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不可追,未来难期遇;
佛说三世法,现在最珍惜。
【公案】
日本有一位对佛教影响很大的亲鸾上人,他就是日本净土真宗的开山祖师。
亲鸾九岁的时候,就立下出家的宏愿。有一天,他来到寺院,要求慈圆禅师为他剃度,慈圆禅师说:“你还这么年幼,为什么要出家呢?”亲鸾回答:“我虽然年纪小,今年才九岁,但父母已双亡,我不知道人为什么一定会死亡,父母为什么非与我分开不可,我想探索这个问题的究竟,了解生死的缘由,所以我想出家。”
慈圆禅师非常嘉许亲鸾的志愿,便答应了亲鸾,又说:“可是今天太晚了,等到明天一早再为你剃度吧!”
亲鸾听了,非常不以为然,向慈圆禅师恳求:“师父,您虽然慈悲答应明天一早为我剃度,但我年幼无知,没有把握自己出家的决心是否能持续到明天。而且,师父您年事已高,也不能保证明天早上起床时还活着啊!”
慈圆禅师听了,拍手称好,满心欢喜地说:“对!你说的话完全正确。我们参禅学道的人,最要紧的就是把握当下这一刻。好!我现在就为你剃度。”
唐朝玄奘大师十二岁出家时,因唐朝出家为僧必须经过考试,当时玄奘年幼,未能录取,因此伤心痛哭,主考官郑善果就问他为什么一定要出家,玄奘答称是为了“光大如来遗教,绍隆菩提佛种”,因有这样宏伟的志愿,才特准了年幼的玄奘出家。这两位圣者一中一日,互相辉映,实为佛教之美谈。
【思考】
1.试述亲鸾上人出家的因缘。
2.为什么亲鸾上人不能等到第二天再剃度?
3.请分享一则把握当下或珍惜现在的故事。
【延伸——缁门崇行录】
宋朝怀志禅师,年轻时学讲经,因一位禅者的激发,放弃讲经,而四处参学。后来到了曹洞宗道场,聆听真净文禅师开示而有所悟,就跟随真净文禅师参学很长一段时间,当他要离开时,真净文禅师就告诉他:“你的禅学虽然超逸脱俗,但是你度众的因缘不好,勉强度化只会引来毁谤,反而造业。”怀志禅师顶礼拜别,将这些话牢记在心。
到了袁州,州里的人请他住持杨岐寺,因受人阻碍而离去。后来游历湖南湘江一带,州长请他住持上封寺或北禅寺,大师都拒绝了。他就这样住在衡山的一个茅舍二十几年,他有首偈语说:“万机休罢付痴憨,踪迹时容野鹿参;不脱麻衣拳作枕,几生梦在绿萝庵。”大师晚年就住在龙安寺的“安乐宫”,直到圆寂。
显赫闻达,是人人都想追求的,能恪遵师父的遗命而拒绝各方聘请的,实在很难啊!现代的人追求名利,弃礼义而不顾的人很多,人家没有迎请,自己跑去的也很多啊!哪里还记得师父的训示呢?
——谨守遗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