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廉洁”是一个人最基本的操守,当你拥有了清廉正直的形象,就能得到他人的信任,不管到什么地方,都有人肯跟你合作,到处都能结交到朋友。做官者,不贪污不营私是清廉;经办公务,不中饱私囊,不拿回扣,是清廉;就业谋职,不假公济私,不以私害公,是清廉;经商往来,不损人益己,是清廉。略说“清廉的形象”四点如下:
第一,不假公济私
有些人做事公私不分,或假公济私,或贪取公物,或损失公益以求自利。不要以为这些小事,别人不会知道,纸包不住火,“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一旦让他人发觉你假公济私,就会失去长官的信任、部下的尊重。莫为贪小利而丧失清廉的形象,得不偿失。
第二,不中饱私囊
私,是人性的弱点。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个小孩在学校偷了同学的圆珠笔,父亲知道后,立刻给儿子一记耳光:“你怎么可以偷人家的笔呢?你要圆珠笔,爸爸可以从上班的地方拿一大包给你。”这还都是个人私行,牵涉社会公共事务,尤其最怕的是“小人贪利,事本非常,所可恨者,银两中饱私囊”。所谓“人之惑,惑于私,除私则明”。去除私心,不自饱私囊,就是一个清廉者。
第三,不接受贿赂
在古代社会,仅有当官的人有机会接受贿赂;现代社会则连升斗小民都有机会接受贿赂。像某地选举时,神圣的一票竟有竞选人出钱助选。人家会贿赂我们,必定有所求、有所贪,我接受了贿赂,让公家受了损失,让法律受到挑战,这是划不来的。因此,清廉者不接受贿赂。
第四,不以乱官风
做官要有做官的风格,领导人要有领导人的风格,大人物就要有大人物的风格。《论语》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如果在上位者乱失了风格,不能以德化民,以廉服众,国家社会、团体机关形象就会受到损害,其损失将难以估算,可说是最失德的事。因此,为官者,理应重“清廉”甚于生命。
佛教戒“杀盗**妄酒”,什么是“不盗”?佛经说:“清廉节用,就是不盗。”我们应净化自己,培养正直的人格,建立清正廉洁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