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造佛的形像?难道是佛要大家到处打造他的形像、膜拜他的形像?其实,造佛形像并不是树立偶像崇拜,而是提醒我们“即心即佛”,人人都有佛性;是为了提醒我们经常忆念佛陀的德行,进而显发内在的佛性。
说到“造佛形像”,最早的佛像是怎么流传下来的?经典上说,有一年结夏安居,佛陀忽然不见了,大家都不知道他上哪里去了。有人就请问阿那律尊者,阿那律以天眼通观察,发现原来佛陀为了报母恩,上忉利天为母亲说法去了。
四众弟子中,最想念佛陀的莫过于俱昙弥国的优填王,因为过度想念佛陀,而生了一场病。所有大臣为了治疗国王的病情,纷纷商量医病之道,最后大家一致通过聘请有名的工匠来雕刻佛陀的圣像。
优填王听了大喜,立刻请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接工匠上达天宫三次,最后终于完成了史上第一尊以旃檀雕刻的佛陀圣像,优填王也因此病愈了。
我们修行,瞻仰佛陀圣像,可以启发我们的信心,帮助我们的修持;礼拜佛陀慈悲庄严的圣容,可以止息我们心中的贪嗔妄念,而使行为端正不放逸。
所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当我们对圣像心生恭敬,自然就会有所感应,但是有些人却误以为佛教崇拜偶像,其实,最没有偶像观念的正是佛教徒,禅宗著名的“丹霞烧佛”公案,就是最好的证明。
话说丹霞天然禅师在一间寺院里挂单,当时正值严冬,大雪纷飞,丹霞禅师拿下佛殿上的佛像要来烤火取暖,纠察师见状,大声斥责:“你胆大妄为,竟敢将佛像拿来烧火?”
丹霞禅师从容不迫地回应:“我是在烧取舍利,不是烤火。”
纠察听后更加生气,大声怒斥:“木头怎么可能烧出舍利?”
丹霞禅师淡淡回应:“既然是木头,何不再多拿一些来烧?”
由于纠察师没有认识佛性,而认为丹霞禅师烧佛不应该。其实丹霞禅师觉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的道理,才是真正认识佛陀的人。
不过,对于一般人来说,“偶像观念”还是必要的,一个人如果没有偶像,又如何“见贤思齐”呢?所以,外在的偶像是我们与佛接心的过程与方便,可以启发我们心中的佛心佛性。经常看佛、拜佛,心中没有杂念,无形当中,气质改变了,身相也会随之变得端正。
尔时,世尊而说偈言:
“嗔坏善根勿增长,慈心乐法造佛形,
当获具相庄严身,一切众生常乐见。”
佛陀悟道后,为了让众生了达宇宙实相,而将深奥的真理以十二种体裁深入浅出地宣说。即:长行、重颂、记别、讽颂、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论议等“十二部经”。
所谓“重颂”,是将教义用诗歌方式写出的偈语。我们常说“唱的比说的好听”,一方面韵文体的歌咏比较悦耳好记,另一方面,则是为免听者不解,而用诗歌体裁重复述说一次。
此处佛陀以偈言再次叮嘱:“嗔心会毁坏我们的善根,千万不要让它增长。将身心安住在大慈悲中,深爱正法、护持正法、造佛圣像,使之流传于世,供人瞻仰,如此必能获得庄严身相,所有众生都将欢喜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