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小时候的梦想吗?你还敢说出你当初的梦想吗?不论梦想是什么,有梦想,就不—样!
管理者应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商业世界太多的尔虞我诈,给人们留下了这样的刻板印象:商业与人性无法共存。事实上,优秀的商人有—个共同特征:就是不忘本,在他们身上始终保留着人性温情的那一面。讲义气、勇于承担,往往这样的人,走得更远。所以,著名经济学家成思危才说:“商人和企业家的区别在于:商人以获利为目的,千方百计追求利润最大化;企业家则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企业家越有责任感、使命感,企业的发展越迅速。”优秀的企业家从来都不是纯粹的商人,在骨子里还存在着某种普世情结。唯其如此,他们才成为值得尊敬的人,他们所带领的企业才得以走得更远。
2010年7月14日,求伯君邀请雷军重返金山执掌网游与毒霸项目;2011年7月6日晚间,金山软件宣布董事长兼CEO求伯君退休计划,董事会提名委员会提名雷军出任董事长一职。2011年7月11日,雷军正式回归,出任金山软件公司董事长。
雷军即将重返金山之时,知情人士分析,金山正处于周鸿袆微博事件引发的惨淡期,上市三年了却依然不见好转,这时候股东、股民及员工都希望有一个人能够站出来扭转乾坤。这是一次豪赌,外界都说,回去困难重重,能不能重振金山,是个巨大的未知数,雷军一直都很害怕失败,他不能回去。但是,雷军回归了。
对此,外界的“权谋论”纷纷说,他是冲着“老大”的地位而来。有好事者说,三年前雷军离开本身就实属不甘,当时他借助上市居功自傲,向董事会申请做一把手,被拒绝才无奈离开。离开的这三年里,他也一直在收购金山的股票,伺机扳倒求伯君。这一次的回归,就是为了取代求伯君的地位。甚至有更险恶的理论说,360与金山安全的微博大战,雷军是幕后黑手。为了暗战求伯君,他不惜拉金山下水,指示手下刺激周鸿袆,借好战的周鸿祎之手令金山天下大乱,乱到求伯君无法收拾,他好乘机回归……
舆论的力量有时候就是这么可怕。今天,人们发现雷军越来越活跃,而雷军很委屈,他说自己完全是“被高调”。事实上,在很多人都在开微博、玩微博的时候,雷军一直都没有开通。离开金山之后,他一直保持着心境平和的低调生活,很少因为外界说什么而影响到自己的心态和判断。但是,这一次“雷军和求伯君暗斗三年”的报道,让他第一次坐不住了。为辟谣他开微博了,必须把事情说清楚,否则对金山的股东和小米的同事们就是不负责任。
雷军公开说过:“我不能讲我有多拽,但事实是,金山董事会一直在找我谈,那时候我已经创办了小米,我要回金山去了,小米怎么办?一年以后我也是兄弟情义没办法,求总要退休了,我只能回去接任董事长一职。”
不了解他的人说他虚伪,而在内部人士看来,雷军的回归实属义气之举,放着自己的小米大业、接手金山这个烂摊子,雷军的内心情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的确,金山是雷军一生都将挥之不去的一个难以割舍的情结。当初,出售掉自己一手创办的卓越网,雷军很长一段时日都无法摆脱失落感,“就像卖掉自己的子女一样”,何况是一度看作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金山呢?如果金山困难之时自己不站起来竭力挽救,那么此生又将如何悔恨失落呢?
