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巧为人———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奥妙(2)(1 / 1)

女人要经得起“糖衣炮弹”

徐依依和郭欢差不多是同时进这个单位的,虽然两人性格相差很大,但毕竟是一起来到单位,平时关系还不错。

徐依依性格开朗,每个同事和她关系都很好,而郭欢则比较内向,每天都看她皱着眉头,不知道在烦什么事情。

因为徐依依的工作表现和平时的为人处事,领导准备提升她。正好她的办公室主任准备退下来,领导找她谈话,让她接这个位子。徐依依兴奋得把这个消息告诉了郭欢,郭欢当面对徐依依表示祝贺,背地里却对同事说徐依依的坏话,冷嘲热讽,意思是徐依依很会拍马屁什么的。不巧被徐依依听到。徐依依也不想和她一般见识,就等着“任命状”批下来。“任命状”如期批了下来,但单位有规定,就是要在单位里公布一段时间,征求大家的意见,一般只是走走形式而已。

谁知过了一个星期,上级领导找徐依依谈话了。他说单位收到了匿名信,说她生活作风有问题,列举了一大堆莫须有的罪名。看了这样的罪状,小徐差点吐血,这一老掉牙的招现在居然还在使用,信的署名是“一个打抱不平的同事”。

徐依依第一个怀疑到的人就是郭欢,因为平时嫉妒排挤抢功总少不了郭欢的份,而且她在一开始的表现也让小徐怀疑。幸好领导对小徐特别了解,也对这种匿名告状的形式很不屑,最后这件事情就不了了之了,徐依依还是如愿升上了办公室主任的职务。在她升职之后没几天,郭欢就提出了辞呈,虽然徐依依对匿名信事件只字未提,但做坏事的人总是会心虚的。

很多职业会抱怨,在人际交往中,身边有些同事或者合作者圆滑、世故,让人看不清真面目。她当面对你奉承,转过身却对你嗤之以鼻;她为了让你喝彩,事先就给你送去了掌声;她为了让你“庇护”,一天到晚低声下气地围着你;虽然对你心怀不满,但却当面对你露笑脸,背后却拨弄是非,表面吹吹拍拍,背地里两面三刀,时常向你放两支冷箭。很多人因为处理不好这样关系,在职场中生意场上吃亏。

生活中不乏这种人有着两张不同的脸皮的人,想在与这种人的交往中占的便宜和先机确实不是很容易。

如果不行你的身边就出现了这种糖衣炮弹型的人,该要如何处置呢?要知道,对付此类行为,仅仅回避是不够的。

一般说来,这种圆滑、世故的女,爱吹牛拍马、两面三刀的女人,都缺乏安全感,都善于保护自己。

这样的人常常都很自我,把自己看的比周围的人都要重,她们在与人交往时穿上了一件重重的铠甲。

善于保护自己的女人并没有错,可是如果把交往对象全都当成了自己要防范算计的对象,她们的保护手段违背了真诚友善、坦诚相见的处世哲学,她们的自我保护变成了破坏交往的行为。

在保护自己的利益和防止自己受到这种人的算计时,不要去伤害她的自尊心,不要损害女人们如此费心地保护着的“自己”。

很多女人喜欢用小恩小惠来贿赂身边的人,以求需要的时候可以有所回报。比方说,她为了赢得喝彩而对你奉上了掌声,这样的时候你应先冷静下来,向她郑重地申明,在需要得到别人支持的角度上,你和她是一致的,但是,获得别人的支持和赞美,必须要靠真才实学,要靠自己的真正能力。

如果真的有人为了达到一些目的围着你打转转时,你切不可因为人家的几句甜言蜜语就飘飘然了。你应帮助她认清自己的力量,帮她培养独立的人格,走自己的人生之路,不要简单地拒绝你看来肉麻的奉承。

太过于直截了当的拒绝不可取,那样只会伤害女人的自尊心,使你更快地“触礁”。

你在鼓励女人的自尊心,帮助女人建立起独立的人格,帮助女人完成真正的自我保护,满足女人的欲求的同时,你也会得到女人真诚的“掌声”。

任何人在看这种人的两面性的时候,都会有一种被利用感。之所以会有这种感受的出现,是因那些善于保护自己的女人想利用交往达成自己的目的。更有甚者,有些女人之所以选择和你交往,就是因为你有符合她的需求的优势。女人们在发现自己处于被利用的地位时,要怎么摆脱呢?

