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过于执著的人活得很累(1 / 1)

一生三舍 孙郡锴 6463 字 1天前

1.正确认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张萍今年34岁,专科毕业后,在一家建筑设计院做资料员。院领导多次找她谈话,暗示她这只是暂时的,希望她不要有压力,要多钻研业务,院里缺的是设计精英,根本不缺资料员,只要她能表现出自己的实力,一有机会就马上将她调出资料室。

可是张萍不这么看,她觉得自己之所以受到“冷遇”,其实是别人觉得她文凭太低,于是她从当资料员那天起,就厌烦这个工作,因为这离她的理想太远。她想做设计工程师,可是她设计的几个工程,无一例外地都被毙了。她很虚荣,总想在设计院出人头地,看走业务这条路不行,她就想在学历上高人一头,于是一心想考研究生,甚至还规划好了硕士研究生读完再读博士。

可是现实与理想之间毕竟是有着很大差距的,由于底子太差,张萍连续考了三年都没有考上研究生。但是她权衡来权衡去,觉得还是应该先把硕士学位拿下来再搞业务比较好。她觉得,反正自己已经是设计院的人了,搞专业什么时候都可以,就算再来新人也得在她后面吧,否则自己的专科文凭将使自己在设计院抬不起头来。

终于有一天,院长非常客气地找她谈话,委婉地表示:设计院虽然有很多人,但每个人在各自领域中都必须具有自己的贡献和不可替代性,可是她却一点也没有,没有哪个单位能够容忍一个出工不出力的员工,所以她从现在起待岗了。

在今天竞争激烈的职场上,张萍为自己不切实际的“志向”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她曾是那样地喜欢设计院,喜欢这个职业,别人也给了她这个机会。但不幸的是,她没有把它做好。她的失误就在于她没有及时放弃自己所谓的“志向”,而是不识时务地“一条道走到黑”。

自古以来,我们就提倡做任何事情都必须有坚毅的品格和坚强的意志,应该具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即使撞到南墙也不要回头。但是,我们在具体工作中还是应当进出有度,不拘一格,这样才会适合时宜,才符合社会和自然千变万化的意志,也只有如此才能够离成功越来越近。

2.去往罗马的路不止一条

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喜欢朝着自己既定的目标奋力拼搏,但却不是每个人的愿望和理想都能实现。那些搏击一世却未获成功的人,会不会是因为他生命中真正精华的部分被自以为“不是最好的”,而从未得以展示呢?

赵明是华东师范大学的年轻教授。刚刚结婚,他妻子就患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卧床不起。女儿出生后,妻子的病情更加重了。面对常年卧病在床的妻子、刚刚满月的女儿,事业上刚刚起步的赵明一筹莫展、心事重重。

一天,他看着怀中的女儿,突然想到,能不能把自己的研究方向定在儿童语言的研究上来?从此,妻子成了他最佳的合作伙伴,可爱的女儿成了最好的研究对象。家里处处都是纸片和铅笔,女儿一发音,他们立刻作下记载,同时每周一次用录音机记录下文字难以描述的声音。就是这样六年如一日,转眼到了女儿上学的时候,他和妻子开创了一项世界纪录:掌握了从出生到6岁之间儿童语言发展的规律,而国外此项研究记录最长的只到3岁。赵明接着把自己的研究成果编辑成书出版发行,在国内外的语言界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赵明也因此成为儿童语言研究方面知名的专家。

确实,很多时候,埋没天才的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条条大道通罗马。成功的路不止一条,不要循规蹈矩,更不要放弃成功的信心,既然此路不通,就不要非拴死在这一棵树上。换条路试试,也许成功就在不远处。

有一种鱼,长得很漂亮,银鳞燕尾大眼睛,平时生活在深海中,春夏之交溯流产卵,顺着海潮漂游到浅海。渔民捕捉它的方法挺简单:用一个孔目粗疏的竹帘,下端系上铁,放入水中,由两只小艇拖着,拦截鱼群。这种鱼的“个性”很强,不爱转弯,即使闯入罗网之中也不会停止。所以一只只“前赴后继”地陷入竹帘孔中,帘孔随之紧缩。竹帘缩得愈紧,它们愈愤怒,更加拼命往前冲,结果都被牢牢卡死,最终被渔民所捕获。

