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上,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各有其追求与定位。有的人重道德,守信用,觉得“令名美誉”是人生最高的价值;有的人重名利,慕权势,觉得“荣华富贵”是生命最高的追求。
其实,价值不要只从经济上看,道德也有价值,智慧也有价值。例如,人的语言“一言以兴邦”,那就是语言的价值;没有经过老师教授,自己苦学成为科学家、哲学家,自学成功,这就是人品的价值。
价值也要靠人的慧眼去欣赏与评鉴。你把一架钢琴送给农夫,他可能觉得占据空间,有碍生活,一把劈为柴火;你把一块石头送给收藏家,他可能视若珍宝,把玩不已。因此,价值有时也会因人、因时、因地、因比较而有分别。尤其,价值有先天与生俱来的,也有后天培养的。试说如下:
一、乞丐与皇后:佛经记载,有一个以乞讨维生的小姑娘,因为喜舍作福,有了功德的加持,一日在大树下,因疲倦而睡着。此时这个国家的国王,因为皇后新丧,心情烦闷,外出打猎。路经树下,见不远处闪着金光,走近一看,只是一个衣衫褴褛的小女乞丐,但是长得眉清目秀,颇具姿色,立刻叫人为她盥洗、换装,一下子变得美如天仙,国王立刻带回宫中,立为皇后。这个女孩的生命,是乞丐呢,还是皇后?是国王一念之间的因缘,还是女孩喜舍的功德回向所成的呢?
二、儿童与帝王:历史上,从小登基为帝,受到万民朝拜的儿童皇帝,为数甚多。本来是一个年幼无知的儿童,一下成为万民崇拜的领袖。当他坐上帝王宝座时,究竟是儿童呢,还是皇帝?所以只在经过大众认定,年龄立刻不是问题。
三、恶人与圣者:日本有一位鬼平兵卫,原本是一个作恶多端的地方恶霸,后来因受儿子善心感动,一改过去,虔心行善,成为“佛平后卫”。人究竟是魔鬼呢,还是佛祖?就看自己和别人如何来定他的价值。你是魔鬼的行为,当然是魔鬼的价值,你是佛祖的行为,当然就是佛祖的价值。价值在哪里?就在行为表现里。
四、凡夫与佛祖:佛陀说他是人,人是佛,人人有佛性。人的本性里,有佛性,有人性:所谓“迷即众生,悟即是佛”,今日是迷,名为众生,明白悟道,当然就是佛了。佛是人成的,人是佛的本尊,所以看起来有佛祖、凡夫的分别,其实只是“迷悟之间”的差别而已。懂得此中的道理,就如《法华经》的常不轻菩萨说:吾不敢轻视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五、砖块与黄金:有一位信徒,把价值不菲的数十块金砖藏在床底下,儿女见到母亲执著金砖,不肯动用,于是悄悄掉包,用砖头替代金砖藏在床底下,把金砖换成现金拿去布施救济。数十年中,母亲心中始终记得床下储藏着金砖,一直快乐地生活。及至老病将死之际,仍含笑地叮泞子孙:床下的金砖,帮我拿去救济。儿女听了母亲的话,会心一笑,说:妈妈,您放心,我们早就做了!
六、石头与钻石:有一名弟子问师父:人生的价值何在?有一天,师父拿了一块石头,叫他到街上待价而沽,但是只要知道别人出价多少就好,不要出售。弟子照做,到街上问价,有人出价一元,有人喊价二元,有人肯出五元,最高出价十元。弟子回寺告诉师父,师父第二天又叫弟子拿到百货公司估价,百货公司有人见石头光泽亮丽,于是一百、二百、五百,到最后有人出价一万元。后来师父又要弟子把石头带到珠宝博览会去沽价,会中有人一看,晶莹剔透,马上出价十万,跟着有人五十万、百万、千万……弟子回寺告诉师父,师父说:你问我人生的价值,答案就像这块石头,看它放在什么地方,就是什么价值!
人的价值观尽管各有不同,但做人就要创造生命的价值,这才是人生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