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则寓言:一只毒蝎想要过河,就央请乌龟帮个忙,载它一程。乌龟怕毒蝎,毒蝎说:“你放心,你背着我,万一我蜇你,你死了,我又岂能独生?”乌龟觉得有理,于是好心地背着毒蝎过河。游到河的中央,毒蝎对着乌龟的头上一蜇,乌龟责怪毒蝎背信忘义,毒蝎满脸歉疚地对乌龟说:“我并不想伤害你,怎奈我已蜇人成习,实在是对不起啦!”
所谓“烦恼易断,习气难除”。佛教里有一位牛司尊者,虽然已是证果的罗汉,但平时嘴巴总是不停地呶来呶去,因为他在往昔曾经多世生为牛马,反刍惯了,习气仍在。另外,十大弟子之一的大迦叶尊者,虽然苦行第一,但只要一听到音乐,仍会情不自禁地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甚至即使是等觉的菩萨,因为一分生相无明未断,就如十四夜晚尚未圆满的明月,此皆因为余习未断之故。
谈到习气,平时我们有很多的行为很容易习惯成自然,一旦变成根深蒂固的习气,则生生世世难以去除。习惯有好有坏,好的习惯,如勤劳、诚信、谦逊、有礼、忍辱等,都能增长我们的道德,广结善缘,化险为夷,得贵人助。相对地,坏的习惯不但使我们终生祸患无穷,并且累劫贻害不尽。譬如一个人脾气暴躁,恶口骂人,习以为常,则必定人缘不佳,阻力重重;有的人养成吃喝嫖赌的恶习,不久便倾家**产、妻离子散。其他如好吃懒做、阿谀奉承、欺骗违信等,都是自毁前程的陋习。
所谓“业力如种”,譬如一粒黄豆,经由种子、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的过程,最后黄豆虽然凋谢、枯萎了,但是因为有种子保留下来,一旦遇缘,又会发芽、抽枝、开花而结果。众生业力的感果,也是这种现象。
所谓“业力如习”,譬如一个装过香水的瓶子,虽然香水用罄,但是瓶子里仍留有香水味在。通过这种“习气”说,可知业力确实有感果的功能。
再举一个例子,如果有人杀了人,杀人的行为虽在瞬息间消失,而杀人的起心动念,以及杀人的后果,却会严重地影响到未来。这种可以导致未来善恶果报的影响力,就是佛教的种子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