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烦恼(1 / 1)

佛教义理 星云 1732 字 9个月前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烦恼”[1]。

烦恼,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根据《成唯识论》卷八说:“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众生因为迷惑事理而造作恶因,所种下的业因种子,再经过烦恼恶水的滋润,就会产生负面的巨大力量,招感苦涩的恶果,逼恼众生的身心。如此一来,惑(烦恼)、业(行为)、苦(苦果)辗转相因,循环不息,就形成有情无量劫以来的生死轮回,也就是“十二缘起”的环环相扣。因此,烦恼能招感业力,引发未来的生死果报,具有“发业润生”[2]的功用。

佛陀成道之初曾揭示:“众生皆有佛性。”众生虽然佛性本具,却为烦恼无明所覆蔽,因此不能开显。由于烦恼能够使众生迷惑事理,妨害觉悟,所以又称为“惑”;俱舍宗与法相宗便将烦恼分为“见惑”[3]与“思惑”[4]两种,天台宗则将“见惑”与“思惑”并称为“见思惑”,另立“尘沙惑”[5]与“无明惑”[6],三者合称三惑。

烦恼是学佛最大的魔障之一,它能障蔽、遮盖众生的真如佛性,所以又称“障”、“盖”;它盘缠在众生心中,像是重重绞绕的绳索,所以又称“结”、“缠”;它系缚众生的身心,令不得自在,所以又称“系”、“缚”;它像污垢,因能污染众生的心性,所以也叫做“垢”;它如洪水,能使善品流失,所以又称“瀑流”;它驱使众生流转于生死之中,所以又称“使”;它能牵制众生,令不得出离生死,故又称“轭”;众生的烦恼交络繁茂,有如茂密的森林,所以又称“稠林”;众生因为烦恼,常由眼等六根门头漏泄过患,所以又称“漏”;潜在的烦恼随逐众生,眠伏在深层的意识里,以极微细的活动状态,在不知不觉中扰乱众生身心,所以又称“随眠”;烦恼又如尘埃,能染污吾人之心性,所以又称“尘劳”;烦恼本非心性固有之物,乃因迷理而起,所以又称“客尘”;此外,又有火焰、毒箭、虎狼、险坑等譬喻。

烦恼是迷惑自性的魔障,佛法以“八万四千”法数形容烦恼之多,但是若论烦恼的根本,则不出贪、瞋、痴、慢、疑、恶见等六种根本烦恼。其中的“恶见”即身见[7]、边见[8]、邪见[9]、见取见[10]、戒禁取见[11]等五种错误的见解。此五见具有推崇探求的特性,作用猛烈,所以又称为“五利使”。相对于五利使而言,贪、瞋、痴、慢、疑的推求则较为钝拙,所以又称为“五钝使”,两者合称“十使”,又称“十根本烦恼”。随着根本烦恼而起的从属烦恼,则称为“枝末烦恼”[12]。

依凡夫的习性,对于自己所喜爱的人、事、物,自然想要执为己有,这就是“贪心”;相反的,对于不顺己意的人、事、物,产生排斥,甚至厌恶,这就是“瞋恚”;由于凡事全凭自己的好恶,顺己则喜,违逆则怒,完全不明事理,这就是“愚痴”。因为贪、瞋、痴作祟,于是产生悭贪、吝啬、嫉妒、自私、怨恨、执著、恼怒、散乱、烦闷等情绪,这就是烦恼。因此,产生烦恼的根本原因起于贪欲、瞋恚、愚痴,三者又称“三毒”[13],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此三毒又为身、口、意等恶行之根源,故亦称“三不善根”,为“根本烦恼”之首。

此外,人之所以产生烦恼,究其原因,其实是心王、心所向外追求,迷惑于物境;亦即透过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对外攀取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尘,于是五欲、六尘便像尘埃一样覆盖真心,产生无明,进而起惑造业。因此,学佛修行不但要“勤修戒定慧”,以期“息灭贪瞋痴”,尤其要“转识成智”。《六祖坛经》说:“世人生死事大,汝等终日只求福田,不求出离生死苦海,自性若迷,福何可救?”《摄大乘论讲记》说:“佛法不外乎转迷启悟、转染成净的行践。转迷启悟与转染成净的关键,即是知。”“知”就是明理,就是智慧,就是“转识成智”,若能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14],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15],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16],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17],则无明烦恼灭尽,自能开显佛性,找回自我。因此,佛法说“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此乃大乘佛教之究极。

【注解】

[1]是能使有情之身心发生恼、乱、烦、惑、污等精神作用之总称。人类由于我欲、我执,常沉沦在苦乐的境域,而招致烦恼的束缚。在各种心的作用之中,觉悟为佛教的最高境界;准此而言,妨碍实现觉悟的一切精神作用,通称为烦恼。