人类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总喜欢给自己加上负荷,轻易不肯放下,自诩为“执著”,我们执著于名与利,执著于一份痛苦的爱,执著于幻想的美梦,执著于空想的追求。数年光阴逝去之后,我们才枉自嗟叹于人生的无为与空虚。我们常常自我勉励:“我想当科学家”,“我一定要得到诺贝尔文学奖”……可是很多时候,这些理想与追求反而成为了我们的一种负担,好像冥冥之中有人举着鞭子驱逐着我们去追求一些我们可能永远也追求不上的东西。

在现实生活当中,我们常常因为不能放弃、不肯放手,而不得不面对许多无奈的痛苦,其实这些让我们身陷其中不可自拔的困境,貌似无法解脱,实际上在我们懂得了放弃的艺术之后,一切都会变得豁然开朗了。

3.执著也要有个限度

执著是寻求解脱的禁忌,古来如此。难怪六组惠能的《坛经》上说——“善知识,内外不住,去来自由,能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

执著或许在某些时候能够产生积极的效应,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执著未必是件好事。唐代著名的高僧寒山禅师所做过的《蒸砂拟作饭》的诗偈,正含此意——

蒸砂拟作饭,临渴始掘井。

用力磨碌砖,那堪将作镜。

佛说元平等,总有真如性。

但自审思量,不用闲争竞。

寒山禅师的这首诗偈与“磨砖成镜”这一公案的禅理相同——

开元中,有沙门道一住传法院,常日坐禅,师知是法器,往问曰:“大德坐禅图什么?”

一曰:“图作佛。”

师乃取一砖于彼庵前石上磨。

一曰:“师作什么?”

师曰:“磨作镜。”

一曰:“磨砖岂得成镜邪?”

师曰:“坐禅岂得作佛邪?”

后人常以“磨砖成镜”,来比喻哪些执著于无望事情的愚蠢行为。在寒山禅师的这首偈中的前四句连用“蒸砂做饭”、“临渴掘井”两个禅宗话头和“磨砖成镜”这一著名的禅门公案,都指出参禅若寻不得正确途径,即便是有执著精神,也必然是南辕北辙、一事无成。

神赞和尚原来在福州大中寺学习,后来外出参访的时候遇见百丈禅师而开悟,随后又回到了原来的寺院。他的老师问:“你出去这段时间,取得什么成就没有?”神赞说:“没有。”还是照着以前的样子服侍师父,作些杂役。

有一次老师洗澡,神赞给他搓背的时候说:“大好的一座佛殿,可惜其中的佛像不够神圣。”见到老师回头看他,神赞又说:“虽然佛像不神圣,可是却能够放光!”

又有一天老师正在看佛经,有一只苍蝇一个劲儿地向纸窗上撞,试图从那里飞出去。神赞看到这一幕,禁不住做偈一首:“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

他的老师放下手中佛经问道:“你外出参学期间到底遇到了什么高人,为什么你访学前后的见解差别如此之大?”神赞只好承认:“承蒙百丈和尚指点有所领悟,现在我回来是要报答老师您的恩情。”

神赞见到老师为书籍文字所困,不好意思直接点明,只好借助苍蝇的困境来指出老师的不足。文字语言都是一时一地的工具,事过境迁再执著于文字,就如同那只迷惑的苍蝇一样总是碰壁了。

倘若一个人能够放下心中的那份执著,破除心里的固执念头,人生将会少许多烦恼、多些成功。相反,如果我们过于执著于那些本不该执著的事情,我们将会迷失更多的人生。

曾经有一对大学同学,他们彼此深恋着对方。后来因为一件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闹翻了。毕业后,他们天各一方,各自走过了一条坎坷的人生旅途。他们的婚姻都不太美满,所以时时怀念年轻时的那段恋情。如今他们都老了,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又相聚了。

他问她:“那天晚上我来敲你的门,你为什么不开门?”

她说:“我在门后等你。”

“等我?等我干什么?”

“我要等你敲第10下才开门……可你只敲了9下就停下来了。”

这个女人为这事后悔不已。她后悔自己过于执拗,她完全可以在他敲第9下的时候将门打开,或者在他离去时把他叫回来,这样她已经很有面子了,为什么非要坚持等那第10下不可呢?