对于和雷军一样最早加入金山的那批人而言,金山是“黄埔军校”,更是见证他们青春无悔的地方。正如雷军在博客中所写的那样:“我的青春,我的金山。”很多人都把自己人生最美好的岁月献给了金山。当年,尾随雷军离去的那些金山精英,他们都已创业成功,取得了很抢眼的成就,虽然他们人不在金山,却一直心系金山。所以,雷军回归金山的消息流出后,支持声一片,股票立时大涨,拳拳之心足以管窥。
在金山的l6年里,雷军一直被认为是“IT界劳模”,早上9点上班,晚上11点回家。没有深厚的情感支撑,谁会如此卖命?在很多金山人中,雷军不只是金山的经营之神,更是“精神领袖”。2007年离开金山之后,为了稳住金山士气,雷军还动不动“回家”和求伯君一起到金山各地分公司去逐一安慰员工。
尽管雷军和求伯君在梦想的实现方式上存在分歧,但是他们的目标始终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金山的明天好。为了金山,他们同样愿意付出一切。金山是求伯君的心血结晶,又何尝不是雷军的呢?有人甚至这样说,如果说求伯君代表着金山的WPS时代,那么雷军意味着整个金山时代,他才是金山的“代言人”。老一辈金山人都毫不怀疑雷军回归金山的真心。
在回归的那天,雷军这样坦陈自己的心声:“我知道金山是多么重的一副担子,我知道很多人在看着我,尤其是我们的员工,我们的用户,我们的股东在看着我,我说我只能拼命往前冲。”
面对“物是人非”的金山,雷军没有说太多,一向务实的他这样表达个人对于公司的真心:自愿锁定其持有金山软件的所有股份——在1年内,不以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出售所持股票;在2~3年内,不以任何方式直接或间接出售超过50%以上的所持股票。既然决定回来了,就要把自己和金山绑死。
在现代企业中,企业家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企业所有者企业家,作为所有者他们仍从事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另一类是受雇于所有者的职业企业家或称作职业经理人。在中国,通常情况下,企业家指的是第一种类型。
中国的企业家,出现于改革开放之后,真正的企业家群体形成于民营企业和股份制企业大发展之后,也就是说对企业有了所有权或者部分所有权之后。因为有了产权,所以企业家能够决定企业发展的方向,说得再直白一点,企业家有权决定企业现在做什么或不做什么、有权决定企业将来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我们都知道,办企业是将本求利,因此,为了获取更高的利润,往往成为企业家追求的目标。再因此,企业家的逐利与资本的逐利往往重合在一起,于是,企业家往往容易浮躁、容易纵容资本流向投资回报更高的产业、项目。用一句俗语来形容就是“这山望着那山高”,而且经常如此。
我们当然不能指责也不应该指责企业家和资本的逐利性,但是我们不赞同把逐利作为经营企业的唯一目的。企业家,尤其是有相当规模资产的企业家,应当具有企业家精神。
什么是企业家精神?中外专家学者对此有多种理解和阐述,综合起来有这样一些方面的内容:创新是企业家精神的灵魂,冒险是企业家精神的天性,合作是企业家精神的精华,敬业是企业家精神的动力,学习是企业家精神的关键,执着是企业家精神的本色,诚信是企业家精神的基石。
的确,这些方面是企业家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这些素质在某个企业家身上凝聚的多少,或者说这些素质的比例的不同,决定了这个企业家所办的企业能否成功、成功的程度如何。但是,一个真正的企业家,仅仅具备上述素质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他得具有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这才是企业家精神中最关键的。
一个企业家如果没有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那他充其量只不过是一部赚钱的机器,也许是一部非常善于赚钱的机器。而一个对社会负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企业家,他不会被单一的逐利牵着鼻子走,他一定有自己的理想,立足于有益于社会的理想。纯粹为了逐利而去办企业,与为了某个理想去办企业,以实现了理想而得到利益,出发点不同、做事情的境界不同、对社会的贡献也不同。
再回到发展实体经济上来。做实体是要有理想的,是要长期坚持的,外国的奔驰、西门子、通用、微软、苹果、松下、丰田等,中国的联想、海尔、万向、娃哈哈等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如果这些企业仅仅以逐利为目的,也一窝蜂地追逐高回报而离开了实业,会有今天的成果吗?会为社会的发展乃至造福人类做出重要贡献吗?当然并非所有的实体企业都能够做到上述企业那么大,但是,即使是小微企业,踏踏实实地做,有多大能量发多大光,也是对社会的贡献。涓涓细流能够汇成江河。
雷军一直秉持着这样的价值观:做企业的人是分层次的,资本家就是赚钞票的,他的社会责任意识很淡,除了钱就是钱。然后是实业家,实业家都是以社会责任感为本的,有社会责任感,向国家缴税,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真正的企业家是为了社会的,没有明显的社会效益是不会去做的。我希望专家静下心来,以对社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踏踏实实做实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