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存五观(1 / 1)

我们做任何事,都应该有一些想法。平时说话,其实也只是为了表达一些观念、看法;做事,不也是为了要完成一些理念、想法?就连吃饭,也有很多的观念、想法。佛教把吃饭的地方叫“五观堂”(斋堂),意即吃饭时,应做“五种观想”,述说如下:

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吃饭时,须知我今日粒米进口,这是经过农夫辛苦种植,商人贩卖,工人处理,家人烧煮,才能填饱我的肚皮,所以粒米的功德,岂是金钱所能衡量?所谓“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懂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就能以感恩心受食,进而激发道心。

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吃饭时应该想一想,自己的道德、贡献,足以享受这餐美食吗?如寺院斋堂的对联说“三心未了水难消,五观若明金易化”,如此一想,惭愧心油然生起,自然进德。

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我们到“五观堂”的“斋堂”吃饭,叫做“过堂”,这个用词很有意思,意即告诉吾人,吃饭只是经过斋堂一下,如同“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不可起贪嗔念头。在斋堂里,面对好吃的东西,容易起贪心,不好吃的,则容易生起嗔念,所以必须要慎防自己的道心,要离开过失。

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吾人所以吃饭,就因为“饿病”发作,所以要以饮食为药来治疗饿病,因此三餐饮食只是为了治病,为什么要贪求执著呢?三餐饮食既是为求饱腹,让身体健康,因此不应只在美味上着意。

五、为成道故,方受此食:每日三餐,只是为了维持健康的身体,以便可以修行,成就未来的事业、理念,甚至成道开悟,因此才借助三餐。进食三餐,既是为成道业,因此应该发道心,要精进奋发,方堪受食。

饮食是人生所不可少的资粮,民以食为天,假如没有饮食,人就无法生存,因此我们“吃现成饭,当思来处不易;说事后话,唯恐当局者迷”。吃饭应带着感恩的心,带着随缘的念头,如同佛门的“托钵乞食”,要次第乞食,平等而乞,不分贫富,不拣精粗,不计净秽,不生增减。能够怀抱这样的心,才是如法的乞食,才能合乎饮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