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是我的爱好,慈善才是我的工作”(1 / 1)

段永平传 孙力科 1951 字 2个月前

随着OPPO、vivo以及步步高教育电子有限公司的快速发展,段永平从中获得的收益一直水涨船高,加上他在投资领域内的不断尝试,积累的财富越来越多。这些财富已经大大超出了日常生活所需。面对庞大的财富,如何管理似乎成了一个课题。

段永平和妻子刘昕都是非常低调的人。在成为亿万富豪之后,段永平对于财富反倒看得很开了,他和妻子也不打算持有那么多的财富,钱多了反而会是一个祸害。段永平对此笑言:“我现在的目标就是如何把这些钱花出去。我发现,花钱比赚钱难。”夫妻俩也不打算将那么多的钱全部留给孩子,孩子们应该依靠自己的能力去创造财富。他这样说道:“我人生的很多快乐来自获取财富的过程,不能剥夺孩子的这份快乐。”夫妻俩觉得只需要给孩子留下一部分备用的钱,以防遭遇困难时不至于穷困潦倒,剩余的钱没有必要都留给孩子,所以两个人设立了一个基金,孩子每隔5年可以领一笔钱,用于基本的生活开支,而将大部分钱捐赠给真正需要的人。

经过慎重考虑,两个人想到了一个花钱的好方法,那就是做慈善。有很多企业家和商人做慈善,比如巴菲特、比尔·盖茨。美国的慈善活动非常兴盛,这和美国的税收政策有关,很多地方的州税与联邦税加起来很高,但是将股票捐给慈善组织和基金,就可以抵税,这对富豪们来说是降低税收支出的一个好方法。段永平的一个优势在于,他比很多企业家更早地领悟到慈善的价值和意义,他不像国外的一些富豪,到了70岁才开始思考做慈善,而是趁着年轻就大胆去做,而且他从来不是通过做慈善来降低个人的税收,这不是他做人做事的风格。

与有些企业家做一些空头的承诺相比,段永平夫妇是真正将慈善付诸行动的人。2005年,当他们想到做慈善时,立即动手成立了一只家庭慈善基金,这个基金的主要慈善方向是教育领域。一开始,他们就给家附近的学区提供了一支等额配比基金,当时学区的老师正在四处募捐,段永平夫妇立即做出了善意的举动。某一天,当募捐的老师在社区里见到段永平夫妇时,表达了感谢,这让夫妇俩感到很舒心,两个人无意借慈善出名,也不是为了获得赞美和奖赏,但是当收到感谢时,内心还是产生了强烈的满足感和价值感。

段永平事后一直在回味这一幕:“他的那个表情让你感觉得到他是在说‘谢谢’,但旁边没有任何人知道,你不会觉得很夸张。这就是我希望的那种感觉,you are nobody(你谁也不是)。”

不久,段永平开始关注中国留学生这个特殊群体。众所周知,美国很多大学的学费非常高,不是一般家庭可以承受得起的,如果留学生的家庭条件一般,而且无法获得全额奖学金,那么将会承受很大的经济负担。于是,段永平在斯坦福大学成立了两个中国留学生基金。

虽然段永平移居美国,但他一直心系中国。2006年9月21日,段永平联合丁磊一同向浙江大学捐款4,000万美元(其中段永平捐款3,000万美元)。2009年12月,段永平再次为浙江大学捐款760余万元人民币。2010年2月28日,段永平和妻子作为中国人民大学的校友,为中国人民大学募捐了3,000万美元。这里有一个小故事,早在2009年11月10日,段永平回到中国人民大学时,与校长纪宝成谈起了捐赠事项。段永平直接问校长:“你希望我捐多少?”纪宝成愣了一下。段永平随即笑着表示自己给浙江大学捐了3,000万美元。

段永平在次年的2月底捐了这笔钱。一个月之后,段永平夫妇又捐赠了350万元人民币给中国人民大学。2011年大学校友捐赠排行榜上,段永平夫妇以4.47亿元人民币的捐赠额名列第一。

这份名单还可以列得更长:2008年5月14日,段永平向四川汶川地震灾区捐款300万美元……2018年3月,段永平以父亲的名义给南昌工程学院捐款500万美元。多年来,仅仅有记录的国内捐赠,就超过了5亿元。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2008年9月,段永平夫妻二人在中国民政部门注册成立了心平公益基金会,专门用于支持国内贫穷地区儿童图书馆的建设,致力于为孩子们创造一个更好的学习环境。心平公益基金会是以段永平夫妇名字的谐音命名的,这样做一方面是为了避嫌,符合夫妇俩一贯的低调作风,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了两人以平常心对待公益和慈善的态度。

该基金秉持透明的运作原则,任何一笔捐赠和开支都记录在册。2009年,心平公益基金就做了三笔大额捐赠,不仅如此,它还与17家公益合作伙伴共同捐助了67间校园、乡村和社区的图书室,丰富了受助者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些开支接近1,900万元,不过管理费占总支出金额的比例只有3.08%,可以说以最低的开销做成了最大的事业,这符合夫妇俩做公益、做慈善的态度。

