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因缘都要在本来面目上求(1 / 1)

不要紧 星云大师 983 字 7天前

现在流行讲“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好,做事便顺利;人际关系不好,麻烦就很多。“力强为因,力弱为缘”,“人际关系”就是一种因缘。

好比做生意要先筹集资本,调查市场潜力,安排投资环境……种种条件规划安排得好,生意就能顺利开展,否则便会失败。这种种企划安排,就是做生意的“因缘”。

对于人我的因缘关系,要懂得感恩因缘,不要斩杀因缘。像梁武帝见达摩的一段史话,就是因缘不投的例子:

禅宗初祖达摩是在梁武帝普通元年从印度航海到广州,由梁武帝派人护送迎请入京的。初见达摩大师,梁武帝便有邀功倨傲之心,开头即问:

“我曾经建造许多寺庙,抄写了许多佛经,供养许多僧尼,大师看我的功德如何?”

达摩大师回答:“无有功德。”

梁武帝有些不高兴,便追问:“明明功德巍巍,怎么说没有功德?”

达摩大师说:“陛下这些功德,不过是人天小果,是有漏之因,如同影随身显,却无实体,只是一种空相。”

“那么,如何才算是有功德呢?”

达摩大师开示:“不可着功德之相。自净其意,自空其体,不着贪相,不以世求。”

梁武帝不能了悟妙义,还存着贡高我慢的私心,急于表现一国之君的智慧,就气焰万丈地继续问道:“天上地下,何谓至圣?”

达摩大师识出梁武帝的私心,更不宽贷地说:“天上地下,无圣无凡。”

梁武帝生气地问:“你知道我是谁吗?”

达摩大师淡淡一笑,摇头:“不知道。”

梁武帝一向自认为是佛教的大功德主,自以为盛名远播,既怀炫耀之心,又缺乏见道之诚,哪里受得了这番奚落。当下摆出圣明天子的威势,拂袖而去,从此失去了达摩印心的因缘,失去了中国佛教蜕化的契机;后来虽然悔悟改过再度迎请,却再也追不回来了。

由于梁武帝我执太重,名心炽烈,先着功德相,又偏离中道,不能了悟佛法“非真非假,非善非恶”的第一义谛,前因既不善,现缘亦不佳,难免有话不投机的后果。

《华严经》云:“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

六祖惠能向五祖弘忍大师求法时,五祖问:

“你从哪里来,来寻求什么?”

“弟子自岭南来,但求成佛作祖。”

五祖为测试此子夙缘,不假辞色说道:

“你不过是小小一个岭南蛮子,如何敢企求成佛作祖的境界?”

惠能回答:“人有东西南北之分,佛性没有东西南北的分限;因缘和合,人人都能成佛,我为何不能作祖?”

五祖当下深觉契合:“很好,你就留下来,到槽房工作吧!”从此一连八个月,惠能天天拿着柴刀砍柴,天天在腰上绑了石块,踏着石碓舂米。虽然五祖对他不闻不问,不传一句佛法,惠能却无一丝怨咎,一直到五祖在深夜将衣钵传给他时,才用一首偈语道破了这一段公案: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

无情亦无种,无性亦无生。

意思是说:当初你远自岭南来向我求道的时候,你的因虽已成熟,情也恳切,环境的机缘却还不够圆满,所以我必须让你先自我打磨一段时间,等一切因缘具备了,才传法给你。

由此可知,因缘与人我之间往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没有相当圆满的因缘和合,人际关系会有欠缺、遗憾。任何事都要依因缘成熟的快慢而衍变成就,好比有的花春天播种,秋天就开得灿烂了;有的花今年下种,却要等到明年才能开花;有的花更久,种是种了,却要生长几年才开花结果。

唐代有名的文学家韩愈被贬到潮州当刺史,潮州地处偏远,人文未开,没有谈心论道的对象,听说大颠禅师正在当地弘化,他便立刻整装前去参访。恰巧禅师在打坐,韩愈站在旁边鹄候良久,禅师还是不出定,韩愈久候多时心生厌烦,正要举步离去,守护在禅师身旁的侍者忽然开腔:“先以定动,后以智拔。”这一声如春雷震耳,铿锵有力,韩愈因为适时适机,终于在侍者处巧遇得度的缘分。

人世间的因缘,忽而邂逅,忽而离散,总有个理则在。“不经一番寒彻骨,焉得梅花扑鼻香”,很多事总要事先有因有缘,才会开花结果。如同石头希迁禅师初见他的老师青原行思禅师的时候,青原禅师问他是否出自曹溪(六祖惠能)门下,拜师之前心里有些什么障碍没有,石头希迁禅师回道:

“我去曹溪求师之前,并不缺少什么。”

“既已圆满,何必更去曹溪参学?”

石头希迁禅师回答:“假如不去曹溪,怎知我什么都不缺,又如何照见身心自在。”

这就是说:一切因缘都要在本来面目上求,在生活境遇中证悟。时时清凉水,是因缘;处处般若花,是因缘;父母生养我们,是亲情因缘;师长教育我们,是学问因缘;农工商贾供应我们的生活物品,是社会因缘;开车、搭车,是行路因缘;观看电视,是视听的因缘……靠这么多的因缘和合,我们才能过着快乐自由的生活。

对于人我之间的因缘关系,就如弥勒法语所说:

眼前都是有缘人,相见相亲,怎不满腔欢喜?

世上尽多难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