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女人们最不能容忍只顾私利的行为,女人们不应以损害原则、损害多数人的利益为基础,满足那些个别人的私欲。当女人们静下心时,会发现在相互关系中,都有着权利与义务,都有着向他人抱有的希望。

越来越多的事实让女人已认识到,剔除非原则的、损害他人利益的成分和私欲,女人在交往当中总应当对他人有所满足。这就需要女人谨慎地划出原则界限,让交往的对象回到原则之内,并尽最大努力做出自己的奉献。

比如,女人们想得到赞扬,得到尊重,这全是自尊心、荣誉感的体现,如果你能帮助交往对象放弃通过私人关系去获取的企图,而努力去谋求,那就是一桩好事。

相反,女人在交往对象努力追求目标时候,应当提供支持。

人有物质需求本来是正当的,如果你可以帮他摆脱借用他人权势的动机,并为他提出符合原则的建议,这一切都是合情合理的。

总之,当女人们划出原则界限,切掉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让它们停在原则之外,你就不会有被利用的感觉。一句简单地回绝,只能把关系搞复杂。

陈雨刚进这家房地产公司时,为了得到公司的认可,几乎成了工作狂,并想出很多新颖实惠的点子。她的第一次策划便得到经理“有创意、很新颖”的表扬,经理的嘉奖让她更加自信大胆地工作。一次,她很满意地完成了一个策划交给经理。谁知第二天经理找到她:“小陈,我本来很看重你的才华和敬业精神,没有新点子也没什么,但你不该抄袭其他同事的创意。”经理看她我一脸惊讶,递给她一份策划书。天哪,竟然和她那份惊人地相似,而策划人竟是丽丽。面对经理的不满和她“好朋友”的“心血”,陈雨哑口无言,因为她没有任何证据证明我的清白。

女人大多都喜欢感情用事,并且在得知被利用时感到气愤和痛恨,这是一种正直的思想和观念,女人们应小心地保护这种可贵的情感。不要成为逆来顺受的替罪羔羊。

一个女人如果面对不正派的行为,没有厌恶感,久闻不知其臭,极易滑向甘之若饴的地步。

那些对几声奉承就感到飘飘然的女人,没有原则地为人办事,就会产生权势的自我满足,其会从被利用的位置上慢慢开始利用别人,逐渐的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就开始发展为相互利用。

绝不能把这种情感简单化、绝对化,应严格区分开不正派的行为与行为的当事人,要做到对事不对人。也就是说对其行为要“厌”、要“恶”,可是对人要“尊”。

这是人们日常处理复杂人际关系时的重要原则之一。否则,你就会陷入“孤家寡人”的处境。

巧化干戈为玉帛

洛娟和万莉莉分别是一家软件公司研发部和广告部的项目经理。这两个部门最近都为一个马上要推出市面的新型杀毒软件忙得不可开交。但是在关于产品推广的企划案中,两人却发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洛娟认为,万莉莉的宣传策略过于重视外部包装的视觉效果以及广告用语的字句推敲,而忽略了突出产品本身的功能价值。但万莉莉却激烈反驳辩护,坚持自己的思路并认为洛娟的提议保守死板,技术性过强的广告不利于占有感性的消费市场。一时间,沟通失败的两人见面都黑着脸,谁也不理谁。

其实,人与人沟通交流会有一些问题,同事之间有一点竞争、有摩擦也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我们要懂得如何把这种摩擦降到最低限度,应该学会怎样把这种竞争导向对自己有利的方向。

