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孟子的弟子陈臻不明白老师面对馈赠时,因人而异的行为,而问:“前天,齐王派遣的使者送来一百两上等金,老师不接受;却接受宋国馈赠的七十钱,薛君馈赠的五十钱。如果前天老师不受馈赠是对的,那么今日接受馈赠便是错的;如果今天接受是正确的,那前天不接受就是错误的。”
孟子回:“前天与今日的决定,都是对的。在宋国时,我将要远行,对一个准备远行的人赠送财物是理所应当的,我又为什么不接受呢?在薛地,听说途中须要戒备,薛君赠送五十钱买兵器防备,我有什么理由不接受?而对于齐国平白无故的馈赠,所谓无处而馈之,等于是在收买、贿赂我,我哪有接受贿赂的道理?”
“言君子之辞受取予,惟当于理而已”,接收与不接收,没有绝对的答案,但看其中的因缘道理。智者行事,深明“有所为,有所不为”,人生诸多道理并不是数学公式,一加一,必定得为二,智藏禅师说“有”,径山禅师说“无”,没有谁对谁错,就像佛陀说“有”说“空”,是因人因万法而有不同,不懂得深观因缘本末来去,就只会被世法捆绑,落入矛盾与执取,让自己动弹不得罢了。
人生万事应当灵活思考,如果像陈臻一样,只在事相上琢磨,那就会在是非善恶,该与不该的分别中走进迷宫,终究昏头转向。不如学习孟子,讲理、不看事,自能在复杂的人生万事中,维护住自己的人格,又进退得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