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讲“怨亲平等”,遇到不友善的人、不如意的环境,听到不入耳的语言,要能给予包容。学佛要先学处世,所谓“做事要做难做之事,处人要处难处之人”,事情难做,交由我来做,就是能承担;不好相处的人,与他融和无碍,就是会做人。处世能有这种大丈夫的气概,人生就会有进步。
过去,有一间禅堂里遭小偷,同参向堂主报告,希望堂主能开除他,没想到,堂主只是轻声回应:“喔!”并没有采取任何动作。
过不久,小偷又再偷窃,大家开始起哄,再次报告堂主,但堂主还是没有开除他;而后小偷又再偷,大众实在忍无可忍,就对着堂主高喊:“堂主既然不开除他,那就我们离开吧!”不得已,堂主只有答应让他们通通都离开禅堂,并淡淡地说道:“你们人格都很健全,到哪里都可以生存,小偷心态不健全,出去会危害社会啊!”小偷听了非常惭愧,从此以后便改过自新。
面对世界上不健全的人,只要我们心量宽大,就可以感化人。所以,包容是世间最美好的事,给别人一点空间,一点谅解,一些包容,对自己、对他人都会有帮助。用包容的心看待一切,一切就在我们的心中,世界就是我们心里的世界,众生就是我们心里的众生。反之,不能包容,心生嗔恨,也就要纷争不已。
说到“嗔心”,综观生气的人,哪个是美丽的?他们面露凶光,口出恶言,看起来就像鬼魅一般,令人不喜,当然就谈不上所谓“端正”了。
《大智度论》云:“嗔恚其咎最坚,诸心病中,第一难治。”嗔心是心病之一,尤其是心病中第一难治。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大自然界中,地动是可怕的,风动也很可怕,但心中的嗔火一动更可怕,人的嗔心一起,往往失去理智,顾不得人情义理。
《佛遗教经》说:“嗔心甚于猛火,常当防护,无令得入。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嗔恨心犹胜过猛火的威力,不但使人无法得到端正之身,甚至毒害法身慧命,烧尽善根功德,实为障道因缘,所以人人都应谨慎防护。
有一天,舍利弗见到一位久未谋面的朋友,甚为惊讶地说:“哎呀,你是怎么了,面相怎么变得这么凶恶?”
朋友回答:“我最近正在雕刻罗刹鬼面。”
所谓“诚于中,形于外”,由于不断地揣摩罗刹青面獠牙的形状,面容也就逐渐变得凶恶起来了。后来,这个人在舍利弗的建议之下改刻佛像,因为时常忆念佛像的庄严,人渐渐地就变好看了。之后他和舍利弗再见面,舍利弗欢喜地说:“哎呀,你现在变得好庄严啊!”
所谓“万法唯心造”,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形象,一个人经常起嗔心,就会展露凶相;心存柔软,则也会给人慈祥的感觉了。
经上说:“心如工画师,能画种种物。”我们的心能将自己雕塑成贤圣或凡夫,因此要想成就一个什么样的人生,只有靠自己去塑造。
有一个小姐想要跳河自杀,刚好遇到一个老和尚把她救上岸来。
小姐伤心地说:“你不要救我,我活在世间一点意义都没有,父母把我生得这么难看,村里的百姓都不喜欢我,闲言闲语实在让我受不了呀!”
老和尚就说:“人的生命有两个,一个是自私的生命,一个是为众的生命。凡事只想到自己的人,就是自私的人,刚才那个跳河自杀、自私的人已经死了,从现在开始,你要做第二个生命,不要只想到自己,要多为别人设想。”
这位小姐听了老和尚的慈悲开示之后,欣然接受老和尚的教导,从此,只要见到老弱残障,就会主动前去服务,因而博得大家的赞赏:“你好有爱心!”“你好发心!”“你对人这么好!”
她一听,心怀欢喜,渐渐地,面相也就改变了,精神显得饱满,气质变得优雅,村庄上一位有为的青年开始对她展开追求,地方上的乡长见此,还特地前来为他们祝贺。后来两人结为连理,这位小姐成了一个贤惠、幸福的女人。
一个人若能减少嗔心,生命就会随之升华。所以,遭人怨怪时,不必急于怪罪世间人待我不好,换个角度想:是我的慈悲心不够、我的柔软心不够、我的恭敬心不够,是我太过自私……心念一转,态度一变,心胸就会变得宽阔起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