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位信徒护法:
祝福大家阖府平安!
离开你们,到西来寺闭关已经一个月了。闭关,记得这是三十年前的愿望,想不到三十年后才能实现。我非常欢喜,非常满足,虽是方便关,但我一个人在关房里可以静静的读经、写作、打坐、拜佛,每天仍然忙得不亦乐乎。数十年来,我平时在外很忙,现在在关中仍然很忙。在生活里,忙中有闲,闲中有忙,忙忙闲闲,闲闲忙忙,这实在是人生最幸福的事。
闭关未久,唯一遗憾的事,就是得知煮云法师圆寂的消息,整整四十五年的同参道友,遽尔西归,怅望云天,能不伤怀?
古德说:“眼看他人死,我心急如火,固然伤他人,看看轮到我。”因为无法返台祭奠,只有撰一挽联委托慈庄法师专程代表送去,以尽哀思,该联云:
煮兄法师 西归
你我同戒同参同学同事同弘佛法人称同兄弟
相互忍苦忍贫忍谤忍难忍气吞声谁知忍会离
弟 星云敬挽
台湾的佛教,三十多年来,弘传发展,煮云法师实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我过去在台湾讲说多、会客多、工程多,无论做什么,过去就算了,从不去想它,现在在关中静静的生活,所有往事,一件件都涌上心头。尤其信徒们跟随我学佛,有的已几十年,有的虽只见过一面两面,甚至没有谈话、没有见过面的,对佛光山、对我,都有过很多帮助和贡献。
佛光山上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任何一个活动,都有着信徒们的诚心和血汗。例如信徒大会的盛况,拥挤的朝山,供僧的虔诚,香板的担当,还有那五戒菩萨戒的求受,信徒讲习会的研修,更有那万缘法会的盛举,千人宴的热潮。在佛光山的东禅楼上,每天举行多次的简报开示,每周在大雄宝殿中都有的朝山皈依。我常念着:如果没有佛菩萨的加被和信徒们的护持,可以说就没有佛光山;更可以说没有佛光山,就没有今日台湾的佛教,佛光山可说是僧信大众共成的一个佛国世界。
佛光山自一九六七年开山以来,明年就整整二十年了,这近二十年来,说到弘法护教,信徒和我,从“国立艺术馆”,到中山堂,到国父纪念馆,到中正文化中心,甚至到各地公共会堂,各县的街头广场,你们献花、献供、歌唱、布置,我讲演,你们至少也做一个拥护的听众。我何幸得遇你们这群虔诚发心的弟子、共修的道友,真是多生多劫的缘分啊!
你们还记得吗?佛光山多次主办信徒到印度朝圣,尤其有一次近两百人的朝圣团,浩浩****地前往,去的人都求得佛陀的舍利子,没有去的人,在我们杂志报道里也分享到佛陀圣地的法喜。还有多次韩日佛教道场的巡礼,欧洲英法等国的观光,那些孤儿院、养老院和疗养院的服务,还有北部的北海石门,南部的甲仙桃源,以及各偏远地区的施诊医疗,甚至你们上百人组团随我去花莲参加慈济医院的破土典礼,现在医院落成了,是多么可喜的事。你们的至诚恳切,你们的广大发心,在在都留下了真正佛子的典范!
就拿台北别院普门寺来说吧,多少年来,念佛会、禅座会、妇女法座、八关斋戒、佛学讲座、大悲忏会等,你们的参与从未间断。我偶尔初一、十五或佛菩萨纪念法会,在普门寺和你们见面开示,你们热烈的掌声,喜悦的眼光,不知给我有多少的感动。就是每年二月初一的信徒大会,你们近百部游览车登山游园开会,这是多么难有的恒常心和信愿力,这固然是住持慈容法师领导有方,善于摄受,但你们为现代佛教徒提高了水平,树立了好的榜样。
其他别分院信徒的发展活动,你们也都各有了特色:普贤寺的念佛禅座外,已经办了八期的都市佛学院,尤为创举;福山寺的《大藏经》编纂,《佛学大辞典》的汇辑,更是一个对佛教划时代的贡献;圆福寺新建的华藏宝殿,你们唱的华严字母,实在庄严好听;其他如宜兰雷音寺、善化慧慈寺、台南福国寺,除你们信徒共修弘法外,以办幼教为长;新竹无量寿图书馆、宜兰念佛会图书馆、佛光山民众图书馆,都是你们信徒发心提供,更为青少年每天开放;基隆的极乐寺,正在兴工重建;澎湖的菩萨学处,尤以海天佛刹的建立(闻近日受台风摧残损害很大)更看出信徒们的心力!
