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养(1 / 1)

学生要蓄养各种能力,将来才能为社会所用;企业要蓄养人才,才能永续经营。人要蓄养体力,方能精神奕奕;人要蓄养兴趣,人生才能丰富,乃至要蓄养人缘,才能为众所信。对于“蓄养”,有以下四点建议:

第一,寡言得以涵智

《礼记·内则》曰:“慎而寡言者,使为子师。”有的人讲起话来总是滔滔不绝,不经大脑思考就脱口而出,得罪人还不自知;有的人沉默寡言,一旦需要开口,总能口出智慧之语,令人尊敬。因此,一个谨慎的人,不会随便开口说话;一个急性子的人,话总是特别多,却也常因语出不当而后悔莫及。

第二,惭耻必能增德

宋朝诗人李邦献说:“以礼义为交际之道,以廉耻为律己之法。”人若能时时生起对不起别人、对不起自己的心,一定能增上道德。过去有个画家为了画罗刹像,想找面貌凶恶的人做模特,有人建议他到监狱找,画家到了监狱,看到里头有佛堂,便打消了来意。管理员问他,他说:“被佛法之水沾沐的人,再怎么凶狠,都会有惭愧心,这里不会找到面貌暴戾的人了!”所以,拥有惭耻心,心地必是庄严美丽。

第三,宁静足以自处

人生最痛苦的事情,莫过于身心无所安置。有的人一上讲台,紧张到手脚不知道放哪,身心无处安顿。明朝周敦颐说:“无欲则静,静则明。”从宁静中,才可以体会到更宽广的世界。所谓“宁静”,并不是一切停止不动,而是内心没有声音,即使在热闹场中,心仍不为外境所动,这才是心灵的宁静。

第四,观照当能明心

佛陀说法,要观照众生的根性;商人售货,要观照消费者的需求;人想过得自在,要经常观照自我,观照自己是否妄想纷飞,观照自己是否宽以待人。观照力不够,就无法明白事情的真相,烦恼也就不得消除。所以,一个有智慧的人,要能观照出苦乐皆由分别心所造作,才能自我健全。

所谓养精蓄锐、蓄势待发;人们平时就要蓄养心性,养深积厚,储备好自身的能量,方得普世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