谁都不希望与别人整日明争暗斗,“怎样化敌为友”,在工作中是一门高深学问。

如果你无缘无故去邀约对方或送礼给他,太唐突,也太贬低了自己,应该是见机行动。例如,从人事部探知他的出生日期,在公司发动一个小型生日会,主动集资送礼物给他……放心,真诚的善意,谁也不好拒绝。

要与对方话化敌为友,就要真心相待。比如在对方升职加薪的时候,真诚地说一声:祝贺你,衷心送出你的祝福吧。如果其他同事替他搞庆祝会,你无论多忙碌,也要抽空参加,否则就私下请对方吃一顿午餐吧!恭贺之余,不妨多谈大家在工作方面的喜与乐,对以往的不愉快事件绝口不提,拉近双方距离。

记着,这些亲善工作必须在平常就抓紧机会去做。否则到了你与他有直接来往时才行动,就太迟了。那时,也只会给人们一种“市侩”之感。

与同事相处,首要的一点应该真诚,当他工作上有困难时,你应该尽心尽力予以帮助,而不是冷眼旁观,甚至落井下石;当他征求你的意见时,你不要给他发出毫无意义的称赞;当他在无意中冒犯了你,又没有跟你说声对不起时,你要以无所谓的心情,真心真意原谅他,如果今后他还有求于你时,你仍然能毫不犹豫地帮助他,就是你美好人格的真实体现。

也许有人会说,他们与我闹过矛盾我为什么还要待他这样好?答案是:因为你是他的同事,你每天白天一大半的时间都是跟他们在一起,你能否从工作中获得快乐与满足,与你朝朝暮暮相处的同事有很大关系。当你在办公室里,没有人理你,没有人愿意主动跟你讲话,也没有人向你倾吐谈心时,你还会觉得你的工作有意义么?

工作中的所谓“仇恨”一般不至于达到老死不相往来的地步。毕竟是同事,都在为着同一家单位而工作,只要矛盾并没有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总是可以化解的。记住:敌意是一点一点增加的,也可以一点一点消和。中国有句老话:冤家宜解不宜结。同在一家公司谋生,低头不见抬头见,还是少结冤家比较有利于自己。不过,化解敌意也需要技巧,并非一味谦让与软弱。

冤家宜解不宜结,在职场上树敌太多是大忌,尤其是如果仇家联合起来对付你,或在暗中算计你,你纵有三头六臂,也是应接不暇。正所谓“和气生财”“和为贵”嘛。

女人切忌强出风头

小苒能力强,工作出色,常博得老总赞许,其他同事也不乏赞美之词。不仅如此,她人也长得漂亮,总爱把自己打扮得风采出众,常引得周围一片“惊艳”之声。小苒的部主任是位颇有风姿、年近四十的女性,小苒刚进公司的时候,主任对她也很亲切,现在却越来越冷淡了,小苒一直不明就里,直到有一次……部门全体出动举行年终庆贺,酒桌上小苒出尽风头,去唱歌时,她当然不放过一展歌喉的好机会,然而就在兴冲冲地要唱第三首歌时,在众人的掌声里,她无意中看到了有点受冷落的女主任,她扭到一边的脸上有着极其明显的不快。在那一刻,她明白了一切。

喜欢出风头是女人常犯的毛病,“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直木先伐,甘井先竭”……这类古训俗语常用来告诫人,要警惕环境险恶,人心叵测,要韬光养晦,不露锋芒,不动声色。因为,风头出尽的人容易遭人妒,容易首先受到攻击。

女人切不可强出风头,孚众望、得人心,是日积月累的结果。言谈举止之间,别人都在观察你,品评你。你有成就,你肯努力,你待人宽厚,别人自会欣赏,用不着强求注意。强出风头,往往引起他人的反感和群众的排斥。

在生活中,很多女孩喜欢口若悬河,心中藏不住半点秘密。这样的人只会让人觉得浅薄、胸无点墨。时间长了,会令人反感乃至厌恶。相反,那些看来口讷笨拙或者总是隐藏自己才干的人,却往往成竹在胸,计谋过人,更容易成功。

