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
【公案】
有一位非常虔诚的信徒,每天都从自家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里来供佛。
某天,当她把花送到佛殿时,巧遇无德禅师,无德禅师非常欢喜地说:“经典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的人,来世得庄严相好的容貌。”
信徒也非常欢喜地回答:“采花供佛是应该的,我每次到佛殿里来,自觉心灵好像洗涤过般清凉、清净,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请问禅师,身处在这个烦嚣的尘世中,如何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插在瓶子里的鲜花,如何保持它的新鲜呢?”
信徒回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就是每天替它换水,同时,把它腐烂的根剪去一截。因为花梗泡在水里很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分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说:“一点儿也不错!我们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道理也是一样。生活环境就像花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地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地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把不正当的心念从心中革除,这样才能不停地吸收到大自然的养分。”
信徒听得非常欢喜,作礼感谢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能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①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说:“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搏跳动就是钟鼓,身体即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到寺院来呢?古德有言‘热闹场中作道场’,只要自己息下妄缘②,抛开杂念,哪里不宁静?如果说你心里不宁静,就算是住在深山古寺里,一样无法修行。”
禅者的生活,正是热闹场中作道场,只要灭却心头火,不论在什么地方都可以感到自在清凉。参禅者重视“当下”,何必期待明天呢?所以“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就是这个道理。
【注释】
①菩提:指豁然彻悟的境界,又指断绝世间烦恼而成就觉悟的智慧。
②妄缘:指虚妄不实之缘。
【思考】
1.试述佛门十供养的意义。
2.如何在烦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
3.你对“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有何想法?
【延伸——缁门崇行录】
南朝宋代昙宗大师,秣陵人,在灵昧寺出家。曾经为宋武帝做天台六时菩萨五忏悔法(忏悔、劝请、随善、回向、发愿),武帝笑着问昙宗大师:“寡人有什么罪过,需要您替我拜忏?”昙宗大师回答:“昔时虞舜,算是大圣人了,曾对禹说:‘如果我违背了正道,您要以义理辅正我。’商成汤、周武王也都说:‘百姓有什么罪过,都是我所引起的。’古代圣王引咎自责,实在足以作世间的模范。皇上和古代圣人一样贤明,行圣王之道更要谦虚,怎可和其他圣王不同,而不责备自己呢?”宋武帝听了非常赞许。
——劝修忏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