这段遗憾仅缘于女人过于执著那多出来的一次敲门而已。其实,人生有很多无谓的错过,有时是因为固执地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人生苦短,韶华易逝。选定目标就要锲而不舍,以求“金石可镂”。但如果目标不合适,或客观条件不允许,与其蹉跎岁月,徒劳无功,还不如干脆放下。当你放下那些宏大而美丽的理想,选择伸手可及的目标时,或许局面会瞬间柳暗花明,实实在在地幸福正等在你的身旁。

4.放人一马又何妨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高等动物。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人要在世间立身,就应该学会处世。时代著名学者吕坤认为,善处世“只于人情上做功夫”。

世间的人之常情是怎样的呢?吕坤认为:闻人之过则津津乐道,闻己之过则百般掩饰;见名利尽揽身上,见过失尽推他人;从薄处去推究他人情感,从恶边去揣度他人之心,这是天下人的通病。那么,怎样才能消除这些病痛呢?

吕坤认为,首先要律己。自身要做到心诚,“诚则无心”,要有识见,身处污泥不被其玷污,不要把“你我”二字看得过于透彻,要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更重要的一点是要善于体察自己的过失。相对地说,客观公正地对待他人的过失比较容易些,而坦诚公正地认识自己就非常困难了。这是由于私欲等主观因素和非主观因素所造成的。所以每日“三省吾身”,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认识自我是安身处世的重要前提。

其次,要善于宽厚待人。由于人的能力有大有小,天下的事情应听凭各自的方便,决不能强求做到整齐划一,一刀切,只要能把事情办成就行。否则的话,即使人情备受痛苦,也是于事无补的。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正确对待他人的过失和错误上,吕坤提出了一系列的积极主张。如不以己所长而责备别人,责备人应留有余地,要谅人之愚,体人之情等等,一字概括,即为恕字。这里,吕坤指出劝善应以教育为主,既要指明对方的错误,使对方改过自新,又要考虑对方的承受能力。要分析对方的心理特点,千万不可以权压人,以理压人,以法压人,把对方逼上绝路。那只能使对方负隅顽抗,更加肆无忌惮。吕坤认为,人一旦到了无所顾忌的地步,就无所谓尊严、刑罚和事理了。因此,对于犯有过失的人,特别是偶尔失足的青少年,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心诚则灵,这样感化别人,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吕坤真不愧是一位伟大的教育思想家。当然,现代社会是法制社会,应该以道德教化与法治并重,过分地强调一点,而忽视另一点的做法都是片面的。

《吕氏春秋·举难》中说:世界上找一个完人是很困难的,尧、舜、禹、汤、武,春秋五霸亦有弱点和缺点,比尧舜禹还要圣明的神农、黄帝犹有可指责的,并不是只有尧舜汤。“材犹有短,故以绳墨取木”,就是作为栋梁之材的人,也有短处,不然为什么要用绳墨来把栋梁之材加工得又方又直呢?“由此观之,物岂可全哉!”所以天子不处全、不处极、不处盈。全则必极,极则必盈,盈则必亏。“先王知物不可全也,故择务而取一也。”

孟子说:君子之所以异于常人,便是在于其能时时自我反省。即使受到他人不合理的对待,也必定先反省自己本身,自问,我是否做到仁的境界?是否欠缺礼?否则别人为何如此对待我呢?等到自我反省的结果合乎仁也合乎礼了,而对方强横的态度却仍然不改。那么,君子又必须反问自己:我一定还有不够真诚的地方。再反省的结果是自己没有不够真诚的地方,而对方强横的态度依然故我,君子这时才感慨地说:“他不过是个荒诞的人罢了。这种人和禽兽又有何差别呢?对于禽兽根本不需要斤斤计较。”

事实上,按照一般常情,任何人都不会把过去的记忆像流水一般地抛掉。就某些方面来讲,人们有时会有执念很深的事件,甚至会终生不忘。当然,这仍然属于正常之举。谁都知道,怨恨会随时随地有所回报。因此,为了避免招致别人的怨愤,或者少得罪人,一个人行事需小心在意。《老子》中据此提出了“报怨以德”的思想。孔子也曾提出类似的话来教育弟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其含义均是叫人处事时心胸要豁达,以君子般的坦然姿态应付一切。

《庄子》中对如何不与别人发生冲突也作了阐述。有一次,有一个人去拜访老子。到了老子家中,看到室内凌乱不堪,心中感到吃惊。于是,他大声咒骂了一通扬长而去。翌日,又回来向老子致歉。老子淡然地说:“你好像很在意智者的概念,其实对我来讲,这是毫无意义的。所以,如果昨天你说我是马的话我也会承认的。因为别人既然这么认为,一定有他的根据,假如我顶撞回去,他一定会骂得更厉害。这就是我从来不去反驳别人的缘故。”

从这则故事中可以得到如下启示:在现实生活中,当双方发生矛盾或冲突时,对于别人的批评,除了虚心接受之外,还要养成毫不在意的功夫。人与人之间发生矛盾的时候太多了,因此,一定要心胸豁达,有涵养,不要为了不值得的小事去得罪别人。而且,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喜欢论人短长,在背后说三道四。如果听到有人这样谈论自己,完全不必理睬这种人。只要自己能自由自在按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又何必在意别人说些什么呢?