佛光山的道场都有各自的特色,佛光山的信徒更有另外一种崇高的特色:那就是信徒们除了发心修持,参与活动以外,更是注重慧解。佛光山的分院别院,没有一周不说法的,佛光山的信徒没有一个不听经的,你们伟大的地方就是不只限于祈求人天福报而已。
在佛光山有《佛光》学报、《普门》杂志、《觉世》旬刊、佛光书局、佛光出版社等,可以说这都是信徒支持的事业,每个信徒每周在各别分院都集会共修,每个信徒都鼓励他人阅读经书杂志,热心印经送人,参加讲习,举行小参,你们不盲修瞎练,也不愚昧施舍,你们总是以般若智慧先去分辨以后,再去实践!
《佛光大藏经》、《佛光大辞典》、中国佛教研究院、东方佛教学院、国际佛学院、福山佛学院、台北女子佛学院,还有普门初高中的学校,有你们支持创办了这些事业,你们护持了这些事业,这些事业比什么团体机构都重要,因为这些事业才能佛光普照,法水长流,因为这些事业才是各位信徒们千秋万世的功德,也才是佛教真正的慧命,真正的如来法身!
当然各位信徒都知道,佛光山是提倡人间佛教、生活佛教的,我们的目的就是要信徒奉行正法,在家庭里过幸福快乐的生活,在社会上做奉公守法的民众。父慈子孝,夫妻敬爱,守道德,行慈悲,念佛参禅,修学般若。最重要的是希望信徒们把佛法的戒律、佛法的正道,应用在日常生活之中。
这两天,我在为台湾《新闻晚报》撰写《禅话》续稿,其中有一段非常发人深省的禅话说:“有一位金代禅师,很喜爱兰花,他培养了很多品种,很多颜色,爱之如命。有一天外出时,嘱门徒要好好浇水照顾,门徒不慎,将花架弄倒,所有花盆跌破,兰花也都枝离叶碎,门徒恐惧,不知师父回来会如何震怒生气,但禅师回来后,徒弟请师责罚,禅师看了以后,不但没有生气,反而安慰徒弟说:‘我种兰花,一为供养诸佛,二为美化环境,并不是为生气才种兰花的。’天大的风暴,因一句禅话而解。”
“不是为生气才种兰花的”,这是多么美好的佛法修养,同样的话,我们可以应用为:
一、夫妻争执吵嘴时,如有一方说:“我们结为夫妻,是为相互恩爱的,不是为争执吵嘴生气的。”
二、父母子女不和,父母说:“我们生养子女,是为了尽人伦之责和防老的,不是为了和你做冤家生气的。”子女说:“我做你们子女,是为了报恩尽孝的,不是为了生气的。”
三、朋友相处,利害冲突,要生气时,可说:“我和你做朋友,是为了有缘,是为了互相谈心,互相帮助的,不是为了勾心斗角和生气的。”
四、饭菜不合口味,不好吃时,心里可想:“吃饭是为了当饱,不是为了生气的。”
假如人人都有这种禅心,这种佛法修养,生活怎么会不快乐呢?人与人之间还有什么问题不能解决呢?
