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善于运用避锐击惰的强大威力,可以使企业起死回生。
万向集团的董事长鲁冠球,这位被《半月谈》杂志称为“从田野走向世界”的企业家,从三间破草房的铁匠铺起步,到现在已发展成为出口创汇1078万美元的公司老总,他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
我们从他的经营决策中,能够看到避锐击惰的影子来。
杭州万向节厂的前身——宁围农机厂,原来是一个只有职工7人的铁匠铺,产品有镰刀、锄头、轴承、铁耙、万向节等。在鲁冠球的经营下,虽然有所发展,成为主要生产万向节的乡镇企业,但在全国的汽车配件行业中,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兄弟。激烈的市场竞争,常把鲁冠球弄得精疲力竭。
1979年,我国能源紧张,汽车生产缩减,汽车配件也受到波及。订货减少,使这个厂万向节产值直线下降。企业经营日趋困难,上级部门规劝这个厂转产自行车。但鲁冠球了解到自行车行业竞争更为激烈,自己家业小、底子薄,根本就没有能力与那些老牌大企业竞争。
出路何在?必须有拳头产品,企业才能打出天下。鲁冠球深知这一道理,并开始为此而奋斗。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油田的开发,使能源紧张的矛盾有所缓和,而且公路运输也有很大的发展。报纸上国家对汽车货运指标的规定触动了鲁冠球的神经。他想:既然汽车运输有较大发展前景,那么汽车修理和汽车配件行业相应也会得到发展,万向节生产的市场状况将来一定会有所变化。
万向节的生产在当时为大国营厂所垄断,并且市场已经是供过于求。但鲁冠球了解到,进口汽车的万向节无人生产,原因是进口汽车型号多、批量小、工艺复杂、利润不多。进口汽车的万向节都是国家花外汇进口而来的。如果自己的厂子能够生产进口汽车的万向节,不仅能避开大厂的锐气,避开市场竞争的热点,摆脱企业当前的困境,而且还能为国家解决急需。
吃透这些情况后,鲁冠球从北京中汽公司拿到了生产万向节的指标。主攻方向确定后,全厂上下齐心协力,按照国内一流企业的技术标准集中精力搞技术改造,更新设备,制定新的工艺流程,提前生产出了合格的产品。
在半年后的全国汽车配件订货会上,这个厂首批生产的万向节被订购一空。几年的时间里,这个厂就发展成为全国生产万向节配件的三家重点厂家之一。
鲁冠球正是采用避锐击惰的方法,才使万向节厂走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