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精神科医生,每年会有几次受邀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家属演讲。
来听演讲的人,都是全家共同支持忧郁症患者的家属,所以很多人都筋疲力尽。有时候,照顾者陷入忧郁的状况也不少。
以前我对这些家属演讲的时候,几乎都是照本宣科。
“请多体贴患者。”
“请这样帮助患者。”
我曾经像这样,从“帮助病患的方法”这种角度演讲。
然而,听到这些内容的家属大多垂头丧气地离开──
“我已经没办法再更努力了……”
我心想再这样下去不行,所以改变了传达的内容。
“不需要体贴患者。
请先照顾好自己的健康,把休息视为最重要的事。”
在我这么说完之后,眼神黯淡无光的家属们突然变得充满光彩,明显变得很有朝气。
这些人会特地来听演讲,就表示大家都是非常温柔、过度体贴的人。
忧郁症患者经常会突然哭出来、突然暴怒、晚上睡不着或者是难以入睡,每次都要倾听患者的心声,家属也会变得脆弱。
即便不到忧郁症的程度,要求家属贴近沮丧的家人,就像是要求他们“一边坐云霄飞车,一边在患者身边支持他”。
如果每天都这么做,当患者真正有需求的时候,家属反而没办法帮忙。
因此,家属不需要一起搭上情绪的云霄飞车,只要继续玩旋转木马,保持微笑告诉对方“这样比较开心哦”就好。
不需要配合对方,导致自己的情绪也跟着上下起伏,表现出“一般的基准大概是这样”非常重要。
譬如说,我经常看到丈夫患了忧郁症,妻子就觉得自己也不能开心,所以强忍自己的情绪。
自己都没办法充电了,一直把能量灌输到对方身上只会过度地消耗自己。
如此一来,反而会让妻子对因病在家无所事事的丈夫感到愤怒,进一步责怪丈夫。
结果,对这样的自己感到厌恶与罪恶,开始责备自己,引发一连串的恶性循环。
罪恶感等于是用长枪捅在有裂痕的脆弱心灵上。在这种状态下,会让必须解决的问题变得更难解决。
接下来我要谈的案例是妻子在带孩子的过程中神经衰弱,所以先生一直在家中扮演照顾者的角色。
他因为太过体贴伴侣,导致上班要承受上司给的压力,回家又要面对妻子造成的压力,最后无处宣泄而罹患忧郁症。
保持着身为一家之主的自觉固然很重要,但是只要自己倒下,家庭也会跟着瓦解。
我想,这一定是责任感比任何人都强烈的你最不想见到的状况。
如果你是扮演妻子那一方的角色,请自行走下云霄飞车,和妈妈圈的朋友们好好享受一顿午餐吧。
在那个时候,可以尽情吐露对丈夫的不满。
这并不是在丈夫背后说坏话。
请你在“充足电”之后,去做丈夫想要你完成的事情吧。
如果你是扮演丈夫的角色,请送给妻子3个小时的独处时光,让她去趟发廊吧。然后,也请妻子给你自由的时间,让你可以充分享受自己想做的事情。
和朋友一起吃饭的话,可以对朋友抱怨,甚至哭出来也没关系。
因为你已经很努力了。
俗话说“有苦同担,再苦也只剩一半”,但是分担过头导致自己的能量都用光的话就本末倒置了。
不过度体贴对方,自己保持幸福的状态,这些能量就会传达给患者,让患者回想起:以前健康的时候,我也是这种感觉。
这种分享,我觉得非常动人。
为了帮助对方,
自己要先幸福才行。
为了做到这一点,
请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
不要和沮丧的人一起情绪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