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败之因(1 / 1)

世界上为什么有的人能成功,有的人却失败;为什么有的人富有,有的人却贫无立锥之地。这些“穷败之因”,除了因缘造作之外,还有来自个人的分别取舍。一般人总喜欢选择什么是自己喜欢的,什么是不喜欢的;喜欢的就趋之若鹜,不喜欢的就弃若敝屣。一个人如果只肯做自己喜欢的事,完全不顾道德、法律、人情、舆论的话,这就是“穷败之因”。以下有四点看法:

第一,富而不肯喜舍则穷

布施看起来是给人,实际上收获最大的是自己。道家所谓:“收藏蓄积而不加富,布施粟受而不益贫”,一个“拔一毛而有利天下吾不为也”的富有之人,就像将自己反锁于粮仓一样,虽坐拥如山如海的粮食,但总有吃尽耗绝的一天;一个懂得布施者,就如播种下土一般,看起来总是不断地付出,但其结果却是丰收采实,所以富而不肯喜舍则穷。

第二,贵而不肯积德则败

身居高位、享受厚禄的人,却不知积福德,不愿与人结缘,则有衰败之患。如《史记》说:“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就是说明一个居高位的人,如果不修德政,即使与你同舟共渡者,都可能成为你的敌人。常言道:“得意勿忘失意时”,一个人在得志的时候,要能广修福德,积善结缘,否则失了民心,虽处高位也有“水覆舟船”之虞呀!

第三,少而不肯事长则衰

年轻人不肯敬侍长辈,后学不肯尊敬前贤,都是因为贡高、我慢而形成自大的态度。所谓“满瓶不动半瓶摇”,一颗不成熟的果实,总在风雨来时提早夭折。古人所谓“满招损,谦受益”,就是告诉我们多一分的谦逊,则能多一分的受益。没有前人的拓荒开垦,后人怎么会有树荫乘凉?人要懂得追本溯源,长者是经验的积累、是智慧的结晶,能亲近长者,才能从中获取成长与人生的精华。

第四,愚而不肯亲贤则劣

自己愚笨,又不肯亲近贤人,自会更加卑劣;经常与不善的朋友在一起,则更增长恶习,此即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苑》里记载一则故事:孔子问宓子贱:“你是如何将单父治理得如此之好?”宓子贱回答:“我亲近五位贤者,他们教了我许多东西。”孔子说:“这是建大功业的关键呀!”孟子也曾说过:“仁者爱人没有偏心,但只亲近贤者。”亲近有智之贤人,接受他们的引导,才能增长智慧,进而去恶向善。

人的一生不可能十全十美,有智无福、有福无智,或是威德不够而受人轻贱,都是人生的缺陷。人的贫富贵贱、智愚兴衰,虽与前世业缘有关,但今生的努力也能加以改善。反之,即使福报、智慧俱足,但不懂得结缘、积德,也会由富变穷,由尊贵而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