有一位留学美国的女计算机博士,毕业后在美国找工作,结果好多家公司都不录用她。以她这样高的学历,简直是最“吃香”的专业竟然找不到一个职位,连她自己都感到奇怪。无可奈何之中,她想出了一个在旁人看来简直是最愚蠢的办法:她决定收起所有的学位证明,以一种“最低的身份,,再去求职。不久她就被一家公司录用为程序输入员,这当然是“高射炮打蚊子———大材小用”,但她干得一丝不苟。不久,老板发现她能看出程序中的错误,不是一般的程序输入员所能比的。这时她才亮出了学士证,老板给她换了个与大学毕业生对口的专业。过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她时常能提出许多独到的有价值的建议,远比一般大学生要高明,这时她又亮出了硕士证,老板见后又提升了她。再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觉得她还是与别人不一样,就向她询问,这时她才拿出了博士证,此时老板对她的水平已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毫不犹豫地重用了她。

女博士的成功并不在于她的高学历,而是因为她懂得“忍智藏锋,以退为进。”她是聪明的。她先放下身份和架子,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先让别人看低自己,然后寻找机会全面地展现自己的才华,让别人一次又一次地对她刮目相看,她的形象慢慢变得高大。如果刚一开始就让人觉得你多么的了不起,对你寄予了种种厚望,可你随后的表现让人一次又一次的失望,结果只能是被人越来越看不起。这种反差效应值得任何人注意。人家对你的期望值越高,越容易看出你的平庸,发现你的失误;相反,如果人家本来并不对你抱有厚望,你的每一次成绩更容受人瞩目,让人惊喜。

很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人,不懂得这种技巧,往往一下子亮出底牌,夸耀自己的学历、本事、才能。即使别人相信,形成心理定势之后,如果你工作稍有差错或失误,马上就会被指责,因为你给了别人过高的心理期望,当你达不到这种期望,就会让别人有上当受骗的感觉。试想,如果一个本科生和博士生做出了同样的成绩,人家会更看重谁?人家会说本科生了不起。

所以,刚走上岗位或更换新岗位的人,不要急于表现而过早地暴露自己,当你默默无闻的时候,你会因一点成绩一鸣惊人,这就是深藏不露的好处。如果交给你一项工作,你说“我保证能够做好”几乎和说“我不会”一样糟糕,甚至更糟糕。你应当说:“让我试试看。”结果虽然你同样做得很好,可得到的评价会大不相同。

某高校,一个系里有两位成果颇丰的青年女教师,一个爱吹嘘自己的成就,逢人便说又发表了几篇几篇文章,学术成就多高多高;另一个人几乎总是回避关于这些问题的提问,或者轻描淡写地说不多不怎么样。其实两个人在各自的学术领域里都已崭露头角,而后边的那个人的文章更经常成为学术界评议的对象,但她始终不吹嘘炫耀自己。结果,两个人都抱着一摞杂志到系里申报职称,别人却说:“你整天吹嘘炫耀自己发表了多少多少文章,按数目早就远远超过这些了,怎么才这么多?看看人家,平日一声不响,谁能想到她会发表这么多文章呢?”尽管两人数量差不多,后来还是第二个人先晋升了。

不出风头不表示要虚伪的隐藏自己,这只是一种更好的工作态度。事实证明把自己推到太高的位置上以至走投无路的往往是那些不懂得保留的人。这样的人实在不太聪明。你无意中说了别人什么,别人常常会记。忆一辈子,到适当的时候,就会不知不觉或有意识地进行报复。因此我们说口无遮拦,坦**如砥,是一个人的好处,也是一个人致命的弱点。深藏不露也是自我保护的重要手段,它会减少遭到别人暗算或报复的机会。如果别人根本不知道你在想什么或准备干什么,别人怎么攻击你呢?如果你不说让人讨厌的话,别人怎么会报复你呢?古人说“三缄其口”,就是告诫人们不要妄言乱语。“祸从口出”,也从反面说明了这个道理。一个干大事业的人怎么会没有秘密,怎么能不守秘密,随便相信人,授人以口实,受制于别人呢?很多情况下,不装糊涂就办不成事,更办不成大事。实际上,越是大事,糊涂越要装得彻底,让对手轻敌,也可以给自己机会和时间斡旋,这样成功的地希望才能更大。

