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
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公案】
德山宣鉴禅师一向在北方讲经说法,是当地一位很有名的禅门大师。
有一次,他携带着自己所著述的《金刚经青龙疏钞》到南方去,想找一些禅门学者辩论,结果刚到南方就被一位老婆婆奚落,自此收敛起狂傲的心。
那位老婆婆是卖烧饼的,因为德山禅师说要吃点心,老婆婆便以《金刚经》的经文“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问他要点哪一个心。德山禅师深为折服。
后来,德山禅师去参访龙潭崇信禅师,一见面就问:“这是什么地方?”
龙潭禅师回答:“龙潭。”
德山禅师逼问:“既名龙潭,为何既不见龙,又不见潭?”
龙潭禅师直截了当地说:“你非常辛苦,你已经到了龙潭。”
德山禅师一听,若有所悟,从此跟随着龙潭禅师参禅。
某天夜晚,德山禅师站在龙潭禅师身旁,久久不发一言,也不离去。
“夜已深了,你怎么还不回去休息?”龙潭禅师终于问他。
德山于是向门口走去,忽然回头说:“外面天黑!”
龙潭禅师便点了一支蜡烛。
正当德山禅师伸出手来接时,龙潭禅师突然将蜡烛吹熄,德山恍然大悟,立刻跪下来向龙潭禅师顶礼。
龙潭崇信禅师问:“你见到了什么?”
德山禅师回答:“从今以后,我对天下禅师的舌头都不会再有怀疑了。”
第二天,德山禅师将《金刚经青龙疏钞》焚毁,说:“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经典里无论怎么精辟解说,都是分别的知识。禅门无言,才是无分别心的证悟。在黑暗的夜晚,点了烛火又再吹灭,意谓外在的光亮熄灭以后,内心的禅光就会亮起来了。有禅光看清了真我,所谓的语言文字、分别意识,都是大海一滴了。
【思考】
1.为何说过去、现在、未来之心皆不可得?
2.龙潭禅师点了蜡烛又将它吹熄的用意为何?
3.德山禅师为什么最后将所著的疏钞烧毁?
【延伸——缁门崇行录】
晋朝法桥法师,年少时喜欢诵读佛经,但没有宏亮的音声,于是绝食七天,每天虔诚礼拜观世音菩萨,祈求现世能获得好音声的果报。同学都苦口婆心劝他不要这样对待自己,他还是不听。到了第七天时,他忽然感觉喉咙内顿然畅达,取水喝下,从此以后,诵经时,一里外的人都可以听到他清亮的声音。
——忏获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