[2]此系惑的两种作用,亦即由惑起业,由惑润生。惑是烦恼的别称,由烦恼滋润业,而引生未来之果,唯识宗以此说明众生流转生死的根源。

[3]指因迷于真理,而使意根对于法尘所起的邪见烦恼。在见道时能够断除,所以称为“见惑”。例如: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等五利使,属于见惑。

[4]贪、瞋、慢及无明等烦恼,缘五尘、六欲等事相,经思惟作用而留之于心,所以称为“思惑”。又因为是修道时所断的烦恼,所以又称为“修惑”。例如:贪、瞋、痴、慢、疑等五钝使,属于思惑。“见惑”与“思惑”能招感三界的分段生死,是声闻、缘觉、菩萨三乘所共断的烦恼,所以又称为“通惑”。

[5]指障碍菩萨教化众生的界内外习气,比喻此惑障如尘沙之多,故称“尘沙惑”。菩萨在断“见思惑”以后,容易着于空观,不能进一步了知众生无边的差别相,所以又称“空惑”。

[6]指迷于中道第一义谛的烦恼,是烦恼的根本。声闻、缘觉不知其名,惟有大乘菩萨定慧双修,万行俱足,才能够断此烦恼。

[7]称为萨迦耶见、有身见、伪身见、坏身见等。指不知色身是五蕴和合假有,而执著实有我身,生起我、我所有的知见。

[8]称为边执见。指偏执一边的极端见解,例如说世间是常、是断、是有边、是无边;主张色身与心灵是同、是异;或认为如来圆寂后是有、是无等学说都属于边见。

[9]否定四谛因果道理的见解。抱持邪见者,不惧恶,不行善,在五见中最为邪恶。

[10]指执著错误的见解以为正确。

[11]指著不正确的戒律,以为可以达到解脱或升天的果报,这种错误的执著见解称为“戒禁取见”。

[12]又称“随烦恼”、“随惑”,是积习较浅、比较易于省察和断除的烦恼,共有二十种,即:忿、恨、覆、恼、诳、谄、骄、害、嫉、悭、无惭、无愧、不信、懈怠、放逸、昏沉、掉举、失念、不正知、散乱。

[13]指贪欲、瞋恚、愚痴三种烦恼,又作三火、三垢。一切烦恼本通称为毒,然此三种烦恼通摄三界,系毒害众生出世善心中之最甚者,能令有情长劫受苦而不得出离,故特称三毒。

[14]前五识是透过眼、耳、鼻、舌、身等五根,对外攀取色、声、香、味、触等五种欲境所产生的了别作用。这五种根、境、识相结合则能执取外境而为其所迷,不知回首,犹如尘埃一样覆盖我们的真心,起惑造业,又如五个盗贼居住在身体的村庄里,无时无刻不在破坏、劫取我们的功德法财,因此要转化为“成所作智”,也就是将具有破坏性的染污识转化为成就世间事务的智能。有了此智,所言所行才有建设性,才会清净无染,才能有益于人。

[15]第六意识具有思惟、了别的功用,在我们的八识田中,以第六意识的分别心最为强而有力,任何事物,只要经过第六意识的分别,好坏、美丑、是非、曲直立见分晓。因为它有分别现象界所有事物的作用,所以又称为分别意识。严格说来,前五识必须透过第六意识的思惟才有认识的功能,通过第六意识的判断作用,才使我们产生主观的好恶想法。因为这种认识是浮面的、粗浅的、狭隘的、概念性的,因此要转化为妙观察智,才有深入思惟、透视事理的智慧,才不会被表相所迷惑。

[16]第七末那识是处处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它执取第八阿赖耶识所含藏的种子为常住不变的自我,因此有我见、我慢、我痴、我爱等烦恼;因为执我,因此产生我、我所的妄执分别;有了分别就会有比较、计较、不平,就会分别好坏、善恶、人我,身心因此不得安宁。惟有转化为平等性智,才能泯除人我,才能消弭差别对待,进而观善恶、好坏、人我、怨亲等万法皆平等一如。简单地说,就是将自私自利的小我,转变为具包容性的大我。

[17]第八阿赖耶识是宇宙人生的本源,它像一个仓库,含藏一切善恶种子,这些种子不会随着身体的消亡而消失,它会一直保持下去,转移到新的生命体中,所以它是生死轮回的本体。当第八识转染污为清净的大圆镜智时,这才是真正的转识成智。此智能将无漏种子变现为佛果妙境,就像圆镜映现万物,能真实不虚地照见诸法实相,所以称为“大圆镜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