每个人都生活在人群中,有人的地方自然会有矛盾,有了分歧、不和怎么办?很多人就喜欢争吵,非论个是非曲直不可。其实这种做法很不明智,吵架又伤和气又伤感情,不值。不如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俗话说家和万事兴,推而广之,人和也万事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际交往中切不可太认死理,得饶人处且饶人,装装糊涂于己于人都有利。

5.不争,不足以立志;不让,不足以成功

他缔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江湖,他是万千读者追捧的偶像,他的名字叫古龙。然而,古龙除了有惊世骇俗的才华,更有着超越常人的处世智慧和宽广胸襟。

经过多年艰辛的打拼之后,古龙终于在文坛拥有了自己的一席之地。武侠小说的一代宗师金庸先生更是对他推崇不已。两人相识之后,就常常结伴同游。后来,古龙因为一些债务原因,手头有些拮据,金庸先生便帮他联系了一个日本的出版商。对方非常欣赏古龙的才华,便邀请二人当面晤谈。

双方见面之后,会谈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因为文化的差异,彼此先是在讨论文学创作上有了分歧,接着,古龙发现对方在客气的外表下总是透着一股傲慢,尤其是对中国当代文学,很有些看不上眼。场面有些尴尬,金庸先生总是大度地微笑着缓和紧张的气氛,古龙的话越来越少,渐渐沉默起来。

酒过三巡,对方的酒兴渐渐高涨起来,不停地催服务生上清酒。古龙和金庸两人都有些不胜酒力了,便开始推辞起来。不料对方忽然露出了鄙夷的神色,一语双关地说道:“你们中国的小说家也不过如此嘛!”

金庸连忙转过头,紧张地看着血气方刚的古龙。让他没想到的是,古龙并没有暴跳如雷,而是微笑着缓缓说道:“这么小的杯子怎么能尽兴呢?来,换脸盆喝!”说着,他亲自取来三个脸盆摆在大家面前,然后用清酒倒满自己面前的脸盆,高高举起。“干!”说着,他端起盆,仰头就喝了起来,坐在一旁的金庸惊得说不出话来,日本出版商更是傻了眼。古龙喝到一半,对方连忙跑过来拉住他,嘴里不停地说道:“古先生,我佩服你!不要再喝了!”

事后,日本出版商再也没有过傲慢的表现。金庸悄悄问酒醒后的古龙,真的能喝得下那么多酒吗?古龙憨笑着告诉他,其实自己也喝不了那么多酒。只是他一直觉得,对善待自己的人,自己就必须还以善良;对待轻视自己的人,就必须坚决反击,何况是事关作家的尊严和民族感情。

从那之后,金庸先生不止一次在朋友面前提起这件事情,并且一再表示,古龙身上的侠气精神让他一生都无法忘记。

随着古龙名气的与日俱增,他的小说也越来越炙手可热。在利益的驱使下,很多人开始效仿他,挖空心思,想方设法利用古龙的名气为自己谋利,甚至有人开始冒充古龙的名字写小说。

一天午后,一个朋友在市场上发现了几本冒充古龙先生新作的小说,异常气愤。他立刻买下了几本,气呼呼地来到古龙的家里。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一向争强好胜的古龙并没有生气,反而津津有味地读了起来。读了一会儿,他轻轻放下书,什么也没说。坐在一旁的朋友按捺不住了,问他为什么不追究。古龙微笑着告诉他:“这本小说的风格,我一看就知道是谁写的。我也非常反感这些抄袭模仿、假借之笔的龌龊行为,可这个作者我认识,他的家境非常贫寒,不过是以此来糊口罢了。如果我去举报他,那他全家人都可能饿肚子。得饶人处且饶人,何况他的原因很特殊;再说,他的文笔很不错,我不忍心就让他这样毁在我手里。”朋友听完他的话,钦佩不已。

