可少,但更重要的是在实际生活中随时随地关心朋友、尊重朋友的精神,甚至在公共场合也必须关心和尊重他人的原则。譬如:在街上无意间踩了别人一脚,能说一声:“对不起”;在公交车上能让座给老弱妇孺;在与他人谈话时能做到耐心地倾听……这些就是礼节。说它难吗?谁都可以做到。说它易吗?做到的人却不多。

学习礼节虽不是一件难事,但要做到处处讲礼节倒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为礼节不等于一套公式,并不等于“鞠躬如也”。礼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因此,我们随时随地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有位朋友说得好:“要学习礼节,最好是从公共场合待人接物做起。”此话说得真是恰到好处,礼节原是人类社会生活中共守的东西,大家都讲究礼节,人们相处就会更融洽、更友爱、更和睦、更团结起来,就像一个大家庭一样。

有许多人能够在社交场合中讲求礼节,而且显得彬彬有礼,温文尔雅,但是当他在公共场所中,却显得粗鲁和蛮横,争先恐后,唯恐吃亏。我们在搭乘公共汽车和上火车时都可以见到这种现象,人们一窝蜂地上车而把老弱妇孺挤在一边;在车辆上也蛮横地霸座一方,对老弱视而不见……这种人尽管是社交场合中的君子,社交能手,但由于他只讲个人利害得失,因此,可以说他在社交场中的礼节是虚伪的。礼节不是为表演用的,而是日常生活中,体现人与人之间相处的精神。一个人能够做到处处讲礼节,那么,当他出现在任何社交场合也决不会失态。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因此,当受到别人尊重时,自然会感到快乐;当受到别人轻视时,自然就会觉得气恼。不管在任何时代,这种导致人与人相处的关系始终不变,这是人类的通性。而促使这种关系相处圆满的最好方法,就是“礼”。它代表尊敬、尊重、亲切、体谅等意义,同时,也是个人的修养的体现。

中国人的民族性较西方人含蓄,因此,特别讲究礼节。由于太重视繁文缛节,以至于有些人对“礼”的认识发生偏差,他们以为只有对长辈、上司,或想讨好对方时才讲礼节,对晚辈或自己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就可马虎。

甚至还有人认为,礼貌只是社交上的一种手段,并没有其他价值。如果以这些态度来评断礼节,岂不是使人际关系变成“钱货两讫”的交易关系,和做生意又有什么两样?

现代心理学指出“自尊是维持心理平衡的要素。”可见每个人要维持心理的平衡和健康,都要有活得“理直气壮”的感觉,也就是处处受人尊重,才能进一步肯定自己存在的价值。所以,尊重、体谅等“礼”节,绝不是规章条文,也不是虚假问候,而是发自内心最基本也最真诚的行为。

俗话说:“先学礼而后问世。”学些什么礼呢?彬彬有礼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没有人生下来就懂礼,家庭、学校、社会,逐渐教导我们成为一个具有彬彬风度的人。但是,如果每做一件事都有一套刻板的礼仪在缚手缚脚岂不很烦琐。

事实并不尽然,因为,有许多礼仪事实上是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习惯成自然,我们早已感觉不到它的约束。另外,关于人情往来、社交活动等较特殊的礼节,只要我们基于尊重、体谅别人的心情之上,也都是不难做到的。

所以,礼,绝不能、也绝不是只讲求形式,要保持彬彬有礼的态度,在现实生活中,一定要从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出发,在社交场合中,自然也就能以平实有礼的态度与人交往和沟通。

如果能身体力行,适当地做到“多礼”,则必然“人不怪”而大受欢迎。所以,彬彬有礼的风度,不但能成为你最高贵的“饰物”,同时还能给你带来最佳的人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