一名职业女性需要懂得这种为人处事的哲学,你要知道,不前不后是一种处世哲学,更是一种处世技巧,它的根本点就在于明哲保身。这决不是不思进取,实际上这种策略可以保证你在一个群体之中四平八稳步步为营地向前推进。不前不后是欲望控制的结果,是理智的化身。它要求你在工作过程中沉着、稳定,不以情绪支配言行,不受心理欲望蛊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正是这种不前不后处世态度的体现。

所以,做一个聪明的白领丽人很重要。

装聋作哑难得糊涂

陆路是丹丹以前的同事,在丹丹进公司不久,她便离开了公司。之后换了好几份工作,然后在家待了一段时间。最近又要找工作,让丹丹给她留意一下哪些地方需要人,好为她推荐一下。

丹丹跟她的交情也不是很深,但是考虑到以前的同事关系,也会偶尔在网上聊上几句。有一天她们在街头偶遇,一起坐下来聊了会儿天。

陆路开始无休止的抱怨自己的运气不好,每次待的地方环境都不好,不是经理不懂得管理,就是同事们钩心斗角,她不喜欢那些同事,同事们也不喜欢她。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想象一个人,如果当所有的人都不喜欢她,那绝不仅仅是别人的问题了。

接着,陆路开始大肆爆料他们以前单位的各种故事,老板与秘书的关系不正常拉,两个部门的主管因为一个女人在办公室打了起来等等花边小新闻,那种熟练的语气和描述的能力,绝不亚于娱乐记者。

别说丹丹,即使是我们此刻也明白了为什么她屡次找工作失败了!丹丹下定决心,即使有空缺的地方,也不会推荐她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隐私。当你的隐私受到别人侵犯的时候,你的第一反应便是痛恨那个泄露隐私的人,别人也一样。

因此,在你不透露自己隐私的同时,也请尊重别人的隐私。

隐私,总会带有一些不可告人的隐情,不愿意公布于众,即使某一天,一个同事向你敞开心扉,诉说关于自己的秘密,那是因为他信任你,相信你不会出卖他。倘若有一天,他从别人嘴中听到了关于自己的一切,他会后晦自己太相信你,便开始憎恨你。从此,你的周围便多了一个敌人。

一个聪明入应该知道,职场上装聋作哑的规则:自己的隐私不要轻易说出,别人的隐私不要好奇打听。

一个聪明讨人喜欢的女人,之所以有很好的人缘,是因为她懂得装聋作哑,而且懂得守口如瓶。这样的人别人才喜欢跟她聊天,也更不会担心聊过天后会泄露什么天机。这样的倾听者再让人舒服不过了。

梁丹妮是一个聪明热情人缘极好的女孩,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发现已婚的老板居然跟坐在自己前排的女同事有地下情。一天梁丹妮约了朋友到餐厅吃晚餐。坐下不久,梁丹妮的目光开始注视刚进门的一对男女,然后刻意地开始躲避他们。她的朋友提醒梁丹妮说,那不是你的老板吗?要不要过去跟他打个招呼?

“嘘!别说话!”梁丹妮小声对朋友说,“我们还是换个地方吃饭吧!”很显然,她不想让老板知道她看到了这一幕。

读到这里相信大家都明白了梁丹妮为什么会讨人喜欢,因为她知道哪些事情她应该感兴趣,哪些事情,她应该装糊涂,不去了解。

办公室女人要学会照顾他人的自尊和隐私,收敛自己的好奇和尖锐,在不关大是大非的问题上,装聋作哑决不吃亏。

柔弱是把“双刃剑”

“弱肉强食”是动物界中的普遍现象,弱小的动物总是被强大的动物消灭。在人类社会也存在着这种现象,软弱的人总是受人欺压,被人欺凌,处处扮演受气包的角色,实际生活中做人太软弱是不行的,软弱的人总是会被人利用或欺负。