记得,我曾和你们讲过人与人相处之道,下面这几种方法,一定要能做到:
一、“你对我错,你大我小,你有我无,你乐我苦。”
二、“相处一回合,初见三句话,凡事要明理,平时多微笑。”
三、“把欢喜快乐给人,把利益和人分享,有理是别人的,错失是自己的。”
四、“不要把烦恼带到**,不要把怨恨留到明天,忍耐是有力量的表现,慈悲是用不尽的宝藏。”
我平时认为,佛法不是用来谈玄说妙的,佛法是应该用来指导生活的。我所以能回报各位信徒的,就是这些应用的佛法。经中说:“诸供养中,法供养第一”,希望你们接受这些美好的佛法,信奉佛法而不能拥有佛法,这是非常可惜的。所以,只有佛法才能充实心灵、改善生活!
写到这里,我想起还有数事向各位一说:
第一、佛光山明年是开山二十周年纪念(还有一些巧合:《觉世》旬刊发行三十周年,佛教第一所幼儿园慈爱幼儿园创办三十周年,普门中学十周年,普门寺、普门精舍成立十五周年,还有我虚度一个甲子,明年是第六十次母难日。)各种纪念活动,闻住持心平法师、都监慈惠法师等都已在筹划。因为佛光山自开山建寺以来,还未举行过什么纪念庆典,所以我也就同意这次可扩大举行,让信徒大家知道护持发心的成果。
我建议纪念内容可分散在一年之内举行:
1.表扬二十年来有功信徒。
2.扩大信徒大会分梯次举行。
3.隆重举行佛陀圣诞。
4.提倡每一信徒本年内巡礼别分院一次。
5.出版《佛光大辞典》。
6.《佛光大藏经·阿含藏》出齐。
7.为六十岁以上的信徒做一次联合庆生报恩法会活动。
8.美国西来寺举行开光落成典礼。
你们有建议吗?请向佛光山都监院提出,以便早些做个准备。
第二、佛光山每五年举行一次的万缘水陆法会,今年是第四次举行,数月前,我在台湾各别分院和你们见面时,曾提由万人发起,以示名副其实的万人缘,增加法会殊胜而热烈的功德,希望信徒自己参加,并介绍亲友参加。
第三、就是和各位信徒讲这一件最重要的事了,我此次来美闭方便关,实在也因西来寺筹建工程正在吃紧的时候,此间任何事情,我虽可以不问,但工程方面不能不供做咨询。
现在很引为忧苦的事,就是觉得建西来寺比建佛光山,更加困难辛苦。
八年前(一九七八年)佛光山信徒大会通过:“为了东西文化交流,为了将东方精神文明的佛教,回向给重视物质文明的西方,决议在美国洛杉矶筹建一座中国丛林寺院。”
但八年来筹建工作并不顺利,慈庄法师领导十多名僧众居此,经过六次公听会,一百多次的协调会,两年前美国政府才批准兴建。
我们所以有信心决心在美国建寺,因感于西方教堂在台湾到处皆是,为替佛教和中国人争回一点面子,所以就不自量力大兴土木,要在西方的美国,建一座最大的佛教丛林道场,这个重责大任,也唯有佛光山的信徒才能发心担当!
此间佛光山美国信徒,甚至马来西亚鹤鸣寺信徒、香港佛香精舍信徒、拉斯韦加斯莲华寺信徒,感谢他们都曾热烈支持捐献,但因工程浩巨,终觉不足。在不得已的情形之下,只有向你们提出,希望随喜随力,或捐佛像,或施砖瓦,或发大愿,或献钟鼓,效须达长老的黄金布地,学鹿母夫人的大心布施,务希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们要让佛光普照到美国,法水广流于西方!
各位护法居士如果有志一同,发心参与,请向各别分院联络,先在此谢谢你们!欢迎你们,或你们的亲友,到美国参观,到西来寺上香拜佛!
第四、本山新任住持心平法师、都监慈惠法师、监院心定、慧开、依严、永全等法师均上任未久,甚至各别分院住持、全山大众,敬请各位多多护持,多多匡正!
在此,祈求三宝加护全体信徒
如意吉祥
星云 合十
一九八六年八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