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媳关系”是一个永远都聊不完的话题。我对婆婆只有一个要求——不和我们住在一起,万事大吉。
我的婆婆特别喜欢在沙发上铺毛巾被、在阳台囤积塑料瓶和废弃的纸箱。我刚怀孕时,曾和她在一起住过一段时间。我们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习惯,彼此之间也无法顺畅沟通,比如,我习惯叫外卖,而婆婆对外卖深恶痛绝(很多老人都是如此)。我老公不在家的时候,她只给我做一道菜,因为她觉得我吃不了多少,做多了也是浪费。
虽然我知道婆婆做的都是我爱吃的菜,也在尽心照顾我,但看着餐桌上那孤零零的一盘菜,我的内心还是有点一言难尽。
我和婆婆之间没有什么矛盾,但是这些日常相处的小事很难不让人在意,日积月累,本来没什么仇怨的两个人竟然成了“死敌”。距离产生美,这句话在婆媳之间简直是至高无上的真理。
除了生活习惯不同,婆媳之间的另一大矛盾就是带孩子。
不论婆婆还是妈妈,帮忙带孩子是情分,不帮是本分,毕竟孩子是夫妻俩的孩子。有很多父母曾在子女没有孩子时夸海口说:“生了你们就不用管了,我们出钱出力。”等到孩子诞生了,他们却发现自己根本摆弄不了哇哇大哭的孩子。
因此,备孕前一定要考虑清楚“未来谁帮忙照看孩子”这一问题。如果家中老人不能出力,那么你们小两口能不能出得起雇用保姆的费用。如果既不能出力,又不能出钱,那就要考虑是否需要夫妻一方全职带娃。如果以上这些方法都行不通,那不如先存点钱,过几年再要孩子。
婆婆只要与你互不打扰,不照看孩子都可以,何况不给钱?
那些惦记着让婆婆每月在经济上补贴你们的姑娘,将心比心,我们在付出的时候,心里其实也在默默地期许可以获得回报,父母养育子女亦是如此。不要觉得婆婆帮衬自己的儿子就是天经地义,人们常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要换位思考,很多在你看来自私的举动,到最后也都能理解了。
凡事有利也有弊,婆媳相处亦是如此,遇到问题要先往好处想。婆婆不帮忙带孩子、经济上不接济,都没关系,要是她又带孩子又给钱,到时候你想不听她的建议都不行了。
很多儿媳妇和婆婆的矛盾就源于带孩子,通常体现在育儿理念的分歧上。婆婆往往遵循的是老一套的带娃方法,儿媳妇却认为很多老方法不具有科学性。但我觉得,你要是需要婆婆帮忙,那就客气一点,婆婆不会伤害自己的孙子或孙女,婆媳之间不过就是理念与方法有分歧而已。作为儿媳妇,在老人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要耐心告知,在一些细枝末节上,没有必要吹毛求疵。
除了带孩子,生孩子也是一道婆媳关系分界线。
怀孕期间可不可以胡吃海塞?能不能养宠物?剖宫产还是顺产?能不能打无痛针?生完孩子要不要母乳喂养?
这些问题主要得听医生的意见,婆婆们就不要瞎掺和了。
有一些姑娘因为生产与婆家闹得不可开交甚至决裂。我非常同情当事人,对她们的无力感可以感同身受,那是一种“把命交到对方手上,却发现对方不堪托付”的失望。还有一些姑娘远嫁他乡,娘家人不在身边,容易受婆家欺负。但凡娘家人在身边,自家人基本不会放任不管,所以大可放心去生。
至于产后如何带娃,这就需要你和你的老公“统一战线”了,孕期就要跟他沟通好生产之后的种种问题。很多姑娘在这个时候拎不清重点,总是千方百计地想让对方体会自己怀孕的艰辛、分娩的痛苦,认为只有这样做对方才会心疼自己。但很多男性并不能理解女性为怀孕生产付出的一切,很难感同身受。至于生完孩子之后要如何养孩子、如何跟家人沟通,这些才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想清楚了这些要紧的问题,才有利于在矛盾出现时解决矛盾,维护好夫妻感情。
我有一个同学,她的婆婆总是直接推门进屋看她喂奶。她将这件事告诉了老公,下一次婆婆进来时,他直接把婆婆请了出去并锁上了屋门。
所以,婆媳之间的一些问题是需要靠“队友”解决的。如果把婆婆比喻为洪水,儿媳妇比喻为田地,那老公就是中间的堤坝,要时时筑堤,才能防止洪水来临时田地遭殃。
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要知道,“硬刚”只是下策,学会变通、举一反三才是上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