很多女性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会受到不公平待遇,但是却碍于自己是女人,要懂得温柔,要展示羸弱而屈服于人,这种时候,柔弱不再能惹人怜爱而只会让别人觉得你好欺负,从而成为受气包。

须知,世界上没有天生的“受气包”。那些经常成为众人发泄对象的人之所以在不受气的道路上迈不开步子,往往是因为他们首先用自己的左脚踩住了右脚。他们从未做过一件自己想做但又不敢做的事,他们在第一次受气时就放弃了反抗的企图,这一行为的反复,便会形成一种心理定式和社会交往模式,即:你觉得自己可以忍受这种逆来顺受的生活了,而别人则认为你就应该逆来顺受。因此,你所受过的气越多,你就越可能受更多的气。如何突破这种恶性循环呢?那就是要勇敢打破第一次,真正地进行一次反抗,让给你气受的人认识到你并不是天生就该受别人气的。

许多人选择了忍气吞声的生存方式,往往由于他们患得患失,怕这怕那,自己在主观上先吓倒了自己。而无数的事实证明,挺身而出,捍卫自己的正当权益其实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跨过这道门槛,你会发现,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卸掉了精神包袱,你反而会活得更加自在。

不敢进行第一次反抗,就不会有第二次反抗的发生,因为你永远不知道新世界的滋味有多么好。而有了第一次的反抗,久而久之,你就会修正你的心理模式和社会交往方式,由一个甘心受气、只能受气的人,变成了一个不愿受气也不会受气的人。有这样一则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

某大学的一个班集体里,有一个女生比较胆小怕事,遇事过分忍让。虽然班里的绝大多数同学对她并无恶意,但在不知不觉中总是把他当做一个理所当然应该牺牲个人利益的人:看电影时她的票被别人拿走,春游时她被分配看包儿的任务,寝室里的卫生也永远只有她在打扫……但实际上,她心里非常渴望与别人一样,得到属于自己的那份欢乐。

由于她的软弱和极度的忍让,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了很久。但终于有一天,她忍无可忍了,一向内向的她来了个总爆发,原因是同寝室的女孩穿了她新买的连衣裙并不慎划了一个大口子。她大发雷霆,把被划烂的裙子撕了个粉碎,然后摔门而去。大家在惊讶之余似乎也领悟到了什么。在后来的日子里,大家对她的态度明显好多了,再没人敢未经她的同意便轻易地拿走她的什么东西。换句话说,由于她突破了第一次,她已经由被欺负的人变成了一个不再受气的人。

这个学生的适度反击最终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使人不敢再给她气受,这充分说明人太软弱是不行的,适当的时候就要反抗,就要显露点锋芒让别人看看。

吃柿子捡软的捏,生活中一些蛮横霸道的恶人之所以能如此得意一时,就因为社会上老实人太多。恶人作威作福、发火撒气往往专找那些软弱善良者,因为他们清楚,这样做并不会招致什么值得忧虑的后果。一个人的软弱事实上助长和纵容了别人侵犯你的欲望。

人是应该有一点锋芒的,虽然不必像刺猬那样全副武装,浑身带刺,但至少要让那些蛮横霸道的恶人感到无从下手,或者是让他们得不偿失。因此有时候就要改变自己软弱可欺的形象,进而树立一一副不好惹的形象,使他人不敢再来欺负你。

树立一个不好惹的形象,是确保自己不受欺侮的一条很重要的处世技巧。这一形象在时刻提醒那些恶人,招惹我是要承担后果并付出代价的。

在社会中生存,只要你显示出你是一个不受欺侮的人,你就能够做到不受气。也许你不必处处睚眦心报,只要你能抓住一两件事,大做文章,让冒犯者品尝到你的厉害,你就立刻能收到一种“杀鸡做猴”的效果,起到某种普遍性的威慑作用。这就好像是原子弹,除了在“二战”中牛刀小试外,没有在二战后的任何一次战争中使用过,但它的威慑力却无时不在。

哪些女性形象最不易受欺侮呢?这里不妨略举一二:

