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以来,由于本地社会讲求道德的声音低落、价值观念的偏差,导致现今乱象丛生,上下、同侪、群我等伦理人际关系失序。生存在这纷乱无序的世间,应该本着什么样的心念做人处世呢?有以下四点:
第一,对世间不望益我
现代社会大多以利为导向,养成利益熏心、贪求欲望的习气,许多人念念只想父母、朋友、别人能给我什么,而不想自己能给人家什么?一味只想别人给我,就是表示自身的贫穷。《宝王三昧论》说:“见利不求争分,利争分则痴心妄动”,假如对世间不望益我,对得失不希不求,你就不会患得患失,随着世间纷扰起舞。
第二,对他人不妒人有
佛陀曾开示:“不嫉妒他人,即能拥有大威德。”对于他人获益,存着“不妒人有”的心,为他祝福、为他欢喜,甚至为他助成,自然会增长福德因缘。反之,凡事只会比较、计较、嫉妒,身心不但备受煎熬,也容易引起人事的不和。因此,懂得随喜功德,以欣赏、赞叹的角度,看待他人的荣耀与成就,必能从中扩大自己的涵养与气度。
第三,对事业不怕艰苦
想成功立业、出人头地,就要不怕艰难困苦。古人成就功名,没有不经过一番寒窗苦读;要一技在身,也需要多年拜师学艺、苦练功夫。反观今日,许多人经不起一点挫折、打骂、批评,只会一事无成。要想成就大事,就要有“佛道无上誓愿成”“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大勇气与大愿力,对学业、事业,不畏艰苦、不求速成,不把难字挂嘴边,那么,再艰难困苦的事也能成功。
第四,对办事不诿过失
无论我们智慧多高、能力多强,做事总免不了有过失的时候,如何能“不诿过失”呢?子贡以为:“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蚀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一旦有了错误,要能自我承担,懂得改进,切勿推脱、讲理,如此不但为人诟病,自己更无法进步。所谓“静坐常思己过”,日常生活、做事,时时刻刻反省、忏悔,才能显现无遗,为人敬佩。
行走世间,不论对人、对事,能不望益我、不妒人有、不怕艰苦、不诿过失,还怕不能成就完美的人生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