在谈到慈善和捐赠的时候,有一件事曾引起风波。2010年2月28日,段永平夫妇为中国人民大学募捐3,000万美元之后,他就收到了一封来自中国人民大学的邮件,发件人是自己的学妹。她在邮件里写道:“很高兴你给人大捐款,‘至少’比那个张磊好。”

张磊是高瓴集团创始人,两个月前为母校美国耶鲁大学捐款888万美元,这也是美国耶鲁大学史上获得的最大一笔毕业生个人捐赠。张磊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同样是母校,他为什么不给中国的母校捐钱呢?这引发了网友的嘲讽,认为他崇洋媚外,这个学妹的观点表达了当时很多人的心声。

面对学妹的邮件,段永平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对于这类捐款问题,他之前从来没有想过,他直接回了一封邮件,他觉得张磊没有做错,正当的捐款都应该鼓励。此外,对于学妹提到的“至少”,他觉得有待商榷。

不久,段永平在深圳接受了《中国企业家》的采访,并主动谈到了这封邮件,他对邮件的内容以及发件者的态度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社会不应该对捐赠人本身提出太多的苛求,有人称赞他把钱捐给中国,但实际上他承认自己也给斯坦福大学捐了不少钱,何况斯坦福大学还不是他的母校。

事实正像段永平说的那样,张磊在2017年一口气给中国人民大学捐了3亿元人民币,之后又投资了西湖大学,并没有像网友所说的那样,“只懂得给外国人捐钱”。

他认为:“骂张磊那些人,99.9%是不捐钱的。每个人站的角度不一样,这世上肯定有比你的捐助对象更需要钱的人,但你不一定知道。就像比尔·盖茨将几十亿美金捐到非洲,难道全美国人民就应该骂他?按这种逻辑,巴菲特就更过分了,把他的钱捐给一个比他更有钱的人(捐给盖茨的基金会)去支配!这个世界不就乱了吗?”

段永平认为大家没有必要过度解读捐赠行为,重要的是有更多的人愿意去做这些事,愿意给予需要的人一些帮助。多年来,段永平夫妇在国内外捐出了大量的款项,其中有很多是不为人知的,两个低调做慈善的人根本没想着要借助慈善来打造一个更好的“人设”。许多人认为段永平为华人以及华人企业家做出了很好的榜样,也尽到了一个企业家应有的社会责任。对于这些褒扬,段永平看得很淡,他觉得当人到了某个阶段时,就会想到做慈善。自己就到了这个阶段,根本没有什么值得炫耀的,也不是多么高尚的事情,更没有想过要成为谁的榜样,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他认为慈善就是一份工作,与卖水果、卖手机,或者在单位上班没有两样,夫妇俩还会继续做下去,确保个人的财富以更有意义的方式回馈社会。

他非常反感别人说自己是慈善家,从来不觉得自己是一个慈善的人,因为“慈善”给人的感觉始终是居高临下的,但人人生来平等,没有谁比谁更高一等。

当然,他坦言捐钱比挣钱难多了。因为挣钱的时候,自己待在一个熟悉的环境和产业中,捐钱却是陌生的,需要学习和了解的东西很多,需要不断摸索新的模式。他觉得自己的力量很渺小,所以不仅自己做慈善,还间接地带动朋友一起做慈善。比如段永平在投资的时候,一直负责帮朋友投资,他手里有十几个好朋友的账户,在帮忙投资之前,段永平就做了一份声明:朋友不能干涉他的买卖,也别着急,别老是问他,所有人自负盈亏。但挣到钱之后,不能把钱独吞了,必须拿出15%~20%的钱捐款。朋友基本上会把钱捐出来,有的人还会多捐一些,这样就形成了一种很好的风气。

段永平曾经说过,中国的慈善活动还不够完善,因为没有建立起推动慈善事业,以及与慈善事业相呼应的配套机制。但目前中国的慈善活动越来越多,慈善家也越来越多,他们在积极地推动慈善事业的发展,段永平真心希望中国的慈善环境会变得越来越好。

为了提升捐赠的有效性,段永平在浙江大学捐款时,建立了等比配的捐助机制。简单来说,浙江大学不能直接从慈善基金中拿到钱,只有当其他人给浙江大学捐款时,等额捐赠基金就会给出同样数目的捐款。在一般情况下,单笔项目出资不会超过100万美元。这个捐赠机制是雅虎创始人杨致远和斯坦福大学、惠普研发有限合伙公司联合建立的,段永平听说后觉得很有效,于是直接采用。在他看来,慈善应该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大家都应该积极参与,这样可以刺激校方和捐款人募捐的积极性,而且捐款资金的用途也有了充分的保障。

在接下来的多次捐助中,段永平积极建立更加有效的捐赠机制,确保每一笔捐赠可以得到合理的运用。比如他会要求构建一个完善的运作机制,确保员工考核、工作推进、活动举办等顺利进行,同时不会在落地实施时给地方带来压力和负担,一切开支都是慈善基金内部消化,整个系统有专人负责、管理和监督,这样就减少了不必要的损耗,也可以有效杜绝贪污慈善款事件的发生。

在对待自己的慈善事业上,段永平始终保持专注和理性,所有的慈善活动都被安排得井井有条。更重要的是,他一直认为慈善是一项社会性的活动,不应该是某个人或者某一部分人的责任,而是整个社会的义务,只有推动更多的人参与,才能真正将这项有意义的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