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古镜要磨功,垢尽尘消始得融;
静念投于乱念里,乱心全消静心中。
【公案】
有一天,洞山晓聪禅师让云居晓舜禅师出外化缘,云居晓舜禅师首先向一位饱参的刘居士化缘。
居士说:“老汉有个问题,您若答得相契,我便布施;若不相契,就请回吧。”接着居士就问,“古镜未磨时如何?”
云居晓舜禅师很快地回答:“黑如漆。”
居士再问:“古镜磨了以后呢?”
云居晓舜禅师回说:“照天照地。”
居士不以为然,拱手为礼,说:“抱歉,恕不布施,您请回吧!”说完就转身回府,闭门不出。
云居晓舜禅师愣了一下,闷闷不乐地回到了洞山,洞山晓聪禅师问他原因,云居晓舜便说出他与刘居士的对答经过。
洞山晓聪禅师说:“这样吧,你来问我,我回答给你听。”
云居晓舜就问:“古镜未磨时如何?”
洞山晓聪禅师回答:“此去汉阳不远。”
云居晓舜再问:“古镜磨后又将如何?”
洞山晓聪禅师微笑说:“黄鹤楼前鹦鹉洲。”
云居晓舜听了,猛然醒悟。
若以古镜来比喻我们的自性,自性本自清净,本不生灭,本自朗照,何能分别未磨已磨?何况自性者,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云居晓舜禅师却说未磨前黑如漆,已磨则照天照地,显示云居禅师还未能清楚地认识自性,难怪无法获得饱参的刘居士之认同。反观洞山晓聪禅师的回答,古镜未磨是“此去汉阳不远”,古镜已磨是“黄鹤楼前鹦鹉洲”,表示已能认识自性当下即是。
【思考】
1.为什么刘居士不肯布施东西给云居禅师?
2.何谓“自性”?试举例说明。
3.试述一则因“分别心”而产生的心理变化。
4.如何远离“分别心”?
【延伸——缁门崇行录】
唐朝智则法师,雍州长安人。性情磊落潇洒不羁,经常穿着一件破僧衲,衣裾只垂到膝盖上。寮房除了一张单人床、一个用瓦做的钵、一个用木做的汤匙之外,就再也没有其他东西了。
他住的房间,门不掩闭,大家都说他是个狂妄古怪的人,他听了感慨万千地说:“说人家狂妄古怪的人,不知道自己才是啊!出家离俗,还要为衣食操心,生活起居还要遮遮掩掩的,出门时门要锁,箱子要盖紧,这样实在是浪费时间,又扰乱道业,然后又积蓄种种财物,终日劳苦忙碌而心不安,这种人若不是狂者,再没有比这个更为狂妄的了!”
——门不掩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