不仅如此,古龙还特别留心冒充自己写小说的作者当中才华出众的,并且想方设法帮助他们。在古龙的帮助下,很多年轻人崭露头角,而且都和古龙成了朋友。

正因为这种博大的胸怀,使得古龙先生故去之后,台湾迅速成长起来一批新的优秀小说家。也正因为如此,虽然古龙人已逝,他却在很多受过他帮助的人心中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并将这份豁达与博爱继续传递下来。

古龙的争,不是莽夫之争,而是血性之争,为自身尊严而争,为民族荣誉而争;古龙的让,不是懦弱退缩,而是心怀博爱,不计小利,为更多有才情抱负的人提供机会,更加让人佩服一生一世。血性与宽容,是苍鹰的两只翅膀,不争,不足以立志;不让,不足以成功。

6.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吕尚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谋略家、政治家和军事家,俗称姜子牙。姜子牙生活在商朝末年,当时纣王无道,荒**无度,社会矛盾急剧激化。与此同时,商王朝的诸侯国周国迅速崛起,国君西伯昌(后为周文王)励精图治有取代殷商之势。姜子牙生逢乱世,虽有经天纬地之才,无奈报国无门,潦倒半生。他曾在商王宫中做过多年吏卒,虽然职低位卑,却处处留心。他看到纣王沉湎酒色,荒废国政,几次想冒死进谏。一则想救民于水火,二则可以因此受到纣王赏识,求得高官厚禄。然而姜子牙后来见到大臣比干等人皆因直谏而丧生,只好把话咽回肚中,他料定商朝气数将尽,纣王已不可救药,自己不愿糊里糊涂地替纣王殉葬。于是,他决定改换门庭。

当时,西伯昌立志复兴周国,除掉纣王,求贤若渴,正是用人之时。吕尚为了引起西伯昌的注意,便在渭水之滨的兹泉垂钩钓鱼。这个地方风景秀丽,人迹罕至,是个隐居的好地方。姜子牙并非要老死林下,而是在此静观世变,待机而行。

这一天,吕尚听说西伯昌要来附近行围打猎,便假装在兹泉垂钓。这时候,姜子牙还是个无名之辈,西伯昌当然不会认得他,但姜子牙却在朝歌见过西伯昌。为了引起西伯昌的注意,姜子牙故意把鱼钩提离水面三尺以上,钩上也不放鱼饵。果然,西伯昌觉得奇怪,便走上前问道:“别人垂钓均以诱饵,钩系水中,先生这般钓法,能使鱼上钩吗?”

姜子牙见西伯昌对人态度谦和,果然是个非凡人物,便进一步试探道:“休道钩离奇,自有负命者。世人皆知纣王无道,可是西伯长子就甘愿上钩。纣王自以为智足以拒谏,言足以饰非,却放跑了有取而代之之心的西伯昌。”

西伯昌闻言,大吃一惊。心想:这位老人身居深山,何以能知天下大事?更为不解的是,他怎能把我西伯昌的心迹看得这么透彻?定然不是凡人!连忙躬身施礼,说道:“愿闻贤士大名?”

“在下并非贤士,老朽吕尚是也。”

“刚才偶听先生所言,真知灼见,字字珠玑,不瞒先生,在下就是你说到的西伯昌。”

姜子牙装出吃惊的样子,惶恐地说:“老朽不知,痴言妄语,请您恕罪。”

西伯昌连忙诚恳地说道:“先生何出此言!今纣王无道,天下纷乱,如先生不弃,请您随我出山,兴周灭商,拯救黎民百姓。”

姜子牙假意客套了一番,随即同西伯昌一起乘车回宫,一路上纵论天下大势,口若悬河。西伯昌更是与之相见恨晚,回宫之后,立即拜吕尚为太师,倚为心腹。从此以后,姜子牙官运亨通,飞黄腾达。

俗话说,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作为一个老谋深算的政治家,吕尚略施小计便攀上了西伯昌这棵大树,弃暗投明,跳槽做了周国的太师。倘若他抱定忠臣不事二主的陈腐观念,恐怕到老到死也不过是纣王宫中的一名小吏,永无出头之日。