其一,泼辣的形象。所谓的泼辣,便是敢说别人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话,敢为别人不好意思为的举动。谁敢让他受气,谁当面就会下不来台。他敢说敢闹、敢拼敢骂,口才好,又敢揭老底儿,所以,很少有人敢引火烧身,自讨没趣。

其二,实力派形象。塑造实力派形象就是要你在平时就要注意展示你雄厚的力量,比如,令人仰慕的专业本领、广泛的人际关系网等,这些都会在周围的人群中造成一种印象,即,你是一个能量巨大的人,不发威则已,一旦发威则后果难当。所以。人们一般不敢招惹这类人物。

总而言之,树立一个不好惹、不受气的形象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一形象,就好比是种下了一棵大树,从此,你便可以在树阴下纳凉了。

在为人处世中我们提倡忍让,但"忍"并非软弱可欺。我们要善于软硬兼施。该软时软,该硬时决不退让。人生在世,待人接物,应当说更多的时候是软的,所谓有话好说,遇事好商量,遇事让人三分……都是人们待人接物中常有的态度和常用方法。但不是所有的时候软的手段都灵验,有的人就是欺软怕硬,敬酒不吃吃罚酒,好话听不进,恶话倒可让他清醒。这样,强硬的态度与手段就成为必要了。

到江州渔船上抢鱼的李逵,全无道理,好话听不进,后来碰到了浪里白条张顺。张顺把他诱进水里,施展水上的硬功夫,把个铁汉子黑旋风淹得死去活来,他才不敢冒失了,也才真正领教了逞强的苫头。浪里白条张顺,也是软的办法用尽,才来硬的,并且用计把李逵引到水里,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这样,张顺才能以己之长攻李逵之短。

就客观情况而言,在人们的交际活动中,软与硬的两手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如果有所偏倚,自己便要吃亏。也就是一个人如果太软,则易给人弱者的印象,觉得你好欺负,于是经常受到别人行为、言语、态度的戏弄与不恭。这种现象是普遍的,因为不可能指望人们修养都那么好,公正无欺地待人,而恰恰相反的是,更多的人们总多少有点欺软怕硬的毛病。因此,不可一味地软。当然,与人交际,也不可一味地强硬。一个人太强必然使人觉得他头上长角,浑身长剌,别人对他的态度是:“人狠了不逢,酒酽了不喝。”换句话说就是,人太狠我不惹你,惹不起你我躲得起!这是一般时候的态度。到节骨眼儿上,别人忍无可忍,如张顺和众多渔夫对付李逵,李逵就厄运难逃了。那时的李逵在水中淹得死去活来,要不是宋江来得及时,再拖延几口气的工夫,只怕李逵就要被张顺丢到江中喂鱼了。

所以,为了生活平安,办事顺利,初入社会的人,或者过分软弱、过分单纯的人,务必要了解软硬两手的效用,心理有点软硬两手交替着用的谋略与随机应变。

软硬兼施,随机应变,甚至可以用在情场上。而在男女双方,男子更须具备这种心理准备。

在情人及夫妻之间,也须恰当地有软硬两手。闹矛盾了,翻脸了,须有一方主动和解,抚慰对方,这是软的。但如果是原则问题,感情危机,则必须坚持原则,慷慨陈词,有勇气批评自己从心底爱着的人,并且不可让步,这是硬的一手。严格地说,只有经得住考验的爱情才是真实的,在原则上和稀泥,这不是勇者、智者和胜利者的心理状态与行为风格。

所以,软与硬,作为一种谋略,或者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无论何种场合,不可偏废。从理论上讲,软,体现友善、修养、通情理;硬则显示尊严、原则和力量。它作为软硬谋略的两个方面,存在的基础应是真实与合理,否则,软硬兼施便成了狡诈,虽得逞于一时,终究必吃大亏。

睿智女人———吴仪

吴仪,中国政坛一道美丽的风景。

“如果有一天你身处一个无人的荒岛,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我要垦荒,为自己创造生存的空间。”

