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稻盛和夫曾有幸聆听了企业家松下幸之助的演讲,当时的松下幸之助还没有被媒体和同行神化,而稻盛和夫更是寂寂无名的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在那次演讲中,松下幸之助提到了有名的“水库式经营”,他认为那些未能修建水库的河流在遇到大雨天气时,往往很容易发大水,并产生洪涝灾害,而一旦遭遇持续多日暴晒的干旱天气,河流又很快会干涸,水量严重不足。正因为如此,人们会选择修建水库蓄水,确保水量不会受到天气和环境的影响,无论什么气候条件下都能够保持一定的水量。在经营方面也一样,企业在发展市场景气时应该着手做好“蓄水准备”,这样才能在市场不景气时避免出现“缺水”的情况。
在松下幸之助提出这个观点后,会场里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不少企业家都认为松下幸之助有些高高在上,不知道中小企业家面临的艰苦环境。在他们看来,眼下各个小企业家之所以每天连轴转地工作,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不正是因为缺乏储备吗?这是一个先天的劣势,要是人们有能力、有条件“修建水库”进行储备,哪还用得着如此辛苦地工作?谁还甘心承担巨大的风险?他们觉得松下幸之助的观点并不具备现实指导意义,毕竟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根本就没有资本去“蓄水”,基本上有一点资源就被消耗殆尽了。
这时,会场里开始**起来,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家交头接耳,表达自己的不满,抱怨当前环境的恶劣。在松下幸之助的演讲结束之后,一个男士直接站起来质问他:“如果能够进行水库式经营当然好,但是,现实不具备条件。若不能告诉我们怎么样才能进行水库式经营的办法,那还值得说吗?”
面对质问,松下幸之助保持一以贯之的温和表情,但也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苦笑。他站在讲台上,沉默了一会儿,非常遗憾地说道:“那种办法我也不知道,但我们必须有不建水库誓不罢休的决心。”听到这样的回答,会场里有很多人发出了嘲讽的笑声,大家都对松下幸之助的答案感到失望,同时又觉得他只是随口乱说而已,根本不具备指导现实的意义。可台下的稻盛和夫听了却倍感震撼,仿佛自己的身体被电流击穿一样。虽然他也和在场的企业家有同感,一时之间不知道从何做起,才能实现“水库式经营”,但松下幸之助的不俗见解确实令他震惊。在他看来,松下幸之助所强调的“水库式经营”和“誓不罢休的决心”的理念,的确堪称经营企业的真理。
此后,稻盛和夫始终记得“誓不罢休”这句话。随着积累的经营经验日趋丰富,他逐步意识到一点:每个人、每个企业修建“水库”的方法各不相同,人们不能千篇一律地使用某一种方法,但无论方法怎样,最重要的是必须树立“修水库”的信心和决心,只有产生强烈的愿望,人们才能坚定地追逐同一个目标,才能一步步靠近成功。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人做事的愿望不强烈,内心不那么渴望目标的实现,那么就不会有下定决心寻找实现目标的想法。所以稻盛和夫认为人们不仅要在内心擘画一幅蓝图,还要生出强烈的愿望,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绝,只有这样,才能让梦想的种子真正生根发芽。
在谈到个人的梦想和愿望时,稻盛和夫这样说道:“要有‘几近疯狂的渴求’,三心二意的想法千万要不得,你的愿望必须强烈到让你朝思暮想,时时刻刻都记挂在心。从头顶到脚趾,全身都充满了这个念头,假设哪天受了伤,甚至伤口流出的不是血,而是这个‘想法’。这是达到目标的唯一途径。”在解释强烈愿望的作用机制时,他曾这样说道:“我相信‘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始终抱有强烈的愿望,心中蓝图就必能实现。换句话说,无论如何也要达到目标这一愿望的强烈程度就是事情成败的关键所在。为经营的课题所困扰、苦闷、彷徨是经营者的家常便饭,聚精会神于悬案,日日夜夜废寝忘食,持续将思维聚焦在一点,直至突破,能否做到这一点是事业胜负的分水岭。”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同样很有能力,同样非常努力,却无法像那些管理精英和技术精英那样获得成功,原因何在?有人可能会将其归结为运气问题,但也有可能是欲望不够强烈,缺乏那种“必须实现目标”的决心,只有那些将强烈愿望渗透到潜意识里去的人,才能够努力将事情做好。比如,同样是完成月销量10万的目标,两个能力相似的人可能都打算拼一下,第一个人努力了半个月,只完成了不到3万的订单,按照这样的速度,基本上很难完成10万的订单目标了。他觉得自己已经尽力了,实在找不到更好的办法,因此无奈地放弃了这个目标,不再像过去那样努力,最终一个月只完成了5万订单。第二个人在努力了半个月后发现自己只完成了3万的订单,距离预期目标还非常远,尽管别人不断在他的耳边絮叨:“恐怕不行吧,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他依然朝思暮想地在心里琢磨如何实现其愿望的办法,不断提醒自己要尝试其他不同的招数,结果是,他真的找到了提升订单的窍门,顺利完成了月销量10万的目标。
稻盛和夫认为,很多人会被一些常识性的判断所误导,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常常会按照往常的经验或者他人的经验做出“我不行”的判断。这个时候,他们自己的想法就会被束缚住,从而失去继续向前奋进的动力。按照稻盛和夫的说法,越是遇到困难,越是应该保持强大的自信和强烈的愿望,如果自己真正想要做好一件事,就不能够放松内心的渴望,就该有越挫越勇的斗志。
稻盛和夫认为强烈的愿望应该渗透到潜意识中去,而激发潜意识的方法一般包括外界的突然刺激以及反复的体验。当一个人反反复复做某件事,或者反复思考个人的目标时,这种强烈的愿望就会渗入潜意识。一旦渗入个人的潜意识,那么这个强烈的愿望在必要时定会跳出来提示和指引人们的行为。
对于这一点,稻盛和夫深有体会。比如稻盛和夫在创业初期,对于创业的事一筹莫展,某一天,他一个人在酒店小酌,忽然听到邻桌的陌生人说话,听上去对方似乎是自己正在思考的那一方面的专业人才,他非常激动地起身向对方虚心请教有关问题,此后,两个人便热情地攀谈起来。而通过这一次谈话,稻盛和夫下定决心开启了自己的创业项目。同样,在成立KDDI时,稻盛和夫也曾反复推敲构思方案。然后有一天,他参加了一个经济团体的聚会,并和前来演讲的通信领域技术专家偶然相遇,结果是,稻盛和夫拿定了主意推动新的事业计划。在稻盛和夫看来,自己之所以会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下定决心创业,就是因为这些创业的强烈愿望早就渗透进了自己的潜意识,自己不过是在反复思考的过程中驱动了潜意识。他希望所有追逐梦想的人,都要努力给自己的内心注入更强烈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