7.识时务者为俊杰

三国时,曹操历经艰险,在平定了青州黄巾军后,实力增加,声势大振,有了一块稳定的根据地,于是他派人去接自己的父亲曹嵩。曹嵩带着一家老小40余人途经徐州时,徐州太守陶谦出于一片好心,同时也想借此机会结纳曹操,便亲自出境迎接曹嵩一家,并大设宴席热情招待,连续两日。一般来说,事情办到这种地步就比较到位了,但陶谦还嫌不够,他还要派兵500护送曹嵩一家。这样一来,好心却办了坏事。护送的这批人原本是黄巾余党,他们只是勉强归顺了陶谦,而陶谦并未给他们任何好处。如今他们看见曹家装载财宝的车辆无数,便起了歹心,半夜杀了曹嵩一家,抢光了所有财产跑掉了。曹操听说之后,咬牙切齿道:“陶谦放纵士兵杀死我父亲,此仇不共戴天!我要尽起大军,洗劫徐州。”

将曹操的遭遇与刘备的情况进行比较,不难看出,刘备仅死了一个义弟关羽,曹操却死了一家老小40余人,曹操的恨应该更大更强烈。然而,当曹操率军攻打徐州报仇雪恨之时,情况发生了变化,吕布率兵攻破了兖州,占领了濮阳。怎么办?这边大仇未报,那边情况又发生了变化。如果曹操被复仇的心态所左右,那么,他一定看不出事情的发展趋势,也察觉不出情况的危急,就如同刘备伐吴一样。但曹操毕竟是曹操,他是一个十分冷静沉着的人,也是一个非常会控制自己心态的人。正因如此,他立刻便分析出了情况的严重性,他说:“兖州失去了,这就等于让我们没有了归路,不可不早做打算。”于是,曹操便放弃了复仇的计划,拔寨退兵,去收复兖州了。曹操的这个决定正确吗?当然正确。因为,这个决定没有受他复仇心态的任何影响,完全建立在他自己冷静的心态之上。因此,曹操才能够摆脱这次危机,保住了自己的地盘和势力。

事情是复杂多变的,感情常常左右人们的理智,使人们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做出错误的分析和判断。因此,一个被感情左右的人一定是一个不成熟的人,所以在做选择时,要理智分析。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8.不要跟现实过不去

1965年,45岁的作家马里奥·普佐完成了他的第二部小说。

作为一个追求纯粹文学艺术的作家,他看起来还算顺利,作品受到了一些好评。如果照此写下去,他可能会渐渐地成为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纯文学作家。但此时,普佐已经债务缠身,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有困难。于是,他调转航向,放弃了创作的初衷,改写通俗类小说。三年后,《教父》一书出版,创造了当时的销售纪录。

1970年,30岁的艺术影片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遇到了与普佐非常相似的窘境。

他执导的几部艺术类影片票房几乎颗粒无收,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究竟欠了哪些人多少债务。在走投无路之际,派拉蒙公司派人与他商谈改编拍摄《教父》一事。这位追求艺术的导演匆匆地看了几页原作,就觉得大倒胃口。但胃终究还是需要粮食的,为了生存,科波拉也选择了另一条路径。不久,电影《教父》问世,影片所取得的成功可以说是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

两个原本追求纯粹艺术的人,面对现实却创作出真正的经典作品。这样的结果,肯定大大出乎他们的意料。

是不是只有面对现实,才能获得真正的成功呢?这倒不一定。任何艺术尤其是高雅艺术总是要与现实保持相当的距离,普佐和科波拉获得意外的成功,并不仅仅是因为“媚”了“俗”,更重要的是,他们先前在追求艺术过程中所积累的“雅”的底蕴。

9.无意义的坚持会让你走更多弯路

张曼玉是当今世界上著名的华人演艺明星。而过去,她在成长的道路上,却曾经为错误的坚持付出过惨重的代价。

刚进入演艺圈的时候,她还是个少女。那时,她只想在银幕上扮靓,只肯演妩媚动人的少女。演了几部电影之后,却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观众不认可她的妩媚,不认可她演美貌少女时的表演。这个时候,圈里的人就劝她,以她的形象、她的演技,应该有很大的发挥余地,如果不是总演少女,也许会取得成功。

这个建议本来是很好的建议,可那时,张曼玉很相信自己的演技,也相信自己的相貌,相信自己的青春。于是,她固执己见,继续演少女。这样又演了几部戏,结果,还是没有取得她预期的成功。

屡遭挫折之后,她终于放弃了那些无意义的坚持,决定改变戏路。于是,一个接一个全新的角色就出现了。从《新龙门客栈》里的老板娘,到《宋庆龄》里的宋庆龄;从《一门喜事》里的新娘子,到《甜蜜蜜》里的打工妹;从《济公》里的**妓女,到《青蛇》里的可爱青蛇,她角色多变,演技出色。张曼玉终于成功了。