1992年,出访俄罗斯的吴仪在出席一次晚宴后,接受了一群记者的采访,她在这次采访中的回答语惊四座。

1991年,吴仪被调到外经贸部担任副部长,主管让很多官员头痛的中美知识产权谈判,这是一个突然的考验,因为前任突然病倒了。在这场痛苦拉锯战中,吴仪落下了失眠的毛病,但也是在这个阶段,吴仪让人体会到了她敏锐的思维、雄辩的口才和不卑不亢的态度。

美国前贸易代表坎特,是一位世界闻名的难以对付的强硬谈判高手,但在多次就中美贸易和吴仪交锋后,她却把自己的绰号“铁娘子”送给吴仪。

吴仪在多次对美谈判中的卓越表现,让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尤其是中国妇女对她景仰不已。她主持的每次新闻发布会,都要留出时间让记者提问。她出现在任何公众场合,总是衣着典雅,花白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曾经为女部长们色彩顾问的于西蔓女士谈到:“在中国的女部长里面,我最喜欢吴仪的装束。”

吴仪的个人魅力,在她主管外经贸部时体现得淋漓尽致。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中美贸易每次产生摩擦,美国就拿中国的纺织品做文章,中方反应至少快则一个星期,慢则一个月也说不定。有一次,当美方仍旧将那套陈词滥调抛出后,吴仪第二天就公布了贸易报复清单。这一迅速反应让美国人为之震惊,从此在提出限制贸易清单时要谨慎许多。

有媒体统计,在中美贸易摩擦最为剧烈的1995年,吴仪是当年在电视上曝光率最高的女部长。电视台也乐于播放吴仪的新闻,因为收视率有保证。

2003年,SARS考验当前,吴仪又一次受命于危难之中,以副总理而兼任卫生部部长。在全世界的目光瞩目下,她又像11年前一样失眠了。在她的直接指挥下,中国建立了疫情每日通报制度,广东省与香港则直接通报体系。SARS疫情最终在很短时间内被控制住,世界恢复了对中国的信心。

2007年12月24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中国国际商会会员代表大会上,面对之前中国贸促会会长万季飞曾发出请其退休后担任该会名誉会长的真诚邀请,坦率并不失幽默地说:“我在明年‘两会’后会完全退休,在我给中央的报告中明确表态,无论是官方的、半官方的、还是群众性团体,都不再担任任何职务,希望你们完全把我忘记!”

但她不会被忘记。

她是“救火队员”,从中美谈判到扑灭非典疫情,再到药品食品安全,总有棘手的大麻烦等待她去解决。她“比乡镇女干部还要容易接近”。下基层考察时,她曾高喊:“干部们给我退下去,农民朋友们走上来。”

一头银发,大气威严的风度,还有那些真情流露的话语。在南方报业旗下的奥一网上,一份寄语吴仪的调查,短短几天就有16017条留言。一位广东网友说:“孑然一身,却心系苍生。只要有良知的中国人,都会爱您。祝福您有一个幸福的晚年!”

《南方周末》评论文章称,虽然这比不上她曾经任何一次的临危受命,但因为告别在即,她对于交出官位、权力的淡然与从容,才更容易让人们想起她过去的种种,愈发珍惜她这样的个性官员。

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也许对“士为知己者死”最有体会:“我跟吴仪熟悉起来,是在2003年“非典”期间。那时候,谣言满天飞。最困难的时候,她站出来了。当时一些人总觉得自己是对的,更有些人想糊弄过去,她却很谦虚地问我:‘钟院士,您觉得我们应该怎么做?’她让我在全国的电视台做了几次节目。我用幻灯片来告诉公众,全国“非典”的情况如何,应该怎么样来防止感染。后来,我被举荐为中华医学会会长,这个职务以前都是由卫生部老领导担任的。

知识分子都讲“士为知己者死”,我得到了她很大的尊重,我觉得她信任我,我就一定要干好。如果有机会再见到吴仪,我只想对她说一句话:“我,对得起你!”

吴仪就是这样一个人,中国面向世界的亮丽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