这些角色的出演,给张曼玉带来了巨大的声誉,她连续四次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女演员奖。可以说,她获得了最辉煌的成功。而这些成功,当然得归功于她及时放弃了那些无意义的坚持的缘故。

坚持是一种良好的品性,但在有些事上,过度的坚持会导致更大的浪费。一个人认准一个目标,奋力向前,本来是一件好事情,可是问题在于,如果这个目标是错的,却仍要奋力向前,而且意志坚定、态度坚决,那么,由此导致的负面后果,恐怕比没有目标更为可怕。

10.不该忙的就不要忙

日本著名作家川端康成获得诺贝尔奖之后,声名大振。因此常被官方、民间,包括电视广告商人等拉着去做这做那。文人难免天真,不擅应酬,心慈面软,不会推托;做事又过于认真,不懂敷衍。于是,川端康成陷入忙乱的俗事重围,不知如何解脱,终于自杀,了此一生。报载,川端临终前,曾为筹措笔会经费而心力交瘁,心情十分低落,这可能是促使他厌世自杀的原因之一。

固然,对一位作家来说,能获得诺贝尔奖,这口井已经算是凿得够深了。但如果川端不被卷入使他烦倦不堪的琐事,而能依然宁静度岁,以他的丰富晶莹的智慧,或许会有更具哲理的创作留传于世。

一位哲人指出:“与其花许多时间和精力去凿许多浅井,不如花同样的时间和精力去凿一口深井。”

一个人,能认清自己的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已经不容易;更不容易的是,能抗拒潮流的冲击。许多人仅仅为了某件事情的时髦或流行,就跟着别人随波逐流而去。他忘了衡量自己的才干与兴趣,因此把原有的才干也付诸东流。所得到的只是一时的热闹,而失去了真正成功的机会。

11.谁是最有智慧的人

在神圣的雅典城里,有一座神庙,叫做德尔斐神庙,供奉着雅典的主神——阿波罗。相传那里的神谕非常灵验,当时的雅典人一遇到重大或疑难的问题,便到庙里求谶。

有一回,苏格拉底的一个朋友求了一个谶:“神啊,有没有比苏格拉底更有智慧的人?”得到的答复是:“没有。”

苏格拉底听了,感到非常奇怪。他一向认为,世界这么大,人生这么短促,自己知道的东西实在太少了。既然如此,神为什么说他是最有智慧的人呢?可是,神谶是不容怀疑的。

为了弄清楚神谶的真意,他访问了雅典城里以智慧著称的人,包括著名的政治家、学者、诗人和工艺大师。结果他发现,所有这些人都只是具备一方面的知识和才能,却一个个都自以为无所不知。他终于明白了,神谶的意思是说: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有多少学问、才华和技艺,而在于懂得面对无限的世界说:“这一切算不了什么,我们实际上是一无所知的。”他懂得这一点,而那些聪明人却不懂,所以神谶说他是最有智慧的人。

智慧和聪明是两回事。自古至今,聪明的人非常多,但伟人却很少。智慧不是一种才能,而是一种人生觉悟,是一种开阔的胸怀和眼光。一个人在社会上也许成功,也许失败,如果他是智慧的,那么他就不会把这些看得过于重要,而能够站在人世间一切成败之上,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

12.化腐朽为神奇

有一个人,年轻时在杂货店工作,由于他懦弱胆小、不善言谈,连进店顾客的询问都使他紧张得要命。杂货店老板常常叹气说:“弗兰克,你是我见过的最没用的售货员!”

老板不得不刻意锻炼他。一次,老板决定把他单独留在店里卖货:“弗兰克,你看见这些盘子了吗?还有这些刀子和刷子!今天你要独自把它们卖出去。”

他被这个难题吓傻了,不得已,想出了一个“笨”办法:给每样商品贴上一张小纸片,上面注明老板要求的最低售价;小商品干脆就堆在桌子上,旁边立一块牌子:“一律5美分”。

结果,商品卖得非常走俏。这种意外的成功鼓舞了他,1879年,他借了300美元,在宾夕法尼亚州开了一家商品零售店,卖的全是5美分的货物。后来,他的5美分连锁店一家接着一家开起来,遍布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

1913年,他在纽约兴建了一栋高238米的大厦,美国总统威尔逊亲自参加剪彩仪式。这座大厦就是当时世界第一高楼——伍尔沃斯大厦。

1996年,他创立的连锁店数量成为世界之最,达到8000多家。这个曾一文不名而创造奇迹的人叫弗兰克·伍尔沃斯,他是现代商业的“鼻祖”,他的经营理念就是:明码标价、薄利销售、连锁经营。

伍尔沃斯的成功,看似意外,实则不然。其5美分奇迹的核心在于:微小和简单。微小基于价格、利润,而简单则抓住了一个普遍的消费心理。奇迹的始末是——复杂能够简单,而微小可以宏大。

13.把过程当做一种享受

苏格拉底和拉克苏是两个智慧的人。有一次,两人相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游览一座大山。据说,那里风景如画,人们到了那里,会产生一种飘飘欲仙的感觉。

许多年以后,两人相遇了。他们都发现那座山太遥远太遥远,他们就是走一辈子,也不可能到达。

拉克苏颓丧地说:“我用尽精力跑过来,结果什么也看不着,真太叫人伤心了!”

苏格拉底掸了掸长袍上的灰尘,说:“这一路上有许许多多美妙的风景,难道你没有注意到?”

拉克苏一脸的尴尬:“我只顾朝着遥远的目标奔跑,哪有心思欣赏沿途的风景啊!”

“那就太遗憾了。”苏格拉底说,“当我们追求一个遥远的目标时,切莫忘记,旅途处处都有美景!”

成功最大的喜悦不是成功本身,而是在其过程中克服种种困难、体验峰回路转的那份感受。这也是成功者不喜欢过多谈论成功本身,而是常常回味成功过程的挑战、磨难心情的起落等的原因。所以,在追寻目标的过程中,要抱着一种“享受”的心态。

14.直的不行就绕个弯

汉武帝有个奶妈,自小是由她辛辛苦苦地把汉武帝养大。历史上皇帝的奶妈经常出毛病,问题大得很,因为皇帝是她的干儿子,这奶妈的无形权势,当然很高,因此,常常在外面做些犯法的事情。汉武帝也知道了,准备把她依法严办。皇帝真发脾气了,就是奶妈也无可奈何,只好求救于东方朔。东方朔在汉武帝面前,是有名的可以调皮耍赖的人。

汉武帝与秦始皇不同,至少有两个人他很喜欢,一个是东方朔,他幽默、滑稽,经常说笑话,把汉武帝弄得啼笑皆非。但是汉武帝很喜欢他,因为他说的做的都很有道理。另一个是汲黯,他人品好,讲真话,常直谏廷争,使汉武帝下不了台。汉武帝对这两个人都能够容纳重用。所以,东方朔在汉武帝面前,有这么一层关系。

武帝的奶妈想了半天,只好来求东方朔想办法。他听了奶妈的话后说道,这件事情,只凭嘴巴来讲,是没有用的。因此,他教导奶妈说:等皇帝下命令要法办你,叫人把你拉下去的时候,什么都不要说,皇帝要你滚只好滚了,但你走两步,便回头看看皇帝,走两步,又回头看看皇帝,千万不可要求说:“皇帝!我是你的奶妈,请原谅我吧!”否则,你的头将会落地。你什么都不要讲,喂皇帝吃奶的事更不要提。这样,或者还有万分之一的希望,可以保全你。

东方朔对奶妈这样吩咐好了,等到汉武帝叫奶妈来问:“你在外面做了这许多坏事,太可恶了!”叫左右拉下去法办。奶妈听了,就照着东方朔的吩咐,走一两步,就回头看看皇帝,鼻涕眼泪直流。东方朔站在旁边说:你这个老太婆神经嘛!皇帝已经长大了,还要靠你喂奶吃吗?你就快滚吧!东方朔这么一讲,汉武帝听了很难过,心想自己自小在她的手中长大,现在要把她拉去砍头,或者坐牢,心里也着实难过,又听到东方朔这样一骂,便想算了,免了你这次的罪吧!以后可不要再犯错了。“帝凄然,即敕免罪。”

像这一类的事,看起来,是历史上的一件小事,但由小可以概大。所以东方朔的滑稽,不是乱来的。他是以滑稽的方式,运用了“曲则全”的艺术,救了汉武帝的奶妈的命,也免了汉武帝后来的内疚于心。

曲则全,枉则直,只有拐个弯才能达到目的,并且能够达到得更快更好,那又何必不做呢?要知道“宁